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

2023-06-07苏明蔡映辉

高教探索 2023年3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苏明 蔡映辉

摘要:区域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要求,广东省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原则与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协调的原则相冲突,考虑到广东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广义梯度理论作为一种基于效率的平衡发展理论,比较符合广东省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需要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并进行弱势补偿和协同发展提升低梯度地区高等教育实力,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迈向平衡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平衡发展;高等教育;广义梯度;协同发展

2021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坚持区域协调,切实推动高校设置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优化。《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指出,我省优质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到2025年,粤东西北地区高校办学条件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高等教育的省域区域平衡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在价值选择上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无可非议,但是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平衡却一直是令高等教育学者困惑的问题。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原则与高等教育经济发展协调的原则相冲突。如果坚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那么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一定会像经济的区域分布那样不平衡;如果坚持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那么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協调性就会下降,区域平衡与经济协调不可兼得。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没有必要进行区域平衡,只需要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的原则,发挥高等教育中心的辐射效果即可,但是这往往会导致更高的区域不平衡性。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优先的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问题愈发严重,地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高等教育差距逐渐扩大,而广东省的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区域平衡问题尤其严重。本文认为,广义梯度理论提供了一种基于效率的平衡理念和平衡发展方法,能够为广东省新时期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提供启示。

一、广义梯度理论与新时期广东梯度发展布局

广义梯度理论主要包括梯度理论(即狭义梯度理论)和反梯度理论,其中梯度理论是一种区域非平衡的发展理论,而融合反梯度理论之后的广义梯度理论则构成了一种包含正向梯度和逆向梯度的区域平衡发展理论。

(一)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的核心就是工业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它以一系列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1950年Perroux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中提出的极化理论,1957年Myrdal在《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论,1958年Hirschman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1966年Vomon在《国家化生产中的投资和贸易》中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1975年Krumme和Hayor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区域发展梯度理论。梯度理论在80年代引入我国引起极大重视,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和整体空间布局的主导理论,比较符合当时不均衡发展状态的需要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各地域可以依据自己的发展状态(主要为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有经济条件)进行梯度定位,并依据定位进行有序发展。[1]

(二)反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引发了诸多中西部学者的质疑,如果完全按照梯度理论发展的话,那么后发地区或国家将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先富地区也很难带动后富。张煜提出,如果按梯度理论进行生产力布局,就会把沿海与内地边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人为地固定下来,沿海高梯度区域会独享高技术产业的利益,而内地区域无法使用转移来的“二手技术”和沿海竞争,也无法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徐纪敏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认为梯度理论一旦成为我国产业决策的依据,国家在投资重点和人力、物力的调配上就必然向第一梯度的沿海地区倾斜,而中西部地区会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摆脱落后状态,各地区的发展机会在国家干预下并不相等,必然导致各区域人民对梯度发展理论的迥异态度。[2]王志元认为,由于东部沿海各省内部的梯度差异大于东西部梯度差异,产业和技术转移会优先在省内转移,中西部地区甚至可能承接不到落后的技术和产业,无论是从国家整体利益还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进行考虑,都不允许发展梯度战略。[3]

对梯度理论的质疑者提出了“反对梯度理论的理论”,即为反梯度理论,也可以视为技术和产业扩散方向与梯度相反的理论。[4]尽管反梯度理论意为反对梯度理论,但只是否定了基于空间设定的、绝对化的梯度理论。首先,反梯度理论并不反对技术和产业的梯度扩散,同样认为技术和产业的梯度推移是一种客观规律而且比较有效,但是并不认为所有的技术和产业都必须按照高梯度向低梯度的方向推移,也会存在反梯度推移的现象。其次,产业和技术的梯度高低不应该按照区位空间进行划分,落后地区并非样样落后,同样可能具有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这些落后地区的优势产业实际上位于产业高梯度的位置,按照产业进行梯度划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而按照区位划分会产生“一刀切”的问题。其三,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只是取决于发展需要和发展条件,后发地区也会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低梯度地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在具有需求和发展条件的情况下没有必要等待接受高梯度区域的产业和技术转移。[5]其四,事物的发展并不完全是渐进的,突进式增长也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常常发生在低梯度区域,低梯度区域在机遇期、变革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广东省发展的梯度布局

