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入境 探幽发微

2023-02-23钟燕青

新课程·上旬 2023年20期
关键词:鲁四阿毛鲁镇

注:本文系第十一届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现场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作者简介:钟燕青,2023年度江西省最美教师,赣鄱先锋,江西省首届赣鄱名师培养对象,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校外实践导师,新余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渝钤名师。2010年获首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中学组单项奖(专业实务)一等奖、中学组单项奖(专业基础)竞赛一等奖。2021年获江西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22年获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师:鲁迅的文章语言比较深刻,不易理解,所以同学们感到害怕。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迎难而上,“披文入境,探幽发微”,品读《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

任务一:思考祥林嫂名字反复出现的反常合规

学生齐读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的片段:“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都没有。”

师: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行文简洁,力避唠叨。同学们,《祝福》的女主人公叫什么名字?

生:祥林嫂。

师:她姓卫,但为什么称她为“祥林嫂”?她的第一任丈夫叫——

生:祥林。所以人们称她为祥林嫂。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地位是低贱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以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她。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其他的段落里面又反复提起,你能找到吗?

生:第77段。

师:鲁迅说“力避唠叨”,但第77段却违背了他的行文准则,这是反常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品读体会反常之处的深意。请大家思考后进行讨论。

生:“祥林嫂”是大家对她身份的认定,无论她在哪里都觉得她是祥林嫂。

师:这是对她一种身份的认定。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是她二嫁的丈夫贺老六死之后。大家还叫她“祥林嫂”,但态度却不一样了,为什么呢?

生:因为她第二次来到鲁镇时已经再嫁,而且第二任丈夫也死了,大家对她的态度不一样了,虽然叫的都是祥林嫂,但是里面蕴含的意味已经不一样了。

师:这其实是比较反常的。贺老六死后,祥林嫂再到鲁镇来。她可能被叫“老六嫂”,或者“祥林、老六嫂”。人们为什么不按照这样的逻辑叫她呢?

生:可能大家都叫习惯了。

师:你觉得这是一种语言习惯。语言习惯折射思维习惯。同学们推测一下这种思维习惯是什么,是他们的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生:一开始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死了后出来做工,大家没有对她反感。但她再嫁之后又回到鲁镇,镇上的人对她持鄙夷的态度。在当时大家觉得再嫁伤风败俗。所以继续叫她“祥林嫂”是对她再嫁的一种否定。

师:刚才同学说的“伤风败俗”“烈女不嫁二夫”“一个女子要从一而终”,这是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的原因。可第三处又说了,“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祥林嫂没站起来分辨”。从这里大家看出来有什么反常之处吗?鲁四老爷家算上等阶级,镇上的人应该是平民阶层。大家都这么叫,也就意味着这里有非常无理反常之处,但是又合乎当时的思维习惯。这种反常隐含着鲁镇所有人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观念。人们对她的态度已经发生改变,“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这个笑容的后面其实是對祥林嫂的一种——

生:再嫁的鄙夷。

师:对,但她全然不理会,只是瞪着眼睛和大家讲她日夜不忘的故事。什么故事?

师生:阿毛的故事。

师:同学们在书中快速浏览,找到课文中关于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部分。

生:共有三处,第68段、78段和89段。

师:我们来赏析一下这几段,一起来读一下李乐曾经对鲁迅的语言艺术的描述——“精奇,无一字陈腔滥调”。

师:阿毛的故事繁复出现,那么这种繁复之外的话,又有细节的不同,第一处是跟鲁四老爷讲,第二处是跟正常的人们讲,繁复之处具有细微的差别,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情感差别。

任务二:品读两次讲阿毛故事的繁复微异

师:同学们自由诵读,分小组讨论繁复又细微差别之处的深意。

生:第一次是对鲁四老爷说的,感情较为平淡,因为鲁四老爷相对她地位更高。也许她觉得鲁四老爷不能体会到她的感受。第二次是跟镇上的人说,这个时候她就说“阿毛”,引号有强调作用。

师:那你还原那种情境,叫一下试试看。

生:我叫“阿毛”,没有应。

师:说得真好,更有感情,更有情境性,是为了引起镇上的人们的共鸣。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到位,她说为了引起共鸣人们就会同情她,之前不是对她冷冷的吗?如果对她同情,是不是就会改变她们的态度?第二句哪位同学来说?

生:她前面说“他果然躺在草窠里”,和她后面“果然他躺在草窠里”,侧重点不一样,“果然躺在草窠里”是应了“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但后面的侧重点是强调一个母亲对于孩子被狼吃了所遭遇的痛苦,强调的感情不一样。

师:把“果然”放到了前面,可以看出是对前面那种心里的不吉利猜想的证实。

生1:祥林嫂这样表述,表达出她很难过悲痛的心情。

生2:她接着呜咽,是压抑的痛苦。

师:所以繁复细微的差别其实感情也有不一样的。请一个同学来将整个阿毛的故事来演读一下,同学们体悟一下祥林嫂的这种丧子之痛。

学生演绎阿毛的故事。

师:一个如此可怜的女人,讲述的故事是如此悲伤,她反反复复地讲其实是为了赢得人们的共情心、同情心。可鲁镇的人听到这段故事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一起找一找。

生1:鄙薄。

生2:同情。

生3:眼泪是同情,但是这个“陪”字用得特别好。祥林嫂流眼泪,很悲伤,而女人们也觉得可怜,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要有眼泪出来。她们的态度是非常冷漠的。

师:鲁迅的惊奇之处还在于他笔下有男人,有女人们,还有老女人,这个分类是非常惊奇的。老女人有什么特殊?

