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行为视角下课后服务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2023-03-26张立志徐延宇韦金亮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张立志?徐延宇?韦金亮

摘 要: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从学校层面来说,课后服务建设的组织逻辑在于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从社会层面来说,课后服务建设的组织逻辑在于缓解家长课外素质需求;从国家层面,课后服务建设的组织逻辑在于推行“五育”融于课后服务之中。当前课后服务建设仍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备、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和教师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亟须从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健全、课后服务供需匹配和教师权益保障维度入手,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品质,营造人民满意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课后服务建设 中小学 教师 组织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备受关注。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政策,再一次明确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1]基于现实考量,在“双减”背景下推行课后服务建设不仅有助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亦有助于缓解广大家庭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双减”政策出台至今,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而从组织行为视角出发,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为关键的保障要素。基于此,有必要从组织行为视角出发来深入检视“双减”背景下现有课后服务建设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剖析问题根源,探索出更符合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的改革路径。

一、组织逻辑:课后服务建设的价值指向

(一)培养学生能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

在中小学阶段,学科知识、素质培育、人际交往等都是学校教学中重要的育人内容,推行课后服务建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体现了学校的组织行为逻辑所在。组织行为理论十分关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因此用组织行为理论来探讨中小学场域中的师生互动显得尤为必要。长期以来,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更多倾向于主科科目的学习,而对体育、音乐、美术等非主科类科目则常被边缘化。

一方面,从身心成长规律来看,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保持高效学习的先决条件。全国各地积极颁布课后服务建设的相关实施规定,从文本内容上均坚决反对将学校课后服务视为中小学课堂学习外的补充和延伸,积极倡导为中小学提供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化的教育活动,真正将减轻中小学的课外学习负担落实落细,促使学生快乐成长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视角出发,国家推行课后服务建设旨在通过课后服务建设来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以此弥补传统应试教育“重成绩轻素质”这一问题。

(二)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课外素质需求

“双减”政策从顶层設计上强调了课后服务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减轻家长教育支出的负担,这体现了社会组织的行为逻辑所在。

具体而言,其一,推行课后服务建设的初衷在于为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供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家长辅导学生课业的现实难题,也可以满足家长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其二,由学校统筹课后服务建设可以有效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教育不公平的现实问题,促使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拮据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素质活动,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三,课后服务可以有效缓解“三点半”的现实问题,解决长期以来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其四,由学校统一组织课后服务建设,政府拨付补贴和财政专项教育经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的成本,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三)夯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入课后服务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即学校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智育,还应涵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这体现了国家的组织行为逻辑所在。

从学生成长成才上看,基础教育阶段是培育和塑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发挥立德树人要领的关键阶段。学校推行多样化课后服务建设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课外素质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进素质教育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锤炼学生的坚韧品格,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敢于创新和向上向善的优良品质。同时,课后服务建设也拓宽了学校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途径。从综合素质培育上看,推进课后服务建设有助于搭建起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教育平台,推动学生用丰富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将课堂上所难以量化或呈现的知识以活动参与的体验模式传授给学生。概而言之,推行课后服务建设有助于学校切实践行立德树人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质性衔接,促使学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发掘自身特长,健全人格,形成优良的品格。

二、现实困境: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的现实局面

(一)课后服务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完备

体系化、规范化的管理细则是有效推进课后服务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确保中小学推进学校课后服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实践依据。当前,课后服务建设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在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

一是课后服务相关的管理细则尚不明确,例如对教师课后服务课时报酬的核算、校外聘请教师的管理机制等都存在缺失,使得课后服务的开展受到限制[3],致使学校无法有效调动校内外资源来落实课后服务建设。二是课后服务相关的服务评价体系指标尚未建立,无法衡量课后服务的质量,且也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机制,例如在如何确保学生课后服务的安全上,总体的课后服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备[4];同时存在学校将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升学率或考试分数相挂钩的现实风险。[5]三是课后服务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于教育资金,但国家当前所颁布的各项政策中尚未明确服务是否收费以及如何收费的问题,因此各省区只能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设定不同的课后服务教育资金的管理文件[6],致使各地的执行标准参差不一。

(二)课后服务建设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学生对课后服务活动的实际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的匹配度是课后服务建设的重要测度指标。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当学生需求得到恰当满足时学校所开展的课后服务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水平。据学者研究,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建设的需求与中小学所能供给的课后服务活动间存在不匹配的困境,学校往往很难按照学生的需求来进行调配,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未能选择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契合的课后项目。[7]此外,还存在现有的服务内容和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所提供的课后服务多样性有待加强的问题。[8]究其原因是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固化影响,局限于对考试成绩的考量,而忽略了对自身学校特色化课程的开发和正确定位,因此无法构建起与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发展相匹配的课后服务项目。同时,由于学生基数较大,兴趣爱好与发展特长错落不齐,而学校自身资源有限,无法有效保障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面临较大的课后服务供给保障压力,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先的理念与实际课后服务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9]

(三)课后服务建设的教师权益保障不到位

充分保障教师权益是激发和推动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建设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在课后服务建设中教师权益保障情况仍不理想。

第一,教师课后服务课时薪酬供给不足。当前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尚未明确规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建设中薪酬核算办法,所以各地的课后服务课时补贴执行标准不一,部分学校因资金不足,难以支付教师相应的物质补助,使得教师成为廉价的劳动力。第二,工作投入上的现实问题。研究发现,在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的进程中,教师的服务价值观是教师参与、坚持并由此做好课后托管工作的强大内驱力[10],显然对于服务意识不足的教师而言,其在课后服务上的投入必然会有所受限。第三,有些地方在推进《课后看管服务工作参考标准》时,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课后服务薪酬问题,但在执行中政府机构更多表现在政策上的资源倾斜,在真正落实的专项资金尚不充分,难以保障和推动课后服务成为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11]

