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之道: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问题考察与策略建议

2023-03-26王鹏

文教资料 2023年21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信息素养优化策略

王鹏

摘 要:信息素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中的信息获取、评估和利用能力,而课程思政强调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觉悟。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信息素养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通过深入挖掘信息素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关键词:信息素养 课程思政 价值观教育 优化策略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准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质量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思政建设在形式上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与每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交融互促[4],

让思政教育浸透每次教学,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5],

最终达到成风化人、水滴石穿的协同育人效果。

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锤炼与信息素养课程息息相关的思政要素及德育属性,形成信息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路径[6],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互促融合已日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融入方式、融合路径、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其中,何东铭从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三个维度入手,提出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学的方式建议;黄常青以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改革为例,总结出嵌入式、支撑式、协同式三种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焦海霞认为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注重动态性、全面性和实证性。

综上所述,尽管已有多维度深入探讨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启示,但此领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却亟待深入分析。因此,本文旨在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特点,立足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任务,通过分析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策略,从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刻融合与发展。

一、 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具体含义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责任的同向同行。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将思政元素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内在德性和素质。教师需要深度开发和深层设计课程,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这一理念的推广将有助于打破思政教育的“孤岛化”,构建全员全方位、有机协同的思政教育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二)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归结于课程思政教育独特的价值导向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要作用,其融合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具有深刻的价值引领功能,如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養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个体和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坚实基础。课程思政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领域,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新时代人才,促进学科与思政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倡导教育方式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思政对信息素养教学的新要求

信息素养包括数字、网络、信息伦理等维度,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德育成效。教师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信息素养通识课的思政融合提供理论支撑。教师还需灵活设计教学,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信息素养通识课面向各专业,教师应灵活设计教学内容,确保课程达到德育和教学目标。教师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创设情境和案例,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尊重他人,重塑品格。综上,课程思政强调信息素养教学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当前,研究领域聚焦于将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笔者经过广泛的文献梳理和对多家高校的深入调研发现,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一融合进程中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和挑战。

(一) “课程思政”理念建设认同力不足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建设面临认同力不足的问题。尽管“课程思政”被提出并强调了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实际实施中存在各方面的认同不足。首先,不少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认同感不够强烈。这可能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存在脱节有关,导致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中。其次,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于“课程思政”的融合缺乏主动意识,将其视为一项附加任务而非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这种认同不足导致了“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全校范围的协同合作。此外,学校对于“课程思政”的目标规划、实施方案、教学方法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没有系统的规划,导致了许多院系仍然停留在传达中央及省厅文件的层次上,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理解不够全面。

(二)缺乏系统化理念和机制管理

不少高校在将“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的理念建设和有效机制的管理的问题。具体而言,尽管“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但在理念认同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高校在这一领域缺乏一致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框架,导致了实践中的混乱和不协调。管理机制同样面临挑战,因为缺乏全面的政策和机制来支持“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绩效评价和反馈机制的不足也限制了高校管理体系和教育文化的适应性,从而制约了“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法滞后,缺乏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法相对滞后且缺乏足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积极创新和改进。在“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中,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教学与科研的双向融合模式,缺乏师生互动的平台。这使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受到了限制,未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此外,教学方法也缺乏专业化和分类管理。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往往沿用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概念,导致教学方法缺乏常态化和互动性,未能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地方高校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体制还不够健全,缺乏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导致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专业素养提升主要依赖于个人自觉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队伍建设显得较随意。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仍然以课程知识传授为主,对于学生思想引导基本处于“随机状态”。这表明,当前的师资队伍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法仍有待提升,未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潜力。最重要的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师资队伍培训制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差异较大。这导致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表现出色,而另一些则存在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选择带有倾向性

一些高校倾向于选择特定课程来融入“课程思政”,而对其他课程则缺乏足够的关注。通常,这些特定课程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更容易引起高校的重视。这种倾向性选择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接受到的思政教育存在差异。

(六)侧重“工具理性”,忽视信息道德的培育

当前,“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往往过于侧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了信息道德的培育。这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失衡。如教育系统倾向于强调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数据处理技巧,导致学生对于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迅速提升,却缺乏对信息使用的伦理和道德考量。学生很容易将信息仅仅作为工具来满足自身需求,而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社会影响等重要方面。另外,忽视信息道德的培育可能导致学生在信息传播和分享时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隐私、违反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不仅损害了个体的社会信誉,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 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优化策略

