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魏际瑞诗词中梅意象的情感内涵

2023-03-26张海麟贺超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诗词意象

张海麟?贺超

摘 要:魏际瑞有着“宁都三魏”“易堂九子”的美誉,在明清易代、家族岌岌可危之际,他身为长子必须担起责任。于是,他放弃理想,忍辱负重,游幕于将府中。因此,其诗词作品中的梅意象饱含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或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或表现故国之思与遗民心态,或表露山水田园隐逸之志,有的则是几种情感同时交织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魏际瑞 诗词 意象 情感内涵

魏际瑞(1620—1677年),始名祥,字善伯,号东房,排行居首,人称“魏伯子”。魏际瑞为江西宁都人,与弟魏禧、魏礼并称为“宁都三魏”[1]。因魏氏兄弟擅作诗文,有人比之为“眉山三苏”。《魏伯子文集》收录了魏际瑞的诗词。其诗有445首,词有80首。经统计,魏际瑞诗词中提及最多的就是梅意象,其诗词中出现“梅”这个词汇的地方有86处,有梅花、画梅、梅林等等。咏梅的诗(包括含有咏梅诗句的诗)有42首,占其诗作9%;咏梅的词(包括含有咏梅词句的词)有18首,占其词作的23%。通过数据可见魏际瑞对梅意象的偏爱,其诗词中的梅意象也侧面表达了诗人在不同情境和不同时期中的生命体验。

当翠微峰上梅花盛开时,他在诗中写道“苍壁乱云翠竹,青天明月梅花”[2](《峰上》)。可见他对梅花的喜爱;当在外游历时,他也会记录梅花的美景“半夜行船过石城,梅花两岸明如雪”[3](《书画》)。当他疲于官场,困于樊笼时,也会借梅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心“东房居士疏狂甚,杜撰梅花信笔勾。君复山妻同纸帐,师雄寒梦隔罗浮”[4](《梅花帐檐为原季玉作》) 。各种复杂的感情被魏际瑞寄托在梅意象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他的一个切入口。

总的来说,魏际瑞的诗词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魏际瑞曾在《与子弟论文》中写道:“诗文不外情、事、景,而三者情为本。”[5]随着心情和表达主题的不同,诗人常常给意象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魏际瑞认为在情、事、景三者中,情是最重要的,作诗提倡真情,他批判理学,所以提出了和理学相对的真心真性的诗论主张。他的诗词正是这一主张的具体实践。在魏际瑞大量描写梅意象的诗词作品之中,梅意象也随着他情感的变化和人生境遇的不同发生改变,他颂梅之美、咏梅明志、借梅抒情,其作品中梅意象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诗词中梅花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皆由他亲身体验,毫无虚假和矫揉造作。其诗词中梅意象的情感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或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或表现故国之思与遗民心态,或表露山水田园隐逸之志,有的则是几种情感同时纠结在

一起。

一、羁旅思乡之情

魏际瑞一生四处漂泊,身若浮萍无处可依。他的从故乡江西宁都一路向北到京城游历,又从北京到南方等地做领兵将军的幕僚,几乎把各地的梅花看遍。但他笔下的江南之梅却远远多于北方之梅,这也表达了他对江南这块热土的深爱。他在北京时,常常想起翠微峰上那片洁白无瑕的梅林,因此,他写下了十五首《忆江南》,借赞美梅花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其一

梅花发,何处最清奇?忆得翠微西畔阁,

石岩横压玉龙低,斜照阁边池。

其二

梅花发,何处最清闲?忆得勺庭楼子上,

四围檐角半栏干,香极梦魂寒。

其三

梅花发,何处最清高?忆得翠微峰绝顶,

磨崖巉崒雪岹峣,春到不曾消。

其四

梅花发,何处最清繁?忆得书窗临曲水,

一泓潭影万花寒,茅屋雪中间。

其五

梅花发,何处最清幽?忆得老庄松径里,

平山东阁古墙头,春梦隔罗浮。[6]

这十五首词都以《忆江南》为词牌名,表达着魏际瑞对家乡风土人情深切的思念,前十三首以问句开头:“梅花发,何处最××?”并连续用十三个不重复的带有“清”的形容词来赞美家乡的梅花。《忆江南·其一》问哪里的梅花最清奇?是翠微峰上西畔阁的梅花。《忆江南·其二》问哪里的梅花最清闲?是翠微峰勺庭楼上的梅花。《忆江南·其三》问哪里的梅花最清高?是翠微峰山頂险峻悬崖上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忆江南·其四》问哪里的梅花最清繁?是透过翠微峰书屋的小窗看到倒映在池潭中的万朵梅花。《忆江南·其五》问哪里的梅花最清幽?是春梦中老屋青松环绕的小路边、平山东阁古墙头上的梅花。《忆江南·其六》问哪里的梅花最清华?是回忆里西池小小的妆阁楼上,被妻子插在乌黑的发髻上含苞待放的梅花。魏际瑞将故乡翠微峰上各处的梅花写得如此细致,从侧面表明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深沉,一定是无数次的深夜怀念和梦回故乡,才让他的笔端流露出这么鲜明深刻的思念。魏际瑞身为经世者,通过这十五首以梅花意象为主题创作的《忆江南》,将漂泊在外、孤苦无依的游子思念家乡而不得归家以及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种矛盾而无奈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故国之思与遗民心态

