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

2024-05-21李河李会珍侯天宇赵亚娜胡楠陈铁张志军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生物工程创新理念

李河 李会珍 侯天宇 赵亚娜 胡楠 陈铁 张志军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科创融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而相关专业的产业学院则成为主要的载体。然而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地区特色学科或专业而言,现有产业学院的组建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与适应性都存有较大局限。为更好支撑和服务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文以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为例,探索依托地方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及相关行业在产业学院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校企、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等方面的经验,为地方高校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创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83-04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science and industry become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thus the industrial college become the carrier. However, for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majors, the universa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establishment and training mode of existing industrial college have great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suppor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dustrial college in bioengineering-related industries, this study takes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Bioengineering Industry College in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college, relevant talent training, school-enterprise, school-local cooperation mode and so on,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college; practical talents; innovative idea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依靠劳动力及能耗拉升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1],科技产业革命、知识经济也因而蓬勃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诞生的[2]。2017年2 月,关于新工科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国家教育部探讨新工科发展和工程教育问题,先后经过了复旦共识[3]、天大行动[4]和北京指南[5]。专家认为,新工科的目标是推动现有工科转型、改造和升级,或推动现有不同工程学科、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复合,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特征[6-7],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因此,通过科学与教育、产业与教育、科技与创业的多方融合,协同打造多资源、多维一体化平台,成为促进新工科高效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重点[8]。在此背景下,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已有产业学院的组建模式、运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对于地方本科高校、地区特色学科或专业而言,尚有通用和适用性的局限,无法复制推广。为此,以新工科内涵为指导,推进地方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探索校企、校地合作共建的模式,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一  产业学院的发展与建设内涵

(一)  产业学院的发展

产业学院的根本目的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区域产业。通过整合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的土地引資政策、龙头企业的运营经验、产业园区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动态等资源,以培养特色产业化、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科技服务地方产业、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等,从而建立多资源共享、多轨道运行、多功能输出的新型办学实体[9-10]。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符合教育规律、凸显地方产业特色,同时还要满足科研创新的内在需求,其核心内涵则是教育、产业、科研资源的高度整合[11]。作为高等教育大国,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缺乏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机制。而产业学院是当前最有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科教、科创、产教融合的模式之一。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对夯实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12]。

产业学院最早起源于日本的产业大学,1965年京都产业大学成立,同年大阪交通大学也改称大阪产业大学。1998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为了提高企业生产力和个人就业能力,策划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开放式远程学习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拟定了《英国的产业大学——使人人都参与终身学习》,并于2000年正式运营。我国产业学院的概念由学者覃晓航在1988年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实践探索主要在近10年[13]。我国产业学院的概念与国外的产业大学并非同一“物种”。根据产业学院建设标志性事件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我国产业学院的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二)  产业学院的建设内涵及其意义

不同学者对产业学院有不同认识和定义。从提出产业学院概念到成立产业学院,其建设内涵的认知和实践也是一个过渡及逐步成熟的过程。目前,学者对产业学院的定义主要从合作基础、合作目的、合作对象、合作要素、合作模式等不同侧重点解释,但其建设内涵基本相似[14]。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机构或办学形式,融入了行业、企业、科技、经管等多种元素,主要通过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等机构与平台的人才、技术、资金、基地及管理等多种资源,从而应用于相关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专业实践人才培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产业市场需求等方面[15]。

当前,国家在大力推工程实践教育发展,对于现代产业学院而言,厘清其发展历程,构建其发展新路径,探索其运营新模式,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6]。

二  生物工程产业学院的建设与探索

(一)  生物相关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产业是生命科学中创新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及食品等领域的作用日益明显,逐渐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17]。生物产业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缓解能源资源短缺及提高农牧业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健康中国2030”,具有重要意义[1,18]。

近年来,包括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等在内的各大新兴产业纷纷进入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阶段,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相关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也相继成为改革高地之一。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产业学院[8],中国中药产业学院[19]及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14]等。此处,我们以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为例进行探讨。

(二)  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1  简介

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02年国家批准设立,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2006年获生物化工硕士学位点,2010年获得生物化工博士学位点,2017年获批山西省首个生物工程一级硕士点,2020年获批山西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成立中北大学晋中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成立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以植物功能成分提取与高效利用为主要特色,通过植物功能成分提取和精深加工,充分挖掘山西省特色植物资源,进行高值化利用,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培养植物提取行业创新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专门人才。

