APP下载

深化高教研究要多点问题意识

2009-05-21郑确辉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反思

郑确辉

摘要:反思我国高教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深化高教研究要多点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向”提升高教研究的质量。当前,加强高教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即淡化学科情结,强化问题意识;淡化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强化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淡化对国外学科的依附性,强化民族性与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高教研究;反思;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09)03-0028-04

一、高教研究的繁荣和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潘懋元、朱九思、蔡克勇为代表的一批高教研究专家提倡并身体力行开展高教研究工作以来,高教研究便在中国的土地上蓬勃发展起来,并不断掀起研究高潮,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978年,全国第—个高教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室成立。同年,潘懋元连续发表了《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两篇著名的论文。此后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等大学也相继成立了高等教育的研究机构。1979年,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高教局等8个单位联合发起筹备全国性的高教研究组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1983年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使全国已经设立的地方性高教学会和各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联成了一个系统,中国高教研究开始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1984年,由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出版,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正式建立。以上这些都标志着我国高教研究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国际性高教研究学术交流的开展、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教研究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使得我国的高教研究能够与世界接轨,高教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国际高教研究的动态和潮流,这是支持我国高教研究得以进步和发展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高教研究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地举行,国内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呈良好发展态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的高教研究机构达到800多家;高教研究专职人员达到3000名左右,兼职研究人员数以万计;高教研究的刊物达到400多种,每年发表的高教研究论文15000篇以上,每年出版的高教研究专著近百部。这些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高教研究在国内受到比较高程度的关注和重视,展示了高教研究自身生机勃发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透视繁荣的背后,会发现当前高教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僵化和教条、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相脱节等,而影响高教研究整体发展比较突出的两个主要问题则是学科体系构建色彩过于浓厚和问题意识过于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教研究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的情况下也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各种批评之声也常能听到,虽然在各种意见、批评中有对理论研究的不了解而有偏激之词,但高教研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反思和正视的。我们认为在我国高教研究中,不少研究者构建学科体系的意识比较强烈,但他们不是从生动丰富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寻找研究课题。而是从概念、范畴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中去构思学科体系,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终极目的。客观地看,在一个学科的创立之初,对其概念框架、结构体系的讨论是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如引起学术界对这门学科的关注,促使这门学科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但是若以此来引导整个高教研究过程甚至形成一个研究风格,就不是正常现象了,有时甚至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正如潘懋元先生指出,某些高教研究工作者,热衷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视而不见,不重视调查研究,不注意从实际问题中选择研究课题,以至于研究出来的成果空洞无物、晦涩难懂、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即使出版或发表,也只能束之高阁,对高等教育实践起不到任何作用。高教研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致用的科学,高教研究不能游离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实践之外。值得反思的是,这种片面追求所谓构建理论体系所暴露的问题,是高教研究中令人忧虑的现象。在高教研究领域内,对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虽然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出版和发表,但这些研究成果目前还只是本领域内的“流通品”,它们主要是学者们自己的欣赏对象。还处于“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境地,其研究成果还没有显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社会效应。这种追求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圆满愿望,使得这些研究成果“养在深闺无人识”,没有发挥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应用功能。高教研究“泛化”造成了高教研究充斥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赘疣,而高教研究中应该关注的许多现实问题,却相当大程度地被忽视了。对构建高等教育学体系的热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现实高等教育具体问题的研究。如果高教研究不去关注现实问题,纵使体系再完美、再“学术”,理论研究的作用也难免会令人置疑,学科建设也就很难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同,这或许就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构建理论体系和研究现实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对立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构建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认识、理解和解决。分析高等教育学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隐忧,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在探索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过程中的种种尝试和努力,强调我国目前高教研究从体系构建向问题意识的转变。旨在提出这样一个立场:对高教研究这门有待发展的新学科来说,问题意识是这一学科研究取得进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对具体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进展。同时,这也是高教研究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高教研究本身就承担着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使命。

