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8于永政李志浩张顺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应急救援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于永政 李志浩 张顺

摘  要:为提升高校专业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水平,文章以事故应急救援课程为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和探索,围绕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专业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开展教材开发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融入实习实训教学,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的统一,形成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质量,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急救援;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73-04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下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核心素养引导下,兼顾专业知识技能与育人质量的综合学业质量标准,成为检验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在“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提炼并应用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课程改革等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1-2]。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而课程思政就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挖掘和整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育人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知识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和谐发展、同向同行的目的。

一、事故应急救援课程简介

事故应急救援是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应急救援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理论、具备救援指挥能力和实战应用能力,满足在公共安全、化工、矿山、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从事安全管理、应急救援、教育与培训等工作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应时而生的应急救援技术专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事故应急救援课程通过系统讲授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教育,培养服务于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紧缺人才。

二、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提高国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3]。应急管理新形势对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培养一大批应急安全人才成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当务之急[4-5]。

将课程思政融入事故应急救援课程中能够将安全素养与职业修养有效地融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爱国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优势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目前,关于应急救援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专门针对事故应急救援课程开展的思政研究尚为空白,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資源,结合应急安全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工作中[6]。因此,实施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研究需求迫切且充分可行。

三、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内涵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专题研究应急管理工作,引领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砥砺奋进、阔步前行,作出“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要做到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成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力量”等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

事故应急救援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与关怀转化为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培养、促进应急安全类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介绍应急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应急管理工作承担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让学生充分认识应急救援队伍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二)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立志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救援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素质领导指挥人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开创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7]。

事故应急救援课程通过介绍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应急物资与装备的管理与使用的相关技能,了解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激励专业学生深刻理解把握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使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好地服务人民、保民平安、为民奉献,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建立“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意识

应急救援工作常常面对情况复杂的事故现场,要求应急救援人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过人的心理应变能力。因此,需要应急救援人员以极端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实现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教学过程中,传递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通过课程思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下齐心、共克时艰的制度优势的认识,教育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培养战斗精神、崇尚职业荣誉、激发担当作为,引导学生立志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四)团队协作、互助互利,培养和激发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需要团队高度协作的工作,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团队精神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按照“和谐发展、同向同行”的课程设计理念,探索“专业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应急救援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急救援的核心价值目标就是排除万难、拯救生命,要加强思想教育引领,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攻坚克难的不屈品格,发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集体主义精神。

四、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建立专业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通过“双元制”人才培养方式和“系统化”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合培养新模式。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整合校内外优势教育资源,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校外专家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一是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二是对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结合事故应急救援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分解,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进行整合。三是寻找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把专业知识传授同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教学目的、课程设计、师生互动、督导评估等具体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

(二)教材开发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作为新设立的专业,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与订单培养单位合作共建课程体系,以应急救援理论知识和应急救援技能等专业课程为突破口,组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编写事故应急救援课程的校本教材,立项建设事故应急救援校级特色课程,开展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开发建设课程思政素材库,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领域重要的文件、新闻报道、典型事故等应急救援案例的视频、图片,不断完善思政特色教育教学体系,助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

(三)在专业思政框架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应急救援技术作为新设置的专业,事故应急救援等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法改革,参考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经验,融合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实践课程思政教育。

结合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案例教学法与事故应急救援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发挥典型应急救援案例示范和引领作用。如通过高层建筑处置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责任感;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挖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和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模拟事故应急救援流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应急处置程序,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高应急救援专业的职业荣誉感;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应急安全类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在線教学功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挥网络资源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程思政融入实习实训教学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应急救援技术专业进行准军事化管理,与应急救援部门共同创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彰显应急救援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严肃性,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投入建设安全科技体验馆等虚拟仿真实训室,学生通过模拟实践强化应急处置步骤与熟练技能关键点。通过三维应急模拟演练系统的指挥端战术决策部署、应急资源调度,帮助学生树立在应急处置中的大局观、团队意识。通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体验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及要点,立足岗位,明确职责,深度培养岗位责任感。通过互换分组,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提升联动协同作战能力。

五、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一)思想素质提升

通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备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备把握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职业素质提升

应急救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提升基本职业素养。因此,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将生命意识、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精神和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植于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把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

(三)服务群众意识提升

人民群众通常是各类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应急救援人员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教学中树牢宗旨意识,一方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提高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积极性和自我救助能力。

(四)基础技能提升

应急救援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外还包括与从事应急救援职业活动相关的国家法律、行业规定,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质量管理等相关知识与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五)专业技能提升

通过事故应急救援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应急管理理论、应急处理现场处置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急救处理、常见灾害风险应对等技术技能,具备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的组织协调、安全检测与风险评估等能力,掌握各类救援装备的基本操作技术、各类事故的救援方法及技巧,具備应急预案编制能力、应急演练的组织能力。

六、结论

将课程思政融入事故应急救援课程,将安全素养与职业修养有效融合,密切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强调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爱国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应急素养,提炼并应用思政元素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面向应急安全类人才培养的事故应急救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建设的统一性,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李海君,郭继东,安毓琪,等. 应急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2):86-88.

[2] 曾立荣. 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瓶颈与突破——基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分析[J]. 文教资料,2017(21):201-202.

[3] 刘晋军. “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消防体能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与方法探究[J]. 今日消防,2021,6(07):125-127.

[4] 姚嘉杰,刘龙飞,潘龙苇,等. 新工科视阈下安全工程专业课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以《安全生产法规及标准》为例[J]. 广东化工,2020,47(05):246-247+255.

[5] 姜召,段培高,魏进家. 课程思政在化工专业课程中的实施初探[J]. 大学,2022(27):77-80.

[6] 郭抗抗,蒋永清,秦勇.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7):88-90.

[7] 孙天禹,王广荣. 略论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人才队伍建设[J]. 中国应急救援,2018(04):22-25.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应急救援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提升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