(一)强化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高校应明确“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教育目标。首先,这需要在高校的教育发展战略中明确体现,以引导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仅具备信息素养,还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应建立覆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各个教育环节的管理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教师的教育培训计划、建立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等,以形成科学的管理框架。建立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是强化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课程效果评估、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社会认可度等方面,以全面了解“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二)加强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师资建设

在當前高等教育中,培养一支具备信息素养和思政素质的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包括举办专业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引导教师掌握信息检索、分析和传播的技能,以更好地教导学生。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应包括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高校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分享课程思政与信息素养的融合经验,提高教师的认识和教育能力。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促使他们在信息素养与思政教育领域取得更多的实际成果。

(三)健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

健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需要建立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7]这些标准应综合考虑信息素养和思政素养的方方面面,确保学生在知识、道德、思维等多个层面都得到全面提升。其次,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作业、项目报告、考试等。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并减少过度依赖某一种评价方式所带来的片面性。此外,评价工具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特点。教学评价还应该具备及时性和针对性,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评价结果也应该为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优化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

(四)加强开展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

加强开展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素养和思政教育的紧密关联性,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如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培训课程以及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研究项目来实现。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师资队伍对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其次,高校需要加强与行业、社会的沟通和合作,以更好地了解信息素养在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中的价值,如可以通过与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思政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8],如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开发新的教材和资源以及参与跨学科的合作项目。高校可以设立奖励机制,以激励教师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重要的是,高校需要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和评估体系中,确保这一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如包括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思政融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和实施方案。

(五)推进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高校的全面努力,包括教师的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现代化建设、实践项目与实习机会的提供,以及健全的评估体系的建立,以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教学改革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素养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创新,如可以通过设立教育改革项目和提供相关培训来实现,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潜力,推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其次,高校应鼓励跨学科合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素养,提供跨学科视角的课程体验。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项目,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开发课程,并引入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此外,高校还应推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建设,积极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在线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包括开发在线课程、建设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图书馆,以满足学生在信息素养和思政教育方面的需求。另外,高校可以与行业和社会合作,开设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这有助于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最后,高校应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对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这有助于不断改进教育模式,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并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养。

(六)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和学术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引入伦理道德和学术诚信的专题内容,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伦理、什么是学术诚信,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学生可以深入探讨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的核心原则,如诚实守信、尊重知识产权、引用规范等,从而形成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在信息素养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相关的实际案例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思考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原则如何应用于解决问题。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学生参与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相关的研究项目或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这些原则的应用。通过参与项目或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与实际工作和社会责任的关联,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感。在信息素养课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的考核要素,如论文写作、信息检索和引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与遵守信息伦理和学术诚信原则,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四、 结语

当代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之中,課程思政改革作为一种创新实践,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这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问题和优化策略,为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本文详细探讨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这种教育模式融合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明确指出了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倾向性选择、侧重“工具理性”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效果。同时,本文也提供了一系列优化策略,包括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师资建设、健全教学评价、加强意识、推进教学改革、培养信息道德和学术诚信意识等。这些策略旨在推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向更加全面、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最后,本文呼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推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改进。高校应积极倡导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以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跨学科合作,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思政素质。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培养信息道德和学术诚信意识,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贡献力量。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创新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这一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在信息素养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小芳, 汪玲,包涵,等.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 中国卫生资源,2023(3):313-316,32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3] 陈艳, 范小林,胡婷婷,等.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育实施途径探索[J].食品界, 2023(4):56-58.

[4] 王燕, 敖腾河.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网络工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J]. 软件导刊, 2023(6):263-267.

[5] 程德胜, 宁连华. 知识观从割裂到多元融合: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 职教发展研究, 2023(1):84-92.

[6]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7(C3):11-14.

[7] 程丽丽,于萍. 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23):267-268.

[8] 郭佳林,田保明, 曹刚强,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3(13):141-144.

基金项目: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ZZ20231503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信息素养优化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研究
浅谈“英语小话剧”对学生英语学习及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