在梯度理论的指导下,改革开放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战略由“均衡发展战略”转变为“梯度推移发展战略”,以香港为高梯度区域实现产业升级并推动第二产业在广东省临近区域的扩散和转移,形成香港和广东省珠三角“前店后厂”的产业格局。[6]21世纪初广东省内各市的梯度分布也基本稳定,形成以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中山为第一梯度,以江门、惠州为第二梯度,以汕头、肇庆为第三梯度,以茂名、潮州、云浮、揭阳、韶关、湛江、阳江、汕尾、清远、梅州、河源为第四梯度的梯度格局。[7]而在新时期,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省在新时期的发展规划也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形成了以珠三角为高梯度而粤东西北地区为低梯度的格局。

(四)广义梯度理论下的广东省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梯度建设的一部分,其分布同样具有梯度的特征,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往往存在于高梯度定位的城市,这种高等教育的梯度分布与我国产业梯度的分布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广东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而且,广东省高梯度区域建设的关键逻辑已经发生变化,由以沿海区位而形成的贸易地理优势转变为由高等教育为核心支撑的创新优势与贸易地理优势的联合。1979年1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在省委四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中提出,要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利用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发展工业经济。此时,广东省能够快速成为全国的高梯度区域,主要得益于广东省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但是,即使珠三角地区成为国内的高梯度区域,相对于香港和海外而言,在全球视野下仍然是低梯度区域,其技术和产业都是顺应梯度转移而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创新性、高附加值的高梯度区域。在“十四五”新时期,按照《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当前广东省发展的实际情况,珠三角地区已经不限于辐射广东省内的低梯度区域,而且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东南亚的高梯度区域,能够保持梯度优势的核心力量不再仅仅是区位优势下的技术引进优势,而是转变为技术独立自主创新的优势,更加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撑。总体上,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广义梯度理论指导下资源分配的一个要素,另一方面也是高梯度得以形成的关键力量。

二、广义梯度理论下的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策略

廣义梯度理论作为一种平衡发展的理论,其平衡性主要来源于对低梯度区域的三点认识:首先是基于更加精细的梯度领域划分,低梯度区域并非所有领域都处于落后状态,也存在一定的优势领域,这同样适用于地方高等教育,在某些学科或者特色方面可能会具有相对于高梯度地区而言的竞争优势;其次是基于优势和劣势的唯物主义辩证统一,低梯度区域具有发展落后的现实,同时也具备因落后而产生的发展优势;其三是基于区域间的要素普遍流通和联系,高梯度区域能够从与低梯度区域的分工合作中获益,而低梯度区域的过度衰败不利于高梯度区域的发展。可以看出,广义梯度理论下的平衡发展并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基于效率的理性平衡,尽可能地遵循要素配置的客观规律。广义梯度理论下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平衡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低梯度地区的后发优势

Berdahl指出,美国的大部分私立大学与州立大学并没有选择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在偏僻的乡镇,原因在于办学者认为安静的学校环境对大学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农村的土地更加便宜,政策也鼓励大学建立在乡镇,最终造成美国大学大多远离大城市的整体格局。[8]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顶尖高校并没有因为脱离大城市而衰败,经济落后地区发展不出高质量大学的认识是完全靠不住的。[9]优势与劣势是对立统一的,粤东西北高等教育发展在存在广泛劣势的同时也存在由于滞后发展而形成的明显的后发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其一,发展成本优势。粤东西北地区相比大湾区的土地价格显然更加便宜,而且在整体布局和规划上会受到更小的制约,在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等资源过度集中所导致的高发展成本对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10]而且,网络通讯和高铁等极大地降低了由于空间距离而产生的城市间交流的时间成本,远离中心城市或中心区域的区位劣势被大幅减弱,北京已经开始把诸多优质大学作为城市非核心公共服务的职能“疏散”到边缘地区。[11]

