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与路径

2023-03-26卓玥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

卓玥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意在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可以为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提供历史支撑,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有效武器,为凝聚精神力量提供历史底气。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应以深化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认同、勇担历史使命为着力点,既需要教师走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前列也需要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觉,既需要优化课程内容也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本文将阐释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的价值意蕴,探究其基本要点,最终提出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自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价值 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坚定历史自信始于中国共产党,但是仅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还是不完整的,必须引导和教育全国人民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能否坚定历史自信关乎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高校思政课应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

一、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意蕴

以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既是夯实民族复兴精神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发挥思政课在“四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迫切需要,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自信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就要从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奋斗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自信的提出,为“四个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支撑和广阔的历史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之上,在解决国家、民族和人民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经过历史实践检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道路。因此,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4]。理论自信不仅来源于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来源于其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成效。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为坚定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植中国大地和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探索中形成的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基的历史底蕴、制度构建的历史过程、制度运行的历史绩效和制度完善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和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完成了从“文化翻身”到“精神富有”再到“文化强国”的相应演进,确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5]因此,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深厚的话语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走向何方? 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6]唯有坚定历史自信,方能在厘清“四個自信”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基础上形成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认同,从而更好地凝聚共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二)历史自信为大学生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有效武器

所谓“历史”,一方面是指事件本身, 是已经发生过的并且已经消逝了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是指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即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与过程的认识与解释。从此角度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手法,主要可以分为真理观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观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前者主要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和否定历史过程存在客观规律的手段来“虚无历史”;后者主要通过否定价值评价的人民利益标准和生产力标准,误导人们用“偏差”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算法”为诱导,花样翻新地以民族虚无主义的形式丑化中华民族史,以“片面放大失误”的手法歪曲党史和新中国史,不断在新媒体空间中发酵和传播,对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精准化”推送 ,企图篡改大学生的历史记忆,消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和信仰丧失。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无视、割裂和否定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缺失对本民族、本国家的历史自信。一方面,历史自信不是抽象和盲目的,而是建立在肯定既往历史经验与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自信的底气直接来源于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并由此扩展到对中华民族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自信。因此,坚定历史自信可以强化历史记忆,使大学生形成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心理自觉。另一方面,历史自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进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可以为青年大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发展进程提供基本遵循。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在价值评价层面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而为青年大学生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

(三)历史自信为大学生凝聚精神力量提供历史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7]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精神力量彰显了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鲜明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党艰辛创业的过程中形成的并熔铸到政党文化之中的“精神之源”。以此为源头,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实践中演进和形成了包括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抗疫精神在内的既具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又具时代内涵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一项又一项历史成就。因此,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内在地包含于历史自信之中。

历经百年奋斗的历史积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困境,拥有了比前辈更富足的资源、获得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虽然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然而仍有一些青少年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不争取、不上进,陷入了低欲望的“躺平”状态。“躺平”现象的背后是奋斗精神的缺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贯通的历史思维出发,把中国青年代际接续的奋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联系。这就告诉青年大学生,伟大奋斗精神不仅存在于“过去”,更需要在“现在”努力践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未来”仍需继续坚持。因此,坚定历史自信能帮助青年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帮助他们获得开拓进取的历史底气,以更加自觉自信的状态对待人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二、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要点

从生成过程来看,历史自信源起于历史主体的历史认知,建基于历史主体的历史认同,升华于历史主体的使命担当。因此,高校思政课应把握历史自信的生成规律,在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和历史担当上着力。

(一)深化历史认知是坚定历史自信的事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9]历史认知是人们认识客观历史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表现为主体对于历史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掌握。没有对历史进程、历史成就的清醒认识,没有对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把握,就难以生成历史自信。当前大学生对“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和表层化认知,阻碍了其历史自信的确立与生成。因此,高校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对“四史”形成正确的认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讲好“四史”基本知识,引导大学生了解历史的全局和全过程,用客观全面和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对历史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和科学的认知。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作为“社会科学的同义词”和“唯一科学的历史观”[10],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历史学从哲学家的头脑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可以被正确认知的科学。因此,只有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青年大学生才能把有关历史事实整理得井然有序,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使得历史认知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二)增强历史认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价值自觉

“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1]高校思政课在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讲授,而且要注重历史认同的培养。一方面,增进历史认同离不开情感认同。“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12]任何历史都不是苍白的叙事,而是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政党情感和国家情感。因此,高校思政课在讲清楚“四史”宏大叙事的同时,还应该从情感维度诠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人民情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情怀,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天下情怀 [13],以引起青年大学生的情感共鸣,铸牢其历史认同的感性基础。另一方面,历史认同说到底是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的核心是对党的领导的认同。追溯历史过程、唤醒历史记忆是建构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思政课应该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五百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使青年大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四个伟大成就”“五大历史意义”“十大经验”,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掌握历史主动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4]这表明坚定历史自信具有强烈的未来指向,历史自信只有在掌握历史主动和担当历史使命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5],但是作为现实的个人,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既定”的历史条件。这就昭示着我们必须在承认和尊重历史客观性和历史规律性的前提下,发挥自觉能动性和历史主动精神,以创造历史的方式坚定历史自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敢闯敢干,才能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以大历史观为指导,在历史长时段和国际大视野中揭示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把握历史主动的基本表现、本质特征和基本经验;另一方面,“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16]。历史自信源于现实自信,因此高校思政课还应该将新时代十年作为立足点,讲清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握历史主动的具体实践,使历史主动精神既能揭示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又能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对接,引导青年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听党话,跟党走”,以更加主动的心态建功新时代,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坚定历史自信。

