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力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路径研究

2022-07-13辛奇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6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思想政治高校

辛奇

摘  要:高校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現实内涵,不仅能通过实践检验认知,更能利用认知指导日常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利用“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归纳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于日常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整并完善自我认知,而后结合实践检验利用规律检验认知,在“知行合一”中找准自身定位,转换自身看待问题的视角,最终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等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校;行动力;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8-0161-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内涵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家王阳明最早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针对“知”与“行”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这是中国古典哲学较早对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在王阳明的理论中,“知”即理论、认识、思想、认知,属于思想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于事物的界定与认知;“行”即行为、实践、行动,强调实践层面的行为及行为结果。他认为“知”与“行”应当合一,不能以认知取代实践,也不能以实践弱化认知,而应当实现认知和实践的二元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视角下,针对认知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所展开的思辨。《礼记·大学》有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是“格物致知”的缘起,更引发王阳明重视知行问题。以上理论认为,接触事物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事物的认知是从与事物的接触中得来的。但是,认知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欲望等因素成为影响人认知能力的制约条件。因此,主体需要不断接触事物以修正认知,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中,对行动在形成认识和达到真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第一,实践是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仅仅强调了人以行动为中介,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其中的“认识”指的是不包含价值判断的认识,允许对事物的认识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第二,不断以行动校正对事物的认识,这其中的认识依旧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行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于使认知接近事物本身;第三,通过不断行动接近真理,即以行动能力认识事物,并归纳事物的共性,最终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其中的“知”已经不单单是主体对规律的认识,而在于“真理”“逻辑”和“本质”。实际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非单纯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和“实践论”,而已经具有“真理观”的雏形。在认知之上加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以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合一引领行动,是“知行合一”思想的核心,也是通过不断实践总结规律,最终以规律指导行动的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理论基础教育通识内容,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包括中国近代史教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等。教学内容贯穿历史、法律、政治、哲学和伦理,既有覆盖历史和政治的面向“事实”的教育内容,也包含伦理、哲学、道德等面向“真理”和“规律”的理论教育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质和属性,高校在思政课设置中,必须关注“知行合一”,有助于高校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反思自身、修正行为、认知规律、完善思想,形成完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任务是高校在开设课程时,应当重视行动力培育,以行动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规律、以规律指导优化实践[2]。以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行动力的内涵,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的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路径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行动力培育为导向并实现“知行合一”,是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合一。缺乏行动力培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存在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指导功能偏弱的问题。若过于侧重理论性而忽视实践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无枝可依。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必要性

传统高校思政课程侧重理论性与思辨性。“理”主要指的是对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的把握,“论”则强调了对事物内在发展逻辑的证明和推演。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侧重于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推理,强调了对事物发展逻辑和规律的认识及归纳[3]。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认知能力和事物基本发展规律的引导及教育,需要在实践的验证之下,证实其正确性和作用,而当前在行动方面存在欠缺。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本质,而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侧重理论而轻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缺失目的性的困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或是中国近代史和思想道德及法律课程,最终目的均是引导学生的行为。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及对价值的判定,最终须落实在行为上,科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终落脚点均是引导高校学生以正确、积极的行动实现自我、适应社会、奉献国家。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理论层面,使思想政治课程无法真正承担塑造学生自我的责任。

第三,缺乏实践验证和指导的认识无法定性为正确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具有完备的教材和系统的知识框架,但知识体系同样具有更迭性,需要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总结了人类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但特定规律运用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国家则需要理论适应实践的发展,进而促进理论的再发展。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实践这一重要的落地环节,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无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性。

基于以上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以行动力为要点的“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以行动力培育为指向,以“知行合一”为旨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脚点在于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背景、国际背景、理论背景和事件背景,引导高校学生将自我、社会、国家、世界相融合,找准时代定位和自我定位,树立真正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可行性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行业迭代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体系应体现其社会责任。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包含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覆盖理论主导的学科与行动趋向的专业,通识课程中更是覆盖政治、军事、哲学、社会、美育及德育等素质教育内容。结合我国近年来在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布局状况,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高校在连接教育和实践发展方面的功能日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学科教育的实践条件具有一定差别,但其中依旧蕴含了“知行合一”的条件。具体来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设有实践类课程,实践场合包括但不限于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机构、文化和体育场馆及国家重点赛事举办地等。以上活动不同于传统学科教育实习活动,具有明显的锻造自我品质、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的性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范畴。学生在高校所开展的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走出校门、接触他人、融入社会,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职业、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