其二,结构变动优势。高等教育发展基础既可能是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却也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尤其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的负担非常沉重,而边缘地区的高等教育比较薄弱,更加容易集中力量,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向的成本比较低,进行制度创新的成本也更低。[1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省内边缘地区的高等教育后发优势并不包括由发展势差而形成的引进或者模仿的优势,不是进行高等教育的重复建设,而是要注重发展的特色和差异,避免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发展。

(二)低梯度地区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建立在分工体系上的一种发展策略,优先和重点发展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完全实现高等教育的自给自足,不同的大学实际上扮演着不同的分工角色,这是高等教育比较优势发展的先决条件。我国地方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一直带有“自给自足”的倾向,从80年代新大学运动发展之初,在计划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就把“地方大学为地方”设定为地方大学办学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地方大学的生源和流向都超越了地方的边界,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分工合作。高等教育比较优势的形成,一方面在于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既包括边缘地区高等教育比较优势发展的自身条件,如粤东西北高等教育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类型的相对优势,也包括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比较优势所形成的高等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在于软实力方面的内生比较优势[13],诸多对我国比较优势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分析表明,单纯地加强对落后地区的要素投资并不能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必须要进行落后地区的制度环境建设。[14]比较优势如果仅在于要素成本上的优势,就会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导致长期处于低端发展状态,需要在比较优势中转化出创新性高梯度领域。[15]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主要来自于科研和知识创新,这要求地方高校不能局限在低层次,要真正发展出竞争优势而且成为特色领域的高梯度,必须发挥高等教育的科研创新功能。

(三)资源整体规划中的弱势补偿

高等教育区域的弱势补偿是指对高等教育“强势”地区对“弱势”地区的资源补偿,而“强势”和“弱势”的划分都是相对的[16],对于广东省而言,珠三角高等教育处于“强势”地区,而粤东西北地区处于“弱势”地区。相比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弱势补偿,省域内部各区域高等教育弱势补偿的重视程度很低,而省内边缘地区所承受的虹吸效用又更加直接和强烈,使得诸多省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度甚至超过了东西部的不平衡度。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主要按照倾斜式资源分配的思路,以“掌握重点,适度集中使用力量”为指导原则,优先发展一批重点大学。广东省的高等教育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在80年代才开始发展粤东西北的高等教育,相比浙江、山东、江苏、辽宁等与广东省相似的双中心城市驱动发展的沿海省份,广东省各市高等教育的不平衡性更高,更需要通过弱势补偿的方式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平衡的发展。

高等教育何以要进行弱势补偿而不能够完全依靠高等教育中心的辐射,一方面在于发展自信心无法建立在他者的优势之上,必须建立本地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才能留得住人才和实现长期发展。发展资源的匮乏和发展自信心的缺失,使得落后地区进一步边缘化。教育可以提供给每一个人一种自我价值的确信[17],对于区域而言,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最显著的文化名片,高质量的地方大学成为该地方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表示,落后的地区尤其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提升发展的自信心。[18]另一方面,从教育经济规律视角出发,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或效用外溢性,其结果是发达地区培养的优质人才基本留在了该地区,而落后地区培养的优质人才也大量流向了发达地区,因此中心地区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享用了边缘地区的人才红利,就必须对边缘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补偿,否则会导致落后地区陷入“经济落后——高等教育落后——人才流出——经济落后——高等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也使得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19]

