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询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2024-04-27张仲明吴宛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张仲明 吴宛泽

摘要:目前,中小学生心理普测逐渐普遍化、本土化和数字化。以自我报告为主的量表筛查易造成偏差,导致部分评估缺乏精准性。基于问题导向,面询评估是解决心理普测失准的主要方式。构建面询评估体系是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构建面询评估体系包括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制定面询评估提纲、实施面询评估过程、获得评估结果、初探问题原因、解释说明评估结果、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七个阶段。实践表明,该面询评估体系具有结果精准、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以及一定的反馈性、治愈性等优势。对该体系的应用效力,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数据进行检验,以促进其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心理普测;面询评估体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9-0009-05

一、引言

心理测评是指根据个体的数字痕迹来预测各种心理特征,如人格特质、情绪状态等[1]。目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用量表进行大规模筛查即心理普测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方式。心理量表由项目集组成,揭示了无法通过直接手段观察到的心理变量的水平。心理普测在国内逐渐普遍化、本土化和数字化。研究者不断编制适合国情的量表,也发展出了一些新颖的测评方式,如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测评系统[2]

当前,各学校的心理普测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量程不合适、常模过时、只能判定无法解释、有时起到负面作用等;受测对象错答乱答,受到测验本身和身心状态影响导致的结果异常;测评目的暴露,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被试隐瞒真实情况和虚假作答等[3-6]。研究发现,在测评中,有的学生为寻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潜在次要收益而故意错答、乱答,导致测验结果的真实性偏低[2]。此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变化的,以自杀为例,自杀意念或自杀倾向在青春期初期增加,青春期中期达到顶峰,成年期间下降,单纯使用量表难以了解其中波动的原因,无法据此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受测者的个体独特性、测试双方的合作性及人际互动等对测评的影响也常常被忽略。

国内外对使用量表进行心理普测的常见问题开展了研究。有研究者提出将组织学中的360 度评估技术纳入心理测评[7];一些研究者关注测评中双方地位不平等如何影响心理评估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文化反应性心理评估[8];一些研究者关注临床心理评估过程的人际互动因素引发的治疗效应,提出协作式治疗性评估(Collaborative / Therapeutic Assessment,C /TA)、治疗性评估(Therapeutic Assessment,TA)等评估理念及技术[9-11]。其中,治疗性评估强调评估中的治疗功效,将评估与治疗相结合、融合。在实践中,对受测者进行精准评估是一项独立、聚焦、核心工作,因此发展出纯粹的面询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基于此,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本研究构建了包括七个阶段在内的面询评估体系,期望为中小学心理评估工作提供实用的本土技术和方案。

二、面询评估体系的构建

(一)面询评估的含义

面询评估(Interview Assessment,IA)是指在评估关系下,心理教师运用面询方式,按照面询提纲,根据心理诊断学知识,对被评估人员进行心理问题的排除、识别、判断的一种半结构化评估方法[10]。面询评估是半结构化、协作、个性化形式的心理评估,基于心理诊断学、症状学和功能分析,对受评者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判断。面询评估把面询视为“共情放大镜”,用于促进整个评估过程中受评者的真诚、真实、减少防御、更加开放。面询评估遵循协作、尊重、专业、真诚、真实、开放的原则。面询评估的适用范围包括健康个体、一般心理问题个体、严重心理问题个体、神经症者、人格障碍患者、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等。

(二)面询评估体系的构建

治疗性评估通常有六个阶段,分别是构建评估问题、标准化测试、评估干预、总结和讨论、书面沟通以及跟进[11]。以此作为参照,本研究构建了面询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制定面询评估提纲、实施面询评估过程、初探问题原因、获得评估结果、解释说明评估结果、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七个阶段。

1.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

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是指在评估开始之初,评估者与受评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关系,作为后续评估的基础,核心和关键是使受评者建立起对评估者的信任。如何使受评者建立起对评估者的信任呢?

首先,评估者在评估前收集与受评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其次,评估者应该做好心态上的准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从督导体系和背后的团队来获得对评估的支持,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开始评估之前获取督导的替代性经验,使自己处于适度的情绪唤醒状态;心理预设,在評估前对受评者有初步的假设,对常见情况进行预想,这样可以使评估更省时,同时保持开放的态度;评估技能的准备,在评估之前,评估者应该了解常见症状表现,具有一定心理诊断学的知识。评估者还可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共情技术、关系建立和提升技术、正常化技术等。评估者的个人特质,如温暖、真诚和包容等也有利于关系的建立。

2.制定面询评估提纲

制定面询评估提纲是指通过收集常见评估问题,汇总形成可用的问题评估提纲用于评估开展的过程。之所以要制定评估提纲,是因为在评估时,评估者可能会迷失在询问之中,出现不知道问什么、不知道如何问等情况,从而阻碍评估过程,耗费时间。制定面询评估提纲首先要了解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在每种心理问题类型上设置面询问题条目,最后汇总形成一份较为全面的面询评估提纲。例如,对可能的抑郁患者,所建立的面询评估提纲如下:

(1)最近经常哭(心情特别低落或者难过)吗?因为什么哭?一天大概会难过多久?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2)最近出现过感觉什么都不想做、感觉开心不起来的情况吗?