第二,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包括社会类实践,也包括以思想政治理论分析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区域治理政策和产业布局。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无不体现党和政府的执政思想和治国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之下所部署的实践。高校学生深入分析国家重点战略规划的部署要旨,也是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和修正认识的体现。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部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契合,体现的是国家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格局。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分析国家当代重大战略发展规划,也是以实践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方式。互联网和大数据赋予这种实践形式以跨时空、跨区域的便利条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力培育提供了基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不限于思想政治课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就业和创业实践、学生心理健康等,具有高度的“知行合一”理论背景,体现为我国对于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大力支持。高校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举措,无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提供了土壤。以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职业实践验证思想政治理论,将人格培育、职业精神塑造、探索精神养成和行动力培育融为一体[5],在高等教育日趋强调产学研融合的背景下更具可行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培育路径

(一)结合前沿问题归纳探索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教育内容之一,对立统一规律、质变和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进行路径建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普及规律,塑造高校学生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和归纳规律的能力。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格局不断演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迁,均呈现出高度的变化发展特征,以上领域的规律均并非一成不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所教授的规律仅仅是一部分规律,无法完全覆盖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唯有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不断结合变化发展的實践,不断总结规律,深入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总结新理论,探索新经济,挖掘新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状况相脱节,避免知识体系与现实存在相脱节。

(二)依据现实问题调整修正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的现实性,这是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所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三个维度,即历史、现实和未来。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往往注重对历史问题挖掘规律、探索本质,但针对国家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探索性不足。

高校应当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根据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培养人才,塑造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规划、“碳中和”与“碳达峰”、“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当下的命题,更与高校学生职业选择休戚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关注现实,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大政方针、产业规划与迭代部署、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未来,以未来的眼光总结历史。认清中国当代史不断向前发展的“进行时”属性,以探索的眼光引领高校学生规划自身行动。

结合时代关键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来看,“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与高校学生创业就业实践紧密融合,“国民刚需”和学生职业选择休戚相关,“乡村振兴”引导大学生奉献基层,“健康中国”塑造中国大健康产业。以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关键词均对高校学生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关键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束之高阁的经典理论,而是对当代史的书写。高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应当面向现实国家与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升学生的时代参与感,使学生认识个人命运、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系,这是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的基石。

(三)结合现实践行认识及利用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路径建设,最终需要落实在主体上,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何种人才、如何培育人才、为何培养人才。

第一,培育什么样的人才。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广大教师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高校教师以上述理想信念为行动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在高校学生知识、行动、道德、情操方面协同教育,激励学生以“知行合一”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指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

第二,如何培育人才。“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进一步面向学生行动力进行引导,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社会人才需求规律、尊重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关注社会、言传身教、立德树人的引领者,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第三,为何培养人才。“知行合一”的高等教育人才是面向生产力提升和生产关系调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发展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代人才。高校思政教师应当以“知行合一”为行为圭臬,秉持如上三个层面的教育责任和教学责任,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总结实践经验。

四、结语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知行合一”的行动力建设,最大的特征在于着眼未来、面向未来、探索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视角的转变是基础,教学内容的转变是核心,教学目标的转变则是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力转型是理论教育的实践归宿。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对于行动力的关注是近年来我国培养复合型高校人才的重点,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行动能力、学习能力、理论知识与行动能力相结合的水平,有助于高校人才真正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充分发挥高校在与人方面和培养社会建设人才方面的全面价值,体现高校教育的理论性、行动性与社会价值。面向“知行合一”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引领和培养,强调对学生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理论与实际融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的统筹兼顾,这种教育方式是适应我国新常态发展背景的重点,更是确保人才可持续发展、高校可持续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推进的必然。

以“知行合一”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路径,是我国教育发展全方位转型的重点实践。高校教育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时代发展使命的机构,其在不同阶段的使命和責任具有差别。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重点阶段,“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发展规划要求我国培育具有高度行动能力的人才。高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在直接人才的培养方面不发挥显著作用,但基于高校的理论基础和产学研融合方面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依旧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促进全产业发展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澍军.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 教育研究,2015,36(04):42-48.

[2] 冯刚,成黎明.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0):13-20.

[3] 黄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1):34-46.

[4] 冯刚.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3):115-119.

[5] 蒋德勤,侯保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143-147.

(荐稿人:郭维刚,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思想政治高校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