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辈群体视角下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建议

2024-04-27张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

张晨

摘要:流动儿童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相较于非流动儿童,他们的学校逃避心理尤为突出。同辈好友作为儿童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处于缺乏稳定居所及家庭支持的环境中的流动儿童而言。从同辈群体的视角分析了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影响因素,包括缺乏同辈好友、同辈群体结构、同辈群体学习压力、同辈群体社会排斥等,并从学校和家庭两个层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干预流动儿童的学校逃避心理。

关键词:同辈群体;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30-03

一、引言

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所在地去城市地区学习和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1]。《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报告中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儿童人数为7109万人,并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校园是流动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流动的状态导致他们面临着原有社交圈的失联和难以融入新的社交圈的困境,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更难感受到支持,与非流动儿童相比,他们面临着更多的学校适应问题,学校逃避心理尤为突出。

学校逃避心理指的是学生对上学产生恐惧、对学校环境或课程安排不满意、感觉无聊等消极的心理状态[3]。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疏离学校生活的倾向,例如经常缺席课堂、不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积极参与课后活动等[3-4]。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指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父母和同辈群体的双重影响,并且随着个体的成长,同辈群体的影响会逐渐增强[5]。此外,相较于城市儿童有着稳定的同伴关系,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会随着流动而改变,同辈群体成为他们心理需求满足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敏感的因素。在校期间是否有密切相处的同辈好友,是流动儿童产生学校逃避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研究聚焦于个人特质、家庭结构、政策以及学校教师层面的影响,而忽视了同辈群体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诸多影响。为此,本研究分析了同辈群体视角下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建议。

二、同辈群体对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影响

(一)缺乏同辈好友

缺乏同辈好友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重要因素[6]。流動儿童常常面临着离开原有校园环境、与原有同伴分离的问题,需要在新环境中重新交往同辈好友,融入新的同辈群体。但由于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他们往往无法与本地学生有效地沟通和交流,难以在短时间内结交到新同伴,为此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此外,部分人对流动儿童有着诸如“成绩差”“老土”“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刻板印象[6],这使他们在新环境中难以获得平等的待遇和尊重,部分学生不愿与之交往,个别流动儿童也认同了他人对自己的这种刻板印象,不敢主动结交新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流动儿童难免会产生恐惧与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对学校的逃避心理。

(二)同辈群体结构

同辈好友的比例结构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逃避心理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好友外县比例越高的儿童,其对学校的逃避心理倾向越明显[3]。当好友中来自外县的比例越高时,流动儿童更容易体验到自己与当地社区的分离感。这种分离感会导致他们对新环境的认同感降低,对学校的归属感减弱,从而产生逃避心理。此外,研究表明,好友中同校的比例越低,儿童的学校逃避心理越明显[3]。长期流动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丰富的文化和社交资源,导致流动儿童无法融入同校儿童经常参加的一些社交活动中,例如课外辅导班、兴趣小组等,由此更难交到同校好友。此外,在流动初期,缺少同校好友加剧了流动儿童在校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等[4],影响其在同伴交往中的表现和行为。本地好友与同校好友的缺失使得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相比本地儿童较弱,易产生学校逃避心理。

(三)同辈群体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7]。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常常处于巨大压力中。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和受教育水平有限,对孩子的情感支持和关爱较少,流动儿童在初入新学校时往往无法适应学校的节奏和规则,致使学习困难和成绩下降。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来自自身学业成绩的落后,还来自与同辈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表明,同辈群体的学业成就越高,个体的比较优势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就会越低,学业压力越大[1]。这种高压的环境往往让流动儿童感到无助和失望,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辍学等。

(四)同辈群体社会排斥

受社会排斥效应的影响,流动儿童难以被同龄群体接受和认可。刚到一个新环境时,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彼此接触不多,多数儿童缺乏自己的判断标准,对流动儿童的认识会受到来自老师、家长及同学的碎片化信息和“道听途说”的非客观信息的影响,形成对流动儿童的偏见。此外,在学校环境中,流动儿童更期待得到同伴的肯定、钦佩和尊重[8]。然而,由于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同辈群体在态度上往往会表现出诸如嫌弃、排斥、轻蔑等,在行为上表现为不与流动儿童玩耍、嘲笑和攻击流动儿童等。这种排斥性的群体态度和行为会影响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友谊的形成,使流动儿童对自身形成负面认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学校逃避心理,甚至出现迟到、旷课、逃学等行为。

三、教育建议

(一)学校层面

第一,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引导流动儿童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识。

教师应避免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应采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以减少流动儿童由于学业水平、家庭状况等遭受同辈的不良评价和排斥的可能。此外,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还可以减轻社会比较效应的负面影响,使流动儿童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多方探索自我价值和成就感,避免盲目比较。

第二,通过多元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给予流动儿童及时的反馈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他们由于学业压力而厌学[9]。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进展和学业表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对其不足之处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奖励来激励流动儿童不断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避免由于同辈学业压力引发的学校逃避心理。

第三,通過建设性介入的方式帮助和支持流动儿童融入班级同辈群体。

教师应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他们在同辈交往方面的需要,为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交往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之间的交往情况,引导本地儿童客观认识流动儿童,与之和睦相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促进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交流和合作,引导本地儿童摒弃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为流动儿童创设与本地儿童交往的机会,使本地儿童在实际交往中发现流动儿童的闪光点,与流动儿童发展友谊关系,减少同辈间的社会排斥,让流动儿童体验到集体归属感。

(二)家庭层面

第一,流动儿童家长要选择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同辈群体环境并关注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

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和班级时,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和班级,避免孩子因同辈群体间学业压力等产生学校逃避心理。此外,家长要调整期望,避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孩子造成学业压力,引发孩子的挫败心理。亲子互动方面,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要多与孩子谈心,注意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了解孩子对同伴交往的需求,当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同伴交往困难,形成对学校生活和同伴交往的正确认知,避免学校逃避心理的产生。

第二,本地儿童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避免由于刻板印象等造成对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

本地儿童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不同背景的人,引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此外,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在交友方面避免过度保护或干涉;鼓励孩子与流动儿童一起学习和玩耍,避免由刻板印象等造成对流动儿童的排斥。

参考文献

[1]虞永平. 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J]. 学前教育研究,2010(5):10-11,19.

[2]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家统计局. 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 https://www. stats. gov. cn.

[3]张瑶. 逃避学校:流动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同辈群体的作用[D]. 南京:南京大学,2022.

[4]曹蕊,吴愈晓. 班级同辈群体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J]. 青年研究,2019(5):25-33,94-95.

[5]林崇德.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冯永辉,周爱保.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71-74.

[7]周华珍,谭伟明. 隐性逃学与我国中学压力和支持系统的关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3):61-65.

[8]刘春雪.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8(9):187-189.

[9]张岩.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D]. 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
上海市宜川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况与分析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流动儿童更需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