(3)当你特别不开心的时候会想到什么?(排查是否有自杀意念)会做些什么?

(4)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闪光点?你喜欢自己吗?

(5)最近觉得自己还可以吗?(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失败/很糟糕/觉得自己不好)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6)有没有经常觉得很内疚?感觉自己像罪人?

(7)最近背课文还顺畅吗?

(8)最近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上课、写作业、读课文会很容易走神吗?

(9)最近决定做什么事情,会总是犹犹豫豫无法作决定吗?如果有,持续多久了?

(10)平时白天上课会经常打瞌睡/感觉很疲惫吗?晚上睡得怎么样?

(11)最近是比以前吃得更多或更少,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12)最近有没有参加一些让你觉得开心/感兴趣的活动?

以上是主要聚焦于抑郁的三大核心症状,以及“六减”(即乐减、趣减、欲减、力减、友减、用减)特点的提问提纲。

面询评估提纲还可包含针对焦虑、非自杀性自伤自残、游戏成瘾、社交恐惧、厌学、亲子冲突等常见问题,以及对精神分裂、生理疾病、人格障碍进行排除的问题。总的来说,面询评估提纲应具有包摄性广、实用性强、评估价值大等特点,这样才能帮助评估者更省时、高效地展开评估。面询评估提纲应具有一个开放性结构,以便在实践中不断增加类别,逐渐完善。

3.实施面询评估过程

实施面询评估的过程是排除、判断和识别问题的过程。第一步,排除精神分裂、生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需要转介的情况。第二步,识别受评者是否有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焦虑症等),例如焦虑症常见评估标准是漂浮性焦虑、运动型不安以及植物性神经症功能紊乱。第三步,判断心理问题的程度和类别。按照程度可将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况。严重心理问题是指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也可将心理问题按照内容主题分类评估,如亲子关系问题、学习压力问题和人际交往困难问题等。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者应激活自己的心理症状学知识,综合分析受评者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生理症状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据此作出评估。评估者只有保持自己的相关症状学知识时刻在线,动态地用起来,才能作出精准的评估。

4.初探问题原因

面询评估的工作重点是评估而非咨询疗愈,因此对受评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只能进行初步探索。初探问题原因是指分析受评者心理问题背后的引发事件,以便更准确地得出评估结果。一般来说,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原生家庭、人格特质、重大事件等。原生家庭有父母离异、父母再婚、二孩出生、缺少亲子互动以及家暴等情况的个体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受评者本人的人格特质如敏感、内向、喜欢压抑自己、易怒、无法控制情绪等也需要关注;重大事件如转学,亲人、朋友或宠物离世,校园欺凌,升学压力以及考试等,也会诱发心理问题。

5.获得评估结果

获得评估结果是指评估者根据面询评估提问的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受评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问题性质类别的过程。在评估中,评估者主要是根据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以及对人际关系、生活和学习工作功能的影响、困扰程度等作出综合评判。例如心理问题持续时间,持续两个月通常为一般心理问题,两个月以上、半年以内通常为严重心理问题,持續时间过长则需要考虑是否有神经症的可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三大功能的评估,若受到损害则需要格外注意。对受困扰程度的评估一般分为非常、一般及完全不受困扰。评估者应结合受评者的主观困扰程度作出评估,得出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只是结合具有典型评估意义的症状对其性质和程度的判断,不是最终结果,评估者应该及时根据新的信息修正评估结果,持开放修正态度。

6.解释说明评估结果

对评估进行解释说明是在探寻原因和获得评估结果之后对受评者进行反馈和与其交流的过程。对评估结果进行解释说明需要注意:

(1)用词应简单易懂,用受评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防止产生误解。

(2)要向监护人说明情况,保证其知情。

(3)强调结果是尝试性而非确定性的,并非定论,是会不断随新信息变化的。

(4)用词委婉,不让受评者产生绝望感,保持科学性和严谨性。

7.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

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是评估的最后阶段,是指通过回顾总结整个评估过程,帮助受评者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日常生活。对于有神经症以及更严重问题的受评者,这样做有助于提高他们参与到后续咨询治疗中的积极性;对于其他受评者,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了解更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获知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渠道,增强面对心理困境的自信心,获得更多心理支持资源。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意味着充满温暖、人性化地结束面询评估,让受评者充满希望地走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总的来说,面询评估作为一个评估体系,七个阶段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是前提;制定面询评估提纲是基础;实施面询评估过程是整个面询评估的主体、关键、重点和核心;初探问题原因是对面询评估的拓展;获得评估结果是评估的阶段性工作;解释说明评估结果和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是面询评估体系形成闭合环路,可以不断重复运用的最终闭合环节。七个阶段环环相扣、相互承接。

(三)面询评估体系的特点

1.结果精准

在该体系下,面询评估的结果是综合受评者主客观信息、过去和现在的反应得出的全面、精确的结果。不仅参考了筛查结果,还融入了评估者的观察分析及受评者的感受自述,结果更加可靠和精准。

