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发挥策略

2023-03-26李玥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李玥

摘 要:高校文化符号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凝结式文化标识,既是高校办学实践的宝贵财富,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本文在分析高校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载体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发挥高校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即以符号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强“主动性”;以与时偕行的“当代语境”,赋新“时代性”;以载体形式的“灵活多变”,传递“人文性”;以双向立体的“多元联动”,确保“长效性”。

关键词:高校 文化符号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高校文化创建与文化符号息息相关,充分利用文化符号这一载体能够有效扩大文化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高校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强的教育导向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提升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实现道德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高校文化符号的类型及特征

符號是文化意蕴的缩影,以图片、文字、表情等有形载体呈现出来。文化符号则是文化意义的符号表达,能够展现某一地域、民族的文化。例如,熊猫、孔子、长城等均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高校文化符号是高校历史文化、人文理念、文化资源的标志性符号,是高校特有文化的综合体,能够展现高校校园文化价值意蕴,如校歌、校徽、校服等。

(一)类型

以高校校园文化形态为依据可以将高校校园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物质文化符号。物质是文化的外在形式,人类文化多以物质形态呈现。高校物质文化符号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高校常见的物质文化符号有图书馆、教学楼、科研设备等。例如,“红楼”是北京大学的地标,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红色教育和先进思想的代表场所。第二,精神文化符号。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源自精神文化,主要通过教学理念、办学宗旨等方式予以体现。例如,“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天津南开大学的校训,将南开人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高度凝结,其含义为培育具有公德、能力、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2]第三,行为文化符号,主要是高校文化在师生生活、学习当中的具体体现,包括文化、教学、科研等行为活动。第四,制度文化符号。高校管理水平与高校制度密切相关。制度具有较强的导向性。高校制度为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高校师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提供了保障。例如,“书院制度”是西安交通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书院制度开展素质教育与专项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特征

高校文化符号是高校精神风貌、文化特征、先进文化、教育理念的主要体现,具有显著特征。第一,生成性。高校文化符号是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在发展中通过师生共同延续、弘扬、创造所形成的,属于一种主动、有意识的构建活动。第二,稳定性。高校文化符号一旦形成,就会长期存在,并融入校园的各个元素当中,通过建筑、校徽、校歌、标语等进行呈现。高校文化符号浓缩着高校文化内涵,是高校教育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具有典型的持续、传承等稳定特征。第三,学术性。学术性是高校所特有的属性。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学术研究、知识创新为核心。学术研究是高校文化符号的特有品质。第四,艺术性。高校文化符号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如校徽、校旗、校服等均能体现高校特色,而且在艺术设计方面能够巧妙融入校园文化,展现校园特征。[3]

二、高校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高校文化符号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弘扬高校文化、传播高校价值理念的重要媒介。借助高校文化符号能够拓展高校思政工作思路,融入先进文化,其具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导向、载体、激励、约束四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高校文化符号在传播当中具有导向功能,这种功能主要是指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传播与弘扬,采用熏陶、启发等方式开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实现对对象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其走向正轨。高校文化符号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导向。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育人阵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仰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例如,浙江大学在党的百年华诞上,打造“思政微课”教育品牌,积极开展红色活动。[4]二是价值导向。高校文化符号传递着价值信息,无论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等符号,均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例如,复旦大学设立了“光华自立奖”,这是复旦影响力较大的荣誉奖励,也成为复旦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复旦人追求卓越、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

(二)载体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时需要利用诗歌、语言、图片等载体开展教育活动,而高校文化符号承载着高校文化信息,具有典型的载体功能,通过强有力的载体功能,可以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第一,拓宽思政教学方式。作为校园文化载体,高校文化符号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利用宣传标语、文化雕像以及趣味十足的文艺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高校文化符号还可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有利于正确文化价值理念的塑造。此外,文化符号传播过程也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改变了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第二,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而高校文化符号的独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首先,高校文化符号较为多元。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在校园文化融合中的效果显著,亲和力强,学生接受程度更高。[5]将文化符号与高校环境相结合,通过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助推学生优良人格的培养。其次,高校文化符号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在价值理念、文化内涵传播方面更具影响力。以文化符号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能够弥补思政教育单一的传播方式,满足学生学习思政的多元化需求。

(三)激励功能

高校文化符號能够体现师生积极向上、乐于拼搏的精神意志,对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教学热情的激励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文化符号激励功能体现在情感激励、道德激励、榜样激励等多个层面。

第一,情感激励。情感是一种主观感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被大学生所接受且内化于心,与其情感密不可分。文化符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以此实现对个人情感激励的目的。第二,道德激励。道德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高校文化符号是一种集体认知,对全体师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激励作用。第三,榜样激励。榜样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借助榜样可以更好开展地思想政治教育。

(四)约束功能

高校文化符号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师生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起到约束作用。文化符号的约束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日常行为以及舆论导向的约束方面。一方面,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主要是通过高校文化符号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来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另一方面,舆论导向约束主要是指在特定校园事件当中,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高校文化符号思政教育功能有效发挥的策略

(一)以符号价值的“深度挖掘”,增强“主动性”