生1:老女人的年龄比较大,一般不出门,无聊地待在家里。又或许老女人平常在家没事,她们没有消遣,所以特意来祥林嫂这听故事消遣。

生2:但她们这次也特意寻来了,听完故事之后,她们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

师:而且她们的眼泪要一齐流下来,然后叹息一番,满足地评论。这便是鲁迅的文字惊奇之处,多了“老女人”就多了一份人们对祥林嫂悲伤故事的消遣。

生1:祥林嫂反复讲这个悲伤的故事是为了博得更多的同情。人们对这个悲伤的故事已经变得厌烦了,后面一听到就打断她,剥夺了她博取同情的资格和权利。

生2: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切入点讲,可是孩子们看见她的眼光就很吃惊,然后赶紧催她走。这个时候祥林嫂已经有点感觉被排斥,渐渐精神失常。大家都知道她的脾气,于是更进一步似笑非笑地问她、嘲笑她,揭她伤疤。如此悲惨的女人,如此悲惨的故事,换来的是什么?

生3:人们的消遣、厌烦、嘲笑。

师:所以同学们这种繁复又微异的写法,其实透露了大家对祥林嫂的情感。他们关注不是祥林嫂这个人,而是这个故事的娱乐价值。祥林嫂表达难以释怀的丧子之痛,而鲁镇的人们从消遣到剥夺,再到嘲讽,我们看到鲁迅对祥林嫂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同情。

师:鲁迅对鲁镇的人们、那些老女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批判他们的冷漠。

师:祥林嫂跟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她终于发现了一棵救命稻草——“我”。祥林嫂在河边遇到了“我”,问“我”世界上有没有魂灵。如果祥林嫂现在在你的面前对你进行这样的提问,你会如何回答她?请同学们思考并写一写。

任务三:情境补白明主旨

师:请同学说一说。

两位学生分角色分享自己补写的“我”和祥林嫂的對话。

女生:你回来了?

男生:我回来了。

女生: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男生:我认为是没有的。

女生:那么……

师:那么就问不下去了。祥林嫂本来想寻求“我”的一点帮助,但“我”很冷酷,直接把希望给扼杀了。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角色扮演一下?好,请这位同学和我一起扮演。

师:你回来啦?

生:是的,我回来了。

师: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生:也许有吧。

师:我一个从婆家出走,做工养活自己的人是有灵魂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生:有灵魂的人不会下地狱。

师:那我死掉的一家人能见面吗?

生:我想人死后会见到自己想见的人。

师:我好感动,谢谢你给了我希望。

师:好,请坐。同学们,文中的“我”是怎么回答他的?

男生女生分角色演绎。

师:文章中的“我”回答主要是围绕哪个词展开?

生:“说不清”。

师:他前面回答的是“也许有罢”,为什么他这样回答?“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这样一种含混的回答体现了“我”对祥林嫂怎样的感情?

生:同情。

师:这里为什么又说“说不清”?

生1:他前面已经很努力地在跟祥林嫂解释了,但是发现怎么努力解释都解释不清楚,所以只能说他“说不清”。

生2: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害怕自己的话给她带来误导,害怕自己的话要承担责任,他说不清是在为自己推卸责任。

师:我们齐读“‘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这一段。讨论几处“说不清”的不同内涵。

生:“说不清”在文章中有六处,这么多的说不清,前面含混是可怜、同情的“说不清”,后面是推卸责任的“说不清”,再到后面全体人都这样,属于社会现状的“说不清”。

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说不清”的观念,不仅“我”身上有,还有所有的鲁镇的人们身上都有,也就是说成了一种社会常态。

生:这是一种推卸责任、明哲保身的社会现状。

师:所以很隐晦难懂的“说不清”,鲁迅一一列举出来,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是灵魂解剖高手,解剖世态万状,也解剖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在读鲁迅经典的时候,其实也在给自己的灵魂做一次体检。老师用一首原创小诗总结本课——“违情背理合常规,叙繁写复显精微。洞察隐晦模糊语,烛照无理须神会”。这就是鲁迅特有的语言特色。我们今天从“反常合规,繁复微异、隐晦而明”几个角度来体会《祝福》语言的无理而妙,体会到鲁迅经典作品的魅力。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学)

编辑:张俐丽

猜你喜欢

鲁四阿毛鲁镇
一起玩·阿毛犯错了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大吃一井”的阿毛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鲁四老爷的“胡子”说起
抓住人物描写的“牛鼻子”
——以《祝福》中三处细节描写为例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祝福》中的三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