2.结构清晰

该面询评估体系包括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操作任务、意义和定位,结构化使面询评估的操作更清楚明了。

3.可操作性强

该体系每个阶段的要求简单易懂,评估者可以很快上手,在实践中熟练应用,逐渐达到更高的评估水平。

4.反馈性

评估结束后,评估者会对评估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给予受评者了解整个过程、了解自身問题乃至了解问题背后的发生机制的机会,使整个评估更为开放,具有互动性和反馈性,由此提升受评者的参与积极性。

5.治愈性

反馈的过程给受评者创造了一个安全、包容、被理解的空间,对其能起到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在评估过程中,受评者被共情、关注、理解,有助于激发其内在改变动机,使其更有勇气面对困境和挫折。

三、初步实践检验

这一面询评估体系在一线的运用效力如何?研究者在重庆某小学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检验。评估对象是重庆市某小学一到五年级经班主任观察及心理测评结果显示异常的34名学生,包括14名一年级学生、9名四年级学生、8名五年级学生以及2名三年级学生和1名二年级学生,一年级和四、五年级学生占大多数。评估者有4名,均为某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由导师进行督导,每位评估者负责评估8~9名学生,每天评估4名学生,时间为三天。

建立面询评估协作关系。受评者是小学生,建立评估关系更加不容易。评估者先消除受评者的抵触和不信任,激发其内在动力,在稳定良好的评估关系基础之上进行评估。注意言语的温和,注意评估场所的私密性,严格遵循咨询伦理道德规范,例如不把受评者信息透露给其他受评者和无关人员。评估者在评估时注意肢体语言以及和学生的物理距离,从而建立起了协作关系。

制定面询评估提纲。评估者与督导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合作,制定了包括抑郁、多动症等的评估面询提纲。该提纲经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下来,在实践中运用时效果较好。

实施面询评估过程。4名评估者经过三天时间,根据提纲进行评估,最后发现学生中没有精神分裂症和生理疾病患者。34名受评者中,9名没有心理问题,是错答和误答导致分数异常;剩下的25名受评者中,多动倾向有2名,自闭倾向2名,16名学生存在学习困难问题,1名学生有严重行为问题,2名学生有抑郁、焦虑倾向,2名学生有自伤自残倾向。

对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初探。包括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家庭出现问题、重大生活事件影响等,如个别受评者父母离婚、突然遭遇亲人离世或被教师当众指责。然后获得评估结果。

对评估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受评者往往在评估开始或者第一次访谈结束时会询问诸如“为什么只叫我来谈话”“我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等问题,评估者需要在评估开始和结束阶段作出说明,例如告诉受评者是学校想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帮助同学们在学校更好地学习和交友;评估结束时传授应对问题的技巧和知识,并探索长期支持受评者的资源。对监护人进行解释说明,如受评者目前的问题与家庭的关系等。

建设性结束面询评估。例如对受评者说:“以后再遇到这样让你感到无助的事情,你可以到这间教室来找我聊聊,我也许也能帮助到你。”让受评者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评估实践结束,学校、家长和受评者都很满意。

综上所述,经过初步的实践检验,该面询评估体系具有结果精准、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以及反馈性和一定的治愈性的特点。它的不足也比较明显,如费时较多、对评估者症状学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只能作为大规模筛查后续的不可或缺的补充环节等。同时,该评估体系的效力还需要更多实践案例和数据检验来验证。

参考文献

[1]邓稳根,张文丽,郭磊. 近10年中国心理量表编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5):441-451.

[2]姜力铭,田雪涛,任萍,等.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心理健康新型测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57-167.

[3]张海钟,宋众琴,胡志军,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第4版自评家评版测评研究[J].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3,33(3):44-50.

[4]杜巧梅,滕洪昌. 绘人测验在儿童心理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1):1755-1760.

[5]孙卓尔,尚志蕾,刘伟志,等. 学校心理测评工具选择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4-7.

[6]赵昆,丁玲,耿丽. 基于网络大数据捕获的心理测评系统设计[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2,275(9):161-164.

[7]Smith S T,Cox J,Mowle E N,et al. Intentional inattention:Detecting feigne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on th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7,29(12):1447-1457.

[8]Orri M,Scardera S,Léa C P,et al.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risk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in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Volume,2020,146(1):1-9.

[9]尚平安. 心理普测后学生的分层管理及心理追踪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522(31):70-72.

[10]Dixon J S,Mather R E,Ready R E,et al. Culturally respons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ith racially and ethnically diverse older adult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23,35(1):82-93.

[11]严文华,沈芝羽,岳冰洁,等. 治疗性评估的效果和机制及其在中国文化情境中的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23,31(10):1952-1965.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注: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校园暴力预防干预的OTTF方案及干预效应研究”(2018-GX-087),以及202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重点项目“加强重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和对策研究”(22SKZZ002)研究成果;并在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展论坛论文征集活动中获一等奖。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