1. 横向上提炼价值共性

对文化符号价值的挖掘直接影响教育者对文化符号运用的主动性。所以,高校要善于从横向上把握,提炼不同文化符号之间的价值共性,深度挖掘文化符号的显性价值、德育价值、理论价值,形成有机互通、全面衔接的教育体系,有效激发教育者运用文化符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一是以校徽、特色办公用品、标志建筑等显性符号为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示范;二是以校训、校风等隐性符号为载体,挖掘其共同蕴含的德育价值,拓展德育教育边界;三是对文化符号的基本理论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多维度的梳理与提炼,形成有机的体系,确保其价值被重视、被显现、被利用,为教育者主动运用文化符号提供更多基础保障。[6]

2. 纵向上重塑价值内涵

受教育者对高校文化符号精神内涵的领悟,既源于自身又源于外界。教育者要结合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从纵向上重塑文化符号的价值内涵,使受教育者借助不同的科目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和运用文化符号。例如,文学课程以文化符号的起源为载体,构建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通过讲述文化符号的起源、形成过程、变革等促进价值重塑;历史课程以文化符号的历史发展过程、关联历史事件为载体,通过向历史层面的延伸,丰富价值内涵。从纵向上重塑文化符号的价值内涵,引导各学科教育者定期交流,既能促进文化符号运用主动性的提升,又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文化符号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以与时偕行的“当代语境”,赋新“时代性”

1. 中国精神做主导

文化符号要能够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特征,就要发挥出时代性特征。“中国精神”是时代性的重要彰显。以“中国精神”为主导,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构建文化符号,并从不同层面挖掘文化符号本身蕴含的精神内涵,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文化符号的过程中,自觉提升综合素养。这也赋予了高校文化符号“时代性”的新内涵。例如,泰山学院将泰山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助泰山文化这个典型符号传递建功立业精神和进取心,并向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探索精神等方面延伸,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境界的提升。

2. 高校特色做参照

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及时代特征,构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特色性文化符号。一是以高校文化特色、校园环境、专业特点为参考,设计和创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符号。例如,同济大学在设计校徽的过程中以校园文化特色为主题,打造“三人成众,共划龙舟”的形象,凸显了学校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二是结合高校育人打造核心文化。高校核心文化多以精神形态存在,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例如,“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是山东大学的核心文化,“实事求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核心文化。以核心文化凝练特色文化符号,并将文化符号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连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三)以载体形式的“灵活多变”,传递“人文性”

高校文化符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者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个性需求选择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灵活多变”的方式传递出文化符号的人文性。

1. 把握地域特色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地域特色,包括民俗民风、地方方言、特产、地标建筑等。高校应以地域特色为依托,通过挖掘当地优秀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实现校内外资源的融合,增强文化符号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同时,高校还要结合地域特色打造独具文化魅力的闪亮名片,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线上传播、专项推送、实践创新等途径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在彰显人文情怀的基础上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 挖掘校史资源

校史资源是高校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高校要广泛地从校史资源、馆藏资源、历史资源中提取文化符号,借助各种媒介进行激活和演绎,通过挖掘其背后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荣校情结,凸显教育的人文性。

3. 弘扬文化魅力

高校是思想文化积淀的集大成者。校园文化的形成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校园文化魅力,使校园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扩大文化边界的同时赋予更强烈的人文性和社会性,发挥出更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例如,运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校园官网、书籍、杂志等媒介宣传校园文化,营造校园氛围。

(四)以双向立体的“多元联动”,确保“长效性”

教师和学生是校园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我们要通过两个主体的多元联动,提升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避免陷入固化生硬的局面。

1. 多渠道创新传播形式

第一,文化符号与传统节日相结合。节日仪式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高校可借助传统节日进行文化符号信息的长效传播。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文化符号专题学习活动,挖掘文化符号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内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秋节开展“校徽月饼”创新活动,引导食品系大学生在实践参与中理解校徽的内涵,并升华对中秋节“花好月圆人团圆”的认识,树立坚定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端午节以校史馆、校风校训、泥塑雕像等文化符号为载体,带领大学生开展专项研讨活动,在讨论和思考中提升爱国情怀。第二,文化符号与主题创作相结合。文化符号作为一种“静态”资源,仅靠大学生自主的观察和学习往往难以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开展文化符号主题创作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文化符号内容,能够促进其对文化符号内涵的理解,强化双主体的联动。例如,以“重現红色标语”为主题,呼吁学生以故事、漫画、诗歌等多种形式对红色标语、口号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辅以教师讲解和点评,唤醒学生的文化记忆,帮助其提升对文化符号的认知。

2. 系统化构建管理方式

首先,形成师生共建共享的管理方式。构建文化符号文本集合,通过师生共同编织现代叙事,浓缩一系列不同的文化符号,形成教育专题;在师生之间构建转喻性联结机制,形成连贯的叙事结构,巩固双方对文化符号的共同认识。其次,构建组织机构。召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参与文化符号管理活动,形成专业管理小组,确保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长效发挥。

四、结语

高校文化符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校园文化的精华,以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高校要重视文化符号的运用,并做好文化符号的挖掘、整理、宣传等工作,深化文化符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价值的发挥,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孔梓,宁继鸣.跨文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6-120.

[3] 王乐. 高校文化符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

[4] 董倩. 高校制度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5] 温小平.纪念性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7):55-59.

[6]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