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研究

2023-10-28李闯陈丽华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

李闯 陈丽华

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对于高校而言,必须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文章在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及建设意义的基础上,分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结合高等教育体系构建要求,提出二者结合路径和实现保障,以此为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43-04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推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教育体系构建和优化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以思政教育提质增效为途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成要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各个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围绕相关政策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等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保障。结合当前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课程体系构成主要包含如下要素:1. 課程目标。要能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和创新创业观,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要能够确保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与专业体系相关联的创新创业知识;要能够通过系统性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社会交际的能力,掌握创新创业基本技能。2. 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实现要求,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应当包括基础课程、融合课程和提升课程三个层次,要能够在确保学生具备综合性创新创业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神,使学生成长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1]。3. 课程载体。要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中的主导作用,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灵活性。4. 课程评价。评价活动开展应当采用灵活性方式,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优势,构建覆盖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的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思政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具有引领作用。首先,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更好地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形势,摆脱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侵扰,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再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身优缺点,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好职业规划,避免成长和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盲目性,为学生健康成长起到良好促进作用[2]。最后,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次结合,能够更好地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确保学生在合规范围内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

(二)创新创业教育蕴含着丰富思政素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教育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活动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找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明确创新创业的实现途径,避免在从学校自我向社会人转变中走弯路。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这同样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加深此方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成长。其次是创新创业活动需要与各种社会机构和群体进行交流,在实践交流活动中,高校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认识个人品德素养方面的不足。以思政教育理念为框架指引,通过学习改进自身不足,能够有利于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体系[3]。最后是在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中,能够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了解技术发展差距,使其愿意通过个人和团队努力为国家作出贡献,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思政教育和创新性教育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政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高等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因此从二者职能定位而言,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上有明显差异,但是二者都能够更好地完善学生思想认知结构,提升学生思想素养水平、社会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高质量转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个人健康成长[4]。因此,高校开展教育活动时,必须要实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实现路径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明确思政结合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相互独立又具有多方面关联的教育体系,要确保二者有机结合,必须要明确相互结合的内容,确保思政课、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将相关内容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应当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深刻认识创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教育、品德素养教育、法治教育等各个环节中,教师可选用合适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实现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的融通,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丰富性[5]。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则应当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个人品德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依照思政素养要求开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二)多平台同步推进提升结合成效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平台类型更加多样化,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思政和创新创业课程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教学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出发,深刻认识二者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各种平台教育优势,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利用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思政,共青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各种平台,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利用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及校企合作培训等多种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学生艰苦耐劳、团结奋斗等品格意志,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要求,以项目为支撑向企业转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

(三)强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中的指导作用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直接、频率最高,思想影响最为显著的人员,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实施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发展背景下,辅导员必须要在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的同时,以多种方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采取灵活的方式做好创业指导,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应有保障。辅导员在进行创新创业指导时,应当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引导者,引导学生认识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面对创业活动可能存在的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尝试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类型[6]。在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应当以合适的陪伴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和创业理念,采用正确方法消解创业压力,推动创新创业活动高水平推进。

(四)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夯实育人基础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离不开学校各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离不开专业课程支撑和教育环境的有效保障。因此,要确保育人成效充分显现,就必须从学校整体层面入手,构建覆盖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坚决夯实协同育人基础。学校在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时,应当深入分析思想政治课、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和关联,在明确各自育人目标的同时,基于共同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将其中相关联的环节纳入统一教学流程,提升教学效率,减少重复性、枯燥性教学内容,确保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应当要求教师强化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导师等方面的交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实现保障

(一)明确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原则

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运行中,要确保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推动人才培养成效不断提升,明确二者结合原则,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具体结合过程应当遵循如下原则要求:1. 导向性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必须要明确思政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从哲学视角出发,二者是“道”与“术”的关系,只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保持正确方向,才能够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才能够真正通过创新创业发挥高等教育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2. 学生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成长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最为合适的结合方式,是确保教育成效充分实现的重要保障;3. 动态性原则。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环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教育活动开展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动态化设计,通过内容融合实现共同培养目标,以此确保培养效果与结合效果充分彰显。

(二)完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制度

制度建设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在结合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对融合成效产生影响。对于高校管理层面而言,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明确发展新方向,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新型工作机制,明确日常工作规范,落实各个岗位工作职责,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确保育人成效充分彰显。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要能够对标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采用灵活性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体系,细化思政教育内容,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实效奠定坚实基础。在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能够以高校特色为基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体系要求,建设适应学校整体管理要求的督导小组,强化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评估督导,提升教师、辅导员、党团委干部等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思政素养培养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学生能力、品质素养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化,学生基础素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对思政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过程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精准把握当前学生成长的一般特征,深入实际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实现共性指导和个性指导相结合,确保结合教育成效充分彰显。在课堂教学环节,应当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根本导向,以各自学科教学内容特征为出发点,以新型教学模式为载体,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基础上,确保学生了解掌握、学会弄懂新理论,确保知识学习内化于心。在思政课第二课堂、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等实践环节,教师要明确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能知识理论解决个人成长中的问题,确保教育成效外化于行。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团队

在高校教育体系运行中,要确保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离不开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离不开相关教育活动的全面融通。这就要求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能够切实践行新型教育理念的导向要求,构建完善的教育共同体团队,形成多方合力。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加强创新创业和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形成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确保思政教育元素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深度融入。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构建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让各个岗位教育工作者能够保持多种形式沟通交流,以教学设计、案例选用、项目研究等为载体,确保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创新,避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形式化。最后要强化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新媒体等在教育结合中的作用,打造和谐共生的育人生态体系,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提供有效保障。

五、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支撑性课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共性特征。在教育体系运行中,以共性特征为基础,推动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生态化教育体系,是有效提升高等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意义,全面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做好教学改革理论分析,优化教学方式,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雨欣,王婉伦,蒋潇崎,等. 基于课程思政的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方法的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05):545-550.

[2] 高歌.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03):99-103.

[3] 張宇,宣雄智. 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河南农业,2022(27):32-34.

[4] 孙育麟,韩雪菲.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 林区教学,2022(09):56-59.

[5] 贾颖慧,刘夏冰. “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以汽车学院为例[J]. 时代汽车,2022(17):73-75.

[6] 连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4):127-131.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析广西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原生态环境恢复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