魏际瑞所处时代特殊,正是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在这一时期,那些笃定忠于前朝的汉族知识分子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清军的残暴镇压使得死节者众多,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标杆性的人物,如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笃守“忠节”的遗民领袖,他们隐居避世又著书立说,坚持着“夷夏大防”的儒家观念,坚决反对清朝的统治,他们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愿意抛弃高官厚禄和身家性命;他们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四处流浪,奔波跋涉为复国而努力,他们不愿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亦不愿苟且偷生归顺清廷。[7]在这些遗民诗人的诗词文章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面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而无能为力,只能奔走呼号的无助,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亡国之痛和黍离之悲。

但魏际瑞并不是典型的遗民诗人,他有太多的无奈和求不得,他选择了应试做官,即便为异族服务,他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顶着骂名和质疑,尽力造福一方。作为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他归顺清廷的行为是不受当时的遗民文人认可的,他只能忍受着内心的挣扎,想方设法做一些实事。由于魏际瑞尴尬的处境,其内心也就十分复杂,家庭的责任及归顺清廷的数年经历使他无法像其他士人一样勇敢地表达自己,还要跟清廷官员虚与委蛇。这种挣扎难堪的处境更增加了魏际瑞的无奈和痛苦,让他在游幕途中因为官场沉浮、羁旅漂泊而生出故乡之思、故人之思、故国之思。

在魏际瑞的诗歌中,借古喻今的吊古之作不少,他游幕在外,走遍各地,但由于入幕清廷的特殊身份,他只能通过对古迹遗址的凭吊,来抒发其对故国的追思,表达对满清统治者的不满。[8]这种情绪在梅意象的运用中同样有所体现,如《两岸梅》一首:

江南江北长相望,为水为云竟不分。

白雪高歌惭郢曲,翠微寒月上衡门。

凭将故国三中恨,写寄江南十里春。

日莫陇头无驿使,玉人空谷远销魂。[9]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十分精细巧妙,通篇不提梅字,都在写其他意象,化用前人典故,但仅仅通过诗的题目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借分隔两岸的梅花表达他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并以梅花抒怀表达黍离之悲、家国之痛。首联“江南江北长相望,为水为云竟不分”梅花隔着两岸遥遥相望,或在江南,或在江北,梅花远望像水又似云景象。颔联“白雪高歌惭郢曲,翠微寒月上衡门”云两岸的梅花各不相同,江北的梅花像白雪一样伴随乐曲高歌猛进,翠微峰上的梅花却清冷得与月光为伴。魏际瑞身处江北京城却始终思念着江南宁都,身仕清廷却心怀故国大明,所以在颈联中写道:“凭将故国三中恨,写寄江南十里春”。对于先朝,魏际瑞家族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到了1646年,清军占领赣南,宁都新任知县一上任就颁布律令禁止结寨隐居,否则没收田产,拆除宗庙祠堂,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无赦。当时,官府听闻翠微峰山寨有一群反清分子,屡次想派兵围剿,是在魏际瑞的小心周旋下,易堂九子和其家人才在此后十几年中才得以保全性命。

魏际瑞为人豪爽开朗,办事干练稳重,又能体察民意,富有文学才华,因此深得地方官吏的喜爱。为了更好地掩护身份,魏际瑞还花钱捐了一个贡生,但无论官吏们怎么劝说,他都不愿入朝为官。只是由于形势所迫,责任所驱,他不得不归顺清廷,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就像江南江北两岸之间湍急又奔流不息的河流,他只能“凭将故国三中恨,写寄江南十里春”,只能将这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写入诗中,浓重的无奈与遗憾化为了对故国的“三中恨”,化为把这封书信寄往美景繁盛的江南的幻想。尾联让人更加难以适从,因为“日莫陇头无驿使,玉人空谷远销魂”。边塞没有信使可以传递消息,只剩下梅花如空谷中的美人令人销魂,哀恨悠长。

三、山水田园隐逸之志

在魏际瑞的诗词中,有关“梅意象”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画梅诗。他极其喜欢画梅,有关画梅的古诗就有好几首。此外,他还经常赠送梅图给亲朋好友,为朋友的扇面画梅写诗等等。但魏际瑞身世独特,又经历了宦海沉浮,远离家乡,四处漂泊,只能选择寄情山水。沿途路过的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都能够引发他的诗情。其实魏际瑞是个务实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在残酷现实面前,他保全宗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经世致用的理想,既然无法避世,索性就适应现实而出世,可谓是一个十分通透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个很矛盾的人,他知隐之乐又思归至极,当他发现自己前十多年一直漂泊在外不能归,归隐的梦想对于他来说已太过艰难,他便在辗转之间写下了《画梅》:

不但三年无画兴,何曾两岁见梅花。

江东客舍严寒尽,回首春风天一涯。[10]

他入仕清廷的苦涩、不能归隐的无奈和痛苦从中可见一斑。三年对作画毫无兴趣,简直要忘记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江东客舍严寒尽,回首春风天一涯”,对于兄弟至亲的想念,对于翠微峰美丽景致的怀念和诸友隐居生活的艳羡,总是让魏际瑞时不时生出思归之情。

所以在魏际瑞与梅意象有关的诗词中,他的归隐之心始终鲜明。如《梅花帐檐为原季玉作》中的“竹床松舍夜悠悠”[11],恬淡地表达了他的归隐之心。他希望和朋友一样,以竹为床,以松为舍,取于自然,身心都沉浸在自然中,宁静祥和。

再如《内人弟索画梅戏题一首》,魏际瑞以“梅妻鹤子”这个典故入诗,通过玩笑的口吻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志。“林处士”即林逋,字君复,是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他的诗词大部分是吟咏梅花和西湖风景之作,后人在咏梅或咏西湖风物、隐逸情怀时,常用林逋来借代。魏际瑞以玩笑的口吻询问,但是却无人回答“当年阿舅似花无”[12],物是人非,难以圆满,也因为自身的无奈,只能这样隐晦地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志。

魏际瑞的很多诗词都是几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如其词《望梅花》两首,以其一为例:

深院月明人静,似有暗香疏影。白鹤中宵寒梦儆,起舞半窗横映。三载长安归不定,故国梅花清冷。[13]

这首词作于康熙三年(1664),正是魏际瑞顺服清廷,到达京城的第三年。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故乡,他笔下的梅花和月光总是密不可分。词中“白鹤”意象暗示了魏际瑞内心真实的想法,白鹤在传统文化语境中有仙风道骨、隐居避世的意思。对于魏际瑞而言,在京城冬天寒冷的深夜里,他闻到梅花香,内心归隐的欲望愈加强烈,他想逃离波诡云谲的權力中心,思念着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家乡,幻想着化作一只白鹤飞回故乡,远离喧嚣的京城。“梅花清冷”更象征着明朝的遗民仍然在抵抗,仍坚守着他们的信仰,如同冬日里的梅花一样,在皎洁的月光下独自绽放,临霜傲雪,遗世独立,清冷芬芳。这首词典型地显露出魏际瑞的遗民心态。

四、结语

魏际瑞诗词中梅意象的特点主要是清新幽静、孤洁高雅、归隐缥缈。其梅意象继承前人较多,意象化用重复率高,对梅意象创作也基本继承了宋代的梅文化精髓:凌霜傲雪,清贞高雅,刚强坚贞,不随世俗。当魏际瑞单纯赞颂梅花时,会强调梅花的清冷与花香,往往在诗词作品中不断吟咏梅花的美丽风姿,擅长用典和化用别称,并将梅花与风、雪、明月等意象组合起来。梅花凌霜傲雪、暗香疏影,在冬日“凌寒独自开”的场景跃于其笔端,而青山翠竹、红梅映雪的美景也成为魏际瑞中首要的歌颂对象。当魏际瑞以梅花托物言志时,或以梅花抒怀表达黍离之悲、家国之痛与故国之思;或以梅花自喻表达隐居自然、高雅幽远的人生追求。他常用林逋“梅妻鹤子”这个典故,用“君复山妻”代指他的隐逸理想,用“罗浮”来借指梅花。虽然魏际瑞梅意象多继承模仿前人的笔法,创新较少,这也是魏际瑞诗词中梅意象创作的一个不足之处。但其诗词中的梅意象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魏际瑞独特的生命体验。研读魏际瑞诗词中的梅意象,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小的切入点去深入了解以魏际瑞为代表的许多清初遗民诗人诗文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色,对我们考察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学士的心境状态和当时社会文化的走向,包括风土人情都具有特殊意义。通过对梅意象的深入研究,使得魏际瑞的形象更显饱满,更为清晰。

参考文献:

[1] (清)魏际瑞,魏禧,魏礼.宁都三魏全集[M].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1845.

[2] [3] [4] [5] [6] [9] [10] [11] [12] [13] 贺超,王利民,王广福.

魏伯子文集校注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583,561,500,217,636-639,520,499,500,570,635.

[7] 赵园.明清之际士人的豪杰向慕与理想人格追寻——以易堂诸子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4(6):76-83.

[8] 马将伟.“出”“隐”之间:从魏际瑞游幕看清初士人的悖论性生存[J] .清史研究,2013(1):13-2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魏伯子文集》校注” (ZGW20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诗词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象、形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