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2022-07-21杨朝中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姚鼐泰安冰山

杨朝中

摘要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姚鼐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其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无不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但这只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其另外的“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我们读者借助文本,借助“八分之一”,去探寻。

关键词 《登泰山记》冰山原则文字与形象情感与思想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在其作品《午后之死》中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根据作家的理论,一部作品就是一座冰山,作品中的“文字和形象”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则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登泰山记》(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是清朝桐城派姚鼐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捧读文本,其简练的文字,其生动的形象,无不令读者为之叫绝。然而,这仅是作品“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其“隐藏于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需要我们读者去探寻。

首先,我们看作者登山的时间。作者于公元1774年12月自京师出发,当月的“丁未日”,也就是农历12月28日,与泰安知府朱孝纯一起登上了日观峰顶。第二天即除夕日12月29日(当年十二月小,仅有29天)五更时分,两人坐于日观峰上的日观亭,看日出。作者选择在除夕的前一天登山,在万家团圆的除夕这一天看日出。在中国,不论古今,春节是家家户户大团圆的日子。而作者姚鼐不留在家中和亲人们一起团圆,享受天伦之乐,却不远千里去登泰山。作者登山的日子很特别。

其次,我们看作者登山的天气。“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苍山负雪”,“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踪迹”,“雪与人膝齐”。可知,作者当时是顶风冒雪登山的。上山后,虽说大雪已停,但山上的寒冷却丝毫未减:连鸟兽的踪迹也没有,雪深及人之膝盖。作者登山的天气很特别。

再次,我们看作者同游的伙伴。“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作者登山不是独自一人,而是与泰安知府朱孝纯同游。为了陪同姚鼐登山,堂堂的泰安知府朱孝纯甚至连自家的过年和团圆也置之不顾。由此可知,姚和朱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这次登山也绝非一次普普通通的旅游。作者登山的伙伴很特别。

最后,我们看作者登山的路线。“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行程之遥远,路途之艰辛,危险之叵测……所有的这一切,实非一个普通旅者所能想象。作者登山的路线很特别。

如此诸多的“特别”,个中一定深藏着作者姚鼐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这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又是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另一说是乾隆三十七年),年仅41岁的姚鼐被荐充纂修官,参与《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第二年便提出辞官。本文是姚鼐辞官归故乡桐城前登泰山后所作。有关姚鼐辞官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其自言是因为身体有恙:“其后余病归”“不幸以病归”。托词也好,借口也罢,在这一关键的时刻,人往往需要有一次大的、有意义的行动。姚鼐,选择了登山,选择了攀登享有“五岳独尊”的帝王之山—泰山。而且,还邀请了自己的一位莫逆之交,一起攀登。因此,对于“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来说,这次登泰山,绝非是常人的普通旅行,而是一次心灵之旅,一次告别之旅,一次迎新之旅。

由此看来,在袒露于《登泰山记》这座冰山表面的“八分之一”—“文字和形象”之后,还隐藏着作者一种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即作者要在除夕这一辞旧迎新的特殊日子里,站立于“帝王之山”的顶峰,站立于美丽的国土之上,是要与自己的过去作一个了断!是要迎接新年的曙光!是要拥抱崭新的人生!探寻到了这一“隐藏着的八分之七”,我们再来品味“表面的八分之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从京师到泰安,如此漫长的行程,作品仅以寥寥30余字概之。但其简洁之文字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的意志之坚定,步履之轻盈,气概之豪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风尘仆仆、日夜兼程且又满怀希望和喜悦的旅者形象: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到达泰安后,作者与其友“由南麓登”。但在描述登山之艰难时,作者也仅以“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寥寥数句,轻描淡写,简单概之,但是,我们却依然感受到了作者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身轻如飞的干劲。

再看作者笔下的泰山日落之景:“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此时的泰山似乎已化身为一个巨大而结实的壮汉,正默默地背负着皑皑积雪;而雪光照亮了整个南边的天空。再眺望远处,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正沐浴在夕阳中,“如画”一般;半山腰间的居雾,又如同人的腰带,那般轻柔。所有这些,此刻似乎都在默默地陪伴著泰山,与泰山遥相呼应着。此番景色,怎能不激起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泰山落日之景尚且如此美妙,泰山日出之景则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作者脚下云雾弥漫着;云海中的雪峰,就像几十颗白色的掷具似的,立着;而天的尽头,呈现出一线奇异的色彩,瞬间又变幻成五彩缤纷的朝霞。真是奇妙无比,变幻无穷。而所有这些也都只是日出之前的景象,都是在为日出作渲染和铺垫:“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太阳冉冉升起了,色红如朱砂;下有荡漾着的红光,托着它缓缓地上升。多么壮观的泰山日出啊!那红光何以“动摇”?有人又为何谓之“此东海也”?原来,太阳是从天边波涛翻滚的东海上升起来的啊!再看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此刻日观亭以西的诸峰,被太阳照射着的,是红色的;没有被太阳照射着的,是白色的。或红或白,颜色错杂,一个个地都像“偻”。

作品寥寥数语,就将泰山日出之景象描绘得宛然在目,让我们感受到眼前就是一幅无比壮丽的人间仙境!感受到作者那王者归来般舍我其谁的冲天霸气!作者满怀激情地观赏完泰山日出之后,还不忘山上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山上的古词、皇帝的行宫以及久远的石刻,这些散发着浓浓古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作者仅用了寥寥50余字,便将其呈现于我们的眼前。而山上的土、石、松,又被作者寥寥60余字,凝练为“三多(多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少圜、少杂树)”“三无(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无树)”之特点。于是,泰山的“自然景观”又一览无余。

作者对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作过多的陈述和介绍。从表面上看,只因为这些都不是作者此次登山的主要目的和观赏重点;但实际上,这些又都可以说是作者日观峰看日出之激情和高潮后的情感回归,也可以说是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巧妙暗示:辞别官场,拥抱新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力量!需要像泰山“石”一样的坚韧和沉稳,需要像泰山“松”一样的刚强和挺拔!

姚鼐顶风冒雪,不远千里,忘却团圆,勇登泰山,其实是自己的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一次心的旅行!是向自己过去生活的彻底告别!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热情拥抱!所有这一切的一切,或许就是那隐藏于《登泰山记》这座冰山之下的另外的“八分之七”吧。

猜你喜欢

姚鼐泰安冰山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简谈泰安铁通计费数据采集机的使用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