2  建设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产业学院更注重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18]。结合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和山西省地方农业优势,生物工程产业学院从培养方向、课程学习、论文选题、科研实践等方面加强与企业、产业的融合,重点培养三类人才(图2)。结合企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在硕士研究生公共课基础上,围绕产业需求,增加技术优化、工程实践、项目管理等方面选修课程,论文选题要求与产业项目紧密结合,必须有相应合作课题支持,课题设计要以产出产品为导向,与企业技术攻关目标匹配,促使研究生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20]。而培养大国工匠,需要既有理論知识又有技术应用素质的教师,即“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产业学院在传统教育关注“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上,引入企业工程师进入课堂,学校教师入企业的具体方法,推动专业教师增加工程实践经历,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课堂,优化教师队伍,切实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带入实践的能力。目前,已经与山东德汇发酵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金柏林)、中源协和干细胞库等进行“试点式”合作,学院有“双师型”教师10人,企业稳定合作工程师5人。

3)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质量实习实训的完成,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并具备行业背景的实习指导教师和认真负责的企业兼职教师共同配合,还需要在专业对口度高、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型企业建立研学、实习和实训基地[21]。为了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教师通过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与企业接洽,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研学基地的概念,研究生部分实践课程可在企业实地开设,研究生课题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外聘企业导师根据行业需求共同设定,使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企业的实践经验,同时将研究生的创新理念带入企业,既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又可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已经与一些企业联合开发紫苏醋、蓝莓果酱、桑葚果酒等产品。

4)探索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当前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运行机制和体制尚不成熟。目前学院以“重应用,创特色”为指导思想,采用院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管理运行模式,建立四级管控制度流程,统筹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加强绩效产出导向,实践探索科学高效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其基本模式和下一步目标如图3所示。

3  初步成效

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经过不到2年的建设,现有人员32人,其中固定人员21人,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6名,外聘科研工作人员5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提供技术服务企业43家,成立了晋中市生物提取工程中试基地。与山西皓天弘毅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共建实验室,开展的玉米芯黑色素提取已经完成中试,即将规模化生产;与晋中天地祥和种养专业合作社正在开展蓝莓多酚、花青素,与山西凌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铁皮石斛多糖提取等;与榆社县田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宏田嘉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火麻油、麻仁球蛋白;与晋中市宏艺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百香果浓缩果汁。与山西陈世家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发紫苏醋已在天津糖酒会亮相,正在与山西金柏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多种风味果啤酒,与山西桑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桑葚果酒等。

三  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产业学院的建设,涉及到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参与,是一项艰巨、复杂而长期的任务,但也是科技创新落地、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需求规律的必然要求。产业学院建设中需要科学划分各参与主体的权责并形成权益、合作及成果分配机制,凝聚各主体合力,打造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的新平台。中北大学生物工程产业学院是山西省首家生物相关的植物提取行业产业学院,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运营及发展经验,充分建设好、利用好这一平台,以国家战略、产业市场与企业人才需求作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和地方科技服务效果作为反馈机制,形成成熟、科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产业学院运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良,袁永俊,陈祥贵,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多学科交叉共建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杂志,2018,15(8):79-81.

[2] 王国杰,张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探索——以福建江夏学院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7(6):109-115.

[3] “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4]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5] 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6]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7] 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8] 郭嘉亮,李海燕,聂鑫,等.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建设推进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9):234-236.

[9] 张福生,王超,葛阳,等.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智能电梯产业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68-73.

[10] 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14-19.

[11] 赵聪慧.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

[12] 苏鹏.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9):67-69.

[13] 周红利,吴升刚.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演化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8):65-69,74.

[14] 张国华,张丽珍.探索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模式——以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9):122-123,129.

[15] 刘薇,罗刚,乐鑫,等.应用型本科高校產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5):218-220.

[16] 孔庆荣,杜琳,曾军,等.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索[J].广西教育,2022(15):32-35.

[17] 樊永红,张建杰.浅谈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国际公关,2020(9):182-183.

[18] 王晓娥,管珊珊,朱丽丽,等.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40-42.

[19] 曾煦欣,郭嘉亮,魏梅,等.基于产教、科教、科创三融合的中国中药产业学院建设探索[J].海峡药学,2022,34(8):94-97.

[20] 沈玲,曹卓松,孙先锋,等.新工科背景下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4):69-73.

[21] 程爽,郭书贤,罗建成,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实习基地建设改革与探索——以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22(19):16-19.

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生物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2022YJJG176)

第一作者简介:李河(1987-),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及食品安全。

*通信作者:张志军(1973-),男,汉族,山西阳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功能成分高效利用。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生物工程创新理念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企业信访工作的新思维与新理念
创新理念快乐教学
提升矿业类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优势的方法分析
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探索
有效教学浸润体育课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