(四)跨区域的协同发展

广东省高等教育以及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广州市和深圳市是相邻的两个城市,而由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和带动的作用具有空间上的有限性,临近型的双中心城市结构比“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分散型的双中心结构更容易产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广东省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大珠三角,通过高校集群的方式推动大湾区的极化发展,而粤东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参与度和资源获得都非常不足。与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等模式不同,大湾区的高等教育集群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所连接的区域范围仅包括大湾区,而相对忽视了与粤东西北高校的强弱联合与协同发展。即使在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联合中,许多弱势高校也难以被带动发展,马浚锋分析了大湾区高校集群的空间异质性现象,发现大湾区高校的联合存在强强联合、带动帮扶、孤立无援的梯度格局,广东省许多重点大学没有能够发挥空间外溢的效果。[20]粤东西北高校甚至没有办法参与高校集群中,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集群资本的匮乏。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知识占有的互补性和知识合作的外溢性,而粤东西北地区高校由于高质量特色的缺乏使得高梯度大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分工合作,或者在中心地区能够较容易寻找到相应的替代合作对象,最终使得边缘地区高校缺乏集群与合作的机会;其二,高等教育区域定位上的认识滞后。粤东西北高校更多地被定位为地方大学,所服务的区域仅限于所在地方,而珠三角高校主要服务于珠三角,这种“划片治理”的高等教育思路如今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协同化和一体化,高等教育资源并不是自给自足的商品,需要通过共享与合作最大化地推动知识创新以及与产业的联合。高质量地方大学不仅仅能满足地方需求,而且能够超越地方性的限制并产生广泛的辐射效果,高质量本身就是对区域限制的突破,也是进行高校联合的基础,是高校分工合作的最终依靠。边缘地区高校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和特色,凝聚高校分工合作的资本,另一方面要在发展思路上突破定位的地方性限制,发展具有广泛辐射性的高质量学科和专业。

三、结语

中心城市的发展既具有“虹吸效应”,也具有“外溢效应”,在过去十年我国主要坚持了强中心城市的极化发展策略,但是当中心城市的极化程度过高之后就需要防止集聚效应过强,推动省域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浙江省成为平衡发展的先行区,而广东省接近三分之二的地级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GDP与江苏、浙江、福建有较大差距,显然,广东省虽然长期占据省域GDP排行榜的首位,可是其发展的均衡程度很低,广东省在现阶段的不平衡性在未来会成为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广东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平衡发展的要求,而广东省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特殊性在于,珠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其高等教育资源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相比是不足的,很难像北京市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直接将诸多高校外迁。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要充分考量广东省的现实情况,通过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并进行弱势补偿和协同发展提升低梯度地区高等教育实力,推动广东省高等教育迈向更高的平衡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夏禹龙,刘吉,冯之浚,等.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3(2):5-6.

[2]徐纪敏.梯度理论与形势法则[J].科学管理研究,1985(4):58-62.

[3]王至元,曾新群.论中国工业布局的区位开发战略:兼评梯度理论[J].经济研究,1988(1):66-74.

[4]郭凡生.何为“反梯度理论”:兼为“反梯度理论”正名[J].开发研究,1986(3):39-40.

[5]刘茂松.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处理工业化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种新思路[J].求索,2001(1):15-19.

[6]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45-50.

[7]陈鸿宇.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72-75.

[8]BERDAHL R,COHON J,SIMMONS R.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2011,64(3):4-18.

[9]阎光才.城市、科学与大学之间关系及其历史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19(2):84-103.

[10]刘成玉.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基于公共品供给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2(6):25-32.

[11]吴建忠,詹圣泽.大城市病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路径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8(1):38-44.

[12]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J].经济学家,2002(6):30-36.

[13]邹薇.论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5-47.

[14]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44(9):94-105.

[15]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28-31.

[16]刘欣.教育政策应進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补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6):115-120.

[1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18]郑强.一个地方没有好大学很难建立文化自信[EB/OL].(2020-10-15)[2021-12-06].https://www.sohu.com/a/511703890_100114191.

[19]廖康礼,王玉勤,罗贤慧.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高等教育收益外溢效应的测算及政策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6(3):37-44.

[20]马浚锋,胡阳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效应研究: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和面板随机前沿模型的经验证据[J].中国高教研究,2022(1):83-89.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