二、学科体系构建对问题的依赖关系

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是应该的,是必须要做的大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认清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对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依赖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高等教育学科的构建起始于高等教育问题。因为“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于一生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方法,该有什么样的效果,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功夫。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功夫来的。”没有高等教育问题,何来有关高等教育学科?凡是有关高等教育学科构建的都应该是针对实际高等教育问题的,因为学科的性质就是对问题的回应,不以问题作为起点、缘木求鱼或空穴来风式的学科构建终究是不牢靠的。

其次,高等教育问题中蕴涵着高等教育学科。问题自身具

有相当复杂的性质,主要是问题之间关联性强,每一个问题的发生都必然牵扯其他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会引发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问题实质都是一个问题系列。问题系列经常是由一种精神贯穿起来的,这个贯穿问题系列的精神就很可能是有关高等教育学科的原初形态。当然,问题中蕴涵的学科不是问题自己就能彰显出来的,需要靠深刻思考、综合贯通才能咀嚼到其学科的韵味。问题关涉的范围越大,问题的性质越复杂,问题的抽象性越强,问题的涵盖性越广,问题存在的时间越长久;关注此问题的人越多,分析问题的视域越辽阔,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越丰富,问题腹内的学科胚胎发育得就会越好,就越有可能诞生出学科之果实。所以有关高等教育学科是对高等教育问题真正关怀后的自然结果,通过对高等教育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切实解决来形成有关高等教育学科,这实在应该是对高等教育学进行学科构建的基本范式。

再次,高等教育问题是鉴别高等教育学科的尺度。高等教育学科其实是一套价值方案,我们可以通过逻辑分析了解高等教育学科是否存在内部矛盾;我们可以考证高等教育学科的价值取向与理论根据,但最为根本的鉴别方式则是高等教育学科的实践能力,因为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也只有在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实践当中,高等教育学科的优劣才能昭然若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其实它也是检验价值方案合理与否的最终标准。

其四,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是宣传有关高等教育学科的最好方式。思想游历或智力游戏只能是研究学科的副产品,真正的研究学科的目的决不在于此。如果我们构建了可以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学科,那么就需要使这种学科获得拥护,获得传播,获得实践,这样才能被接纳和深入人心而使高等教育实践发生改观,这就需要对该学科进行宣传。当前高等教育学科的宣传主要有报刊印发、辩论争鸣等,这些方式在初期的学科认识阶段或许是有效的,但想要使之深入人心并成为行动纲领,就需要让人们看到这种学科的实践威力。只有那些能够使高等教育问题得到解决的学科,才能成为人们心仪的对象,“能够解决高等教育问题”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学科的最终期待,也是它的信誉凭证。至于那种披着漂亮外衣、满嘴华丽辞藻却面对问题手足无措的所谓高等教育学科,再着力进行长篇累牍的印发、洗脑式的灌输宣讲、炒作式的争鸣都是无济于事的,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科基本上是无用的学科,这样的学科不会有什么吸引力,争鸣的结果也只能是始乱终弃。

其五,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才能发展有关高等教育学科。高等教育学科不应该是静态凝固的,是需要发展的,能够观照我们的高等教育问题的高等教育学科也需要以动态发展的心态来对待,不是建造了一个高等教育学科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一般说来,观念形态的学科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论理上都是比较完美的,它自身在遭遇实践的责难之前缺乏自我更新的意识、动力与方向。正是在以高等教育学科观照高等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审视高等教育学科的不足,也正是在高等教育问题解决——这种实践的过程中,有关高等教育学科才能显现自身的缺陷。离开了高等教育问题,高等教育学科的完美体系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冲击,也就不会有发展的愿望。研究高等教育问题、研究高等教育问题解决的状况是对有关高等教育学科的实践批判,也正是在这种实践批判中,该学科才会不断地抽身反省,谋求解释力度与指导能力的提高,进而使自己得到发展。

三、加强问题研究意识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高教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