三、路径探索:中小学课后服务建设的优化之路

(一)制度健全:规范课后服务的相关管理机制

德怀维迪(Onkar Prasad Dwivedi)曾指出,对于任何公共服务系统“责任是任何治理过程的基础”[12],而责任落实的载体是明确的管理机制。

其一,在课后服务管理上,应制定政策明确规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课时核算办法,将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课时纳入教师工作量,对课后服务开展中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公开表彰嘉奖;规定课后服务期间的学校安全责任制度,例如由学校统一购买商业保险,以保障师生在参与课后服务期间的人身安全权益;规定并明确家校协同育人的职责,确保学生家长充分知晓课后服务的公益性、自愿性和有偿性。其二,在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上,应涵盖基础背景信息、学校资源投入、学校监管举措、课后服务效度等维度。基础背景信息应包含学生所属生源地、学生课后服务前后的学习情况、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支持力度等;学校资源投入应涉及学校的课后服务师资人数、课后服务项目种类、场地配套等;学校监管举措应包含学校在推行课后服务过程的监管制度支持、课后服务形式和信息传达机制等;课后服务效果应测度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参与体验感和满意度,测度教师在践行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工作成就感、福利满意度和学校的人文关怀等。其三,在课后服务的产品属性上,其隶属准公共产品,活动的开展理应是非营利性的,各地需要切实依据自身的财政情况,在合理规范的范围内设置费用标准。总体而言,课后服务的建设经费应当坚持省级统筹,县级为主,通过建立项目制管理、专款专用制度、课后服务活动类型费用收取制度等来规范化管理资金,确保课后服务建设在资金上可持续性。

(二)供需匹配:加强课后服务项目的资源整合

课后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匹配是提升课后服务建设的关键所在,有效拟合课后服务中学生的需求可以提升学校课后服务建设的质量。

首先,成立课后服务的需求调研与项目规划小组。学校可以组建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和学校教师代表三方共同参与的课后服务需求调研与项目规划小组,主要负责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项目的前期需求调研、共同研讨与项目抉择等事宜,通过搭建其需求调研与项目规划的平台有效将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需求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力求需求的最大化满足,以保障课后服务成为学校满足全面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主渠道。

其次,招标引进优质课后服务的机构。当前校外拥有较多专业化的课后服务优质资源,学校可以通过资质审定、需求匹配寻求市场中性价比较高且专业性较强的机构来协助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后服务活动,突破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潜在资源限制,增进学生体验课后服务活动项目的专业化与丰富性,持续拓展学生多元化的素质体验。

最后,以学校为中心创新性地拓展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模式。例如,学校可以加强与当地优质企业的合作,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家或经营人来进行学校开展主题沙龙演讲,从企业的角度真切地让学生了解到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何种综合型人才,企业发展又和学校的教育有何种关联;学校还可以同博物馆建立起点对点联盟,推动学生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丰富的博物为载体促进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不断拓展以学校为中心来辐射和运用周边优质资源的能力。

(三)权益保障:健全教师课后服务的福利机制

保障教师权益是学校有质有序开展课后服务建设的重要前提,亦是保持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要素。

第一,学校要构建课后服务教师的绩效薪酬制。明确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教学的课时作为绩效工资的组成元素,对于課时参与富余的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采取绩效指标抵扣或给予适当的绩效奖励,对于课时不足或从未参与过课后服务的教师则采取扣除部分绩效奖金的措施,由此充分保障教师在课后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正当权益。第二,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纳入评奖晋升考核体系。将教师在课后服务建设中的综合表现做为教师评奖晋升的重要指标,切实将教师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建设中的时间投入及效果呈现加以统筹考量,持续拓宽和完善教师评奖晋升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第三,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摊机制。探索由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机构协同分摊课后服务成本的机制,充分吸收校外资源,持续明确学校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主体责任和监管机制,从而搭建起合理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模式,确保学校课后服务资金管理的有效运转。第四,搭建课后服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势必会占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间,为此学校可为参与课后服务建设的教师创建专业化培训项目,由学校牵头做好各科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培训,从而保证教师在开展好课后服务建设的同时又能均衡专业性发展,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权益保障,解决其专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J].教育发展研究,2021(Z2):33.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3] 程斯辉,熊熊.加强课后服务管理,推进“中小学生欺凌”预防[J].教育科学研究,2018(4):5-8,15.

[4] 付卫东,郭三伟.“双减”格局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68-76.

[5] 纪元,孙百才.“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诉求、难点与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6):18-21.

[6] 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5-10.

[7] 张利军.发挥资源整合力 破解农村校课后“三点半”难题[J].中小学管理,2020(7):26-27.

[8] 吴立宝,杜卿,潘海生.“双减”背景下高校介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可为与能为[J].教育科学研究,2022(7):12-17,25.

[9] 马莹.中小学课后服务供给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21-28.

[10] 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3):32-36.

[11] 李醒东,赵伟春,陈蕊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61-65,91.

[12] Dwivedi O. P.Ethics and Values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85(1) : 61-6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專项重点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优化机制研究” (2021

ZJY1226),202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项目 “运动是良医”理念下太极拳课程微课教学创新与实践(2022B067),2023年广西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南宁师范大学院级重点项目“学习者视角下公共课课程思政效果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 (NNNU

23JK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舞蹈进入中学教学课程的实效性研究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