三、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理路

高校思政课培塑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是系统的实践过程,既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自觉;既需要以优质的教学内容为支撑,又需要多种教学形式兼容互补,以此才能坚定青年大学生笃信笃行的历史自信。

(一)思政课教师应走在坚定历史自信的前列

思政课教师是向学生历史知识循序传输的组织者和学生历史自觉的引导者的有机统一。要想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首先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自信。

其一,教师应当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自信的相关论述,把握历史自信提出的深刻背景、基本内涵、现实指向和强化路径等,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地掌握理论,厘清历史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关系,弄懂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规律、历史耐心、历史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都是彰显历史自信的优质教材,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吃透党的二十大和“决议”的精神实质,理解历史自信的实践根基和理论逻辑。其三,教师要深入学习“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历史自信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和虚幻的,而是在真实的历史中生成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以丰富的、真实的、客观的历史过程作为历史自信生成的素材和填料,在学习“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掌握中国共產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规律。其四,教师要在坚定自身历史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开展历史自信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善于从历史文件、报刊、口述史中精心筛选出能够彰显历史自信的资料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史论结合中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最后,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历史自觉的引导者,其“身教”重于“言传”。思政课教师要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涵养形成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拓宽历史眼界,逐渐生成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二)青年学生应增强历史自觉

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归根结底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历史自觉起作用,而其充分表现为大学生在对历史进程、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准确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历史自信的内生力量,表现为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从理论自觉上看,大学生应当在知识层面达成对“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正确和系统的理解;从实践自觉上看,大学生应当对历史自信的战略定位、时代价值及现实任务有所觉悟和践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

思政课教师,一是要引导学生“立足现实看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17]。作为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自信主要来自自身成长的直接体验。但由于年龄阅历和知识基础的限制,一些青年学生的历史认知不够全面和系统,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扰乱思想,弱化历史自信。从认知规律来看,青年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源于现实和历史的关联。新时代是今天的历史,是现实的、直接的历史,是与青年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立足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历史中理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浓厚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发现青春力量。青年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通过五四运动,中国青年发现了自己的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现了自己的力量”[18]。

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历史责任,就要在教学中引入青年运动史,让学生深刻地了解青年自身发展与党和人民事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历史事实中深切认识到“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9]的话语真谛,从而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能够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接续奋斗,创造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好成绩。

(三)历史自信应有效融入教学体系

高校思政课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支撑的整体,其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严谨而科学的规定。因此,立足思政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合力是必要而可行的。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立足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这一根本目标,从历史认知的建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等具体目标入手,分别从历史、哲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工,通过系统布局将历史自信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其次,要把思政课联通起来、协作用力。作为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政课,每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目标、实施安排各有不同。围绕历史自信的培育,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自身特点,遵循课程自身规律,做出明确分工。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将历史自信与大学生“成就时代新人”和“领悟人生真谛”的实践紧密结合,把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目标,用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过程中增强历史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近代史中讲清楚“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20],引导学生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1],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着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且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主体自觉和自信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22],因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奇迹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只有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功能,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可以开设历史自信的相关专题,并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来做专题的相关报告,可以使学生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中切实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经验。

(四)教学形式应互补兼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23]高校思政课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需要在坚持“内容为王”和“讲好道理”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形成既满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又契合历史自信生成规律的教学方法体系。

其一,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校大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中坚定历史自信。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開展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思维,增加教学的历史深度、厚度,站在大历史观的视角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4]。大思政课的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高校在运用好学校小课堂的同时也要应用好社会大课堂,在“沸腾的实际生活”中来对大学生开展“历史自信”教育。在实践基地和生产生活场所,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承载着“四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展览场馆和博物馆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历史事实的真相,进而涵育他们的历史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其二,智能技术赋能传统教学,在“历史情景”中坚定历史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5]相比传统课堂静态的文字描述和抽象的理论表达,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运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学校可以通过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为代表的扩展现实(XR)的虚拟仿真技术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型思政教室,通过创设历史事件的虚拟仿真场景,将历史知识和历史精神“形象化”为可感知的历史情景,从而拓展青年大学生的感知范围,增强其“主视角”的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的发生地,在感悟历史情景中坚定历史自信。

其三,全球化与在地化相结合,在世界眼光中坚定历史自信。工业革命“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26],世界在日益密切的互动联系中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形成所谓“地球村”。罗兰·罗伯森用“全球在地化”来说明全球化是一个相对自主的双向过程和本土的、普遍的与特殊的两者的矛盾展开过程。[27]因此,在树立历史自信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好“全球化”和“在地化”这两个向度。一方面,大学生要坚定历史自信就必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之下来讨论,方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理解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进而走向独立发展、走向与西方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增强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8]。中国传统文明的精神底蕴之一在于关注个人、家庭、家乡、国家的逻辑推演过程。地方历史资源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本活教材,使历史贴近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历史遗存和地方历史故事,在增加乡土意识的过程中强化历史自信;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可以与地方相关单位共建思政课在地教学基地,拓展教学资源空间,引导学生在“在地化”基地教学情境的分析与探究过程中加强对当地的情感联结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2] [21] [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71,16,19.

[3] [7] 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5] 罗嗣亮.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战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7-12.

[6] 林晖,周玮,施雨岑,等.习近平的文化情怀[N].人民日报,2022-05-12.

[8] [18] [19]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01.

[9]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12-29.

[10]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2.

[1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

[12]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

[13]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情感意蕴[J].江苏社会科学,2022(1):1-7,241.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79.

[16] 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18.

[17] [24]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

[20]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會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

[23]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N].人民日报,2022-04-26.

[2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

[27] [美]罗兰·罗伯森. 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249.

[28] 费孝通. 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习近平人民健康观引领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jcbs035),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新时代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班级思政委员队伍建设研究为例” (2022jcbs03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