1、淡化学科观念,强化问题意识

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学科意识一直被强化着。由于学科本位意识的作用,人们往往更注重从学理的角度考虑学科的需要,也就是说,更容易并且更主要地是从一种较为封闭、静止的观念和较为狭窄的视野来着眼和构思高等教育学。在此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体系以及学科本身的知识积累,而构成高等教育学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高等教育现实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从事高教研究的研究者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获得灵感、得到启迪,因而也难以与时俱进、与事推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学科本位意识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当这种意识逐渐成为不自觉的集体“冲动”时,就会导致“为体系而体系”,把构建理论体系当作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进而就会形成一种“经院式”习气,束缚学科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成为阻碍高教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的因素。学科的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一门学科是否能够成为学科,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如果不顾这些客观条件,一味地按照已有的学科模式和框架编造出一个学科来,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学问,才有地位,这显然是对学术研究的误解。学科本身需要发展,同时学科也确实在不断分化和综合,在分化与综合中,新的学科得以产生和建立。但如果认为学科的发展只是简单的学科数量的增加,就不对了,更重要的应是学科内在素质与水平的提高。而学科内在水平的真正提高,必须以问题为基础与前提。“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了它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生命力将随之枯竭。”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

2、淡化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强化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

考察当前我国的高教研究,存在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就是在研究中重视和追求形式的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的同时,忽视了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从高教研究的表现形式看,亦即从文本而言,呈现出数量繁荣、少有质量的提升,“量”与“质”不相协调的现象。成熟的理论一定是有体系的理论,但反过来,有体系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成熟的理论,体系也不必一定标志理论的成熟性。在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研究特别是欧洲传统学术的影响,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术研究中,人们热衷于追求体系,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不管研究对象是否真正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论研究时间长短与深浅,动辄就对对象做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表述。由于有其他现成的学科框架作参照,一些学者,很容易地就能“建立”起一门新的学科,“杜撰”出一个新的体系。在这里,所谓学科仅具有形式上的意义,学科仅成为外衣,至于内在的实质,却往往被人们忽视了。就高教研究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是当代中国高教研究获得长久造血机能、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重要环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之道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这里的“原始问题”也即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

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对高教研究的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高教研究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关注。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所出现、形成的新问题,是很难完全纳入既成的知识和概念框架以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的。如果囿于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高等教育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也就得不到公众的认同、理解和支持,这也是高教研究长期不被高等教育实践界重视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表面的热闹只是使学术讨论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并不触及问题的深层。一般来说,把握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也就是对学科形式的完整性与严密性的完善。不论构建理论体系,还是创建新学科,都需要研究者有创新探索的精神和敏锐独到的洞察力,对研究内容的现实性与深刻性的把握能力。

3、强化民族性与本土化问题研究

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挑战,中国高教研究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颇为流行的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的现象。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的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由于长期受西方话语权的支配,使我国的高教研究本身自觉不自觉地处于国外高教研究“注脚”的地位。实际上,中国高教研究有自身的优势,应将这一优势发展成自身的特色。中国高教研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西周辟雍、泮宫;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和孔子的私学;西汉太学;东汉鸿都门学;宋代书院产生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教育实践中,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如何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高教研究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是中国高教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中国高教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教研究理论体系,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还不够大,一些“宏大课题”的创新难得一见,这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研究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中国要由“高等教育研究大国”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中国高教研究者要想提出更多的富有创见的理论,就必须从学术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设定疑问,引导出富有见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处于巨大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变革中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问题来源地”,无论在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高等教育改革方面,也无论是在理念革新还是理论转型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高教研究所面对的丰富“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在其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所没有完全遇到过的,有着明显的特殊性。中国高教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高教研究所无法提出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肯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4、强化原始问题研究,重视理论原创

我国高等教育学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已初步构建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但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甚微,这与我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要由“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中国高等教育学者要想提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就必须真正从学术的视角、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设定疑问,引导出富有见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冷门问题。就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重获造血机能、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之道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杨振宁认为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胚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高等教育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高等教育研究原创之风的关注。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反思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