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动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

2022-07-10张又文张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张又文 张涛

摘  要: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从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出发,结合舞动治疗和团体辅导两大心理辅导方法,设计了一套以情绪为主题的舞动团体辅导教学方案,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了实践。课程前后测量数据及学生课后反馈的结果显示,舞动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以后舞动团辅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87-04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容乐观,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就业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高度重视[1]。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逐渐成为必修课程,全国各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家学者对课程建设展开了大量探索,并对各种教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践与应用,包括表达性艺术治疗、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等,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和谐身心与健全人格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舞动治疗结合团体辅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践性与互动性强,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效果值得探究。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难度较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其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给授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和特色就是让学生在体验而不是知识中学习,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困惑或心理问题各不相同,他们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题也不相一致,因此教师需要把握和平衡课程内容,尽可能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受益。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足够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甚至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支撑[2]。但目前一般高校普遍面临心理教师数量及其专业受训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能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

在高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及课堂的权威管理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输、教学方式单一的传统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内在体验,显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需要,目前大学课堂中逐渐流行起来的翻转课堂便是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3]。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需结合更丰富的教学方式与活动,如游戏活动、多媒体片段、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等[4]。

(三)学生参与程度较低

从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的大学生多为“00后”,一方面,他们的个性与思维相对独立,更敢于提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对传统教学也更加排斥。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非常深,线上交流成了他们主流的沟通方式,课堂上“低头族”、玩手机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此外,经过前期调研,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印象是这是一门讲讲心理知识的“水课”,认为会比较枯燥无聊。因此,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起来”成为授课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舞动治疗+团体辅导”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舞动治疗的方法及应用

舞动治疗又被称为舞蹈治疗、动作治疗,是以身体为媒介,以动作为载体,并由外向内调节身体的过程,舞动治疗尝试整合一个人的情绪、生理和心理问题,以达到身心更加统一与和谐的状态。舞动治疗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起到很好的疗愈作用,严瑾总结了四种舞动治疗效果的具体表现,包括打开肢体,沟通自我;清理负累,拥抱自我;有效协作,凝聚他我;增强能力,实现自我[5]。

总体而言,舞动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其他压力下放松身心,并增强其情绪觉察敏感性、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二)团体辅导的方法及应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恰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学习,调节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有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分享交流等,和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具有效率更高、所需時间更少、团队成员既是求助者也是助人者等特点[6]。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形式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团体成员间的交互性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更充分地体验和相互反馈,并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舞动治疗+团体辅导”教学模式的初步设计

舞动治疗和团体辅导都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课程创新,强化师生互动,提升课堂灵活性和实践性,文章初步设计了以“舞动治疗+团体辅导”为基础体系的课程模式。课程方案中的团体辅导一方面以舞动艺术表达的形式进行互动呈现,另一方面在舞动结束之后,课程也会邀请学生坐在地上围成一圈,分享彼此感受和想法,再辅以教师指导,进一步强化团体辅导的效果。

舞动团辅的试点主题为情绪,课程目标一是学生通过舞动的形式感知和觉察自己的身体,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二是通过组员的镜映和反馈,了解情绪的积极意义,让学生接纳情绪、与情绪共处,体会情绪带来的不同人生体验。课程邀请了音乐与舞蹈学院的专业教师帮助指导和排练舞蹈动作,任课教师重点关注如何将心理与舞动融合起来,对团辅方案不断进行优化设计以及现场排练,最终定稿了以“课程前测—热身—聆听—再现—引导—小组分享—探索—大组分享—课程后测—课后感受作业”为课程线索的舞动团辅方案。

三、舞动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学准备

课程实践对象为16名西华大学大一新生;课程地点为西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教室,具备足够的舞动空间;课程材料、道具和设备包括可粘贴的学生名牌、带防滑齿的深色袜子、备用除臭剂、电脑、音响、摄像机、7张白纸、马克笔、课程音乐、丝带、瑜伽球等;课程配备助教一名。课程开始前,学生将名牌粘贴在胸口,以便互相认识,教师在开课前统一向学生讲解课程大致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

(二)教学过程

舞动团辅的第一阶段是课前评估,在7张白纸上分别用马克笔写上数字0 — 6(7点计分),沿着教室对角线依次摆放,做成空间评估尺,然后请学生针对当下自身情绪的感受(即在多大程度上能感受和觉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打分,并站到相应的数字上,由助教拍照留存进行后续统计。

第二阶段由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拉伸运动等热身活动,以保证后续学生舞动的安全性。然后团体使用瑜伽球,在轻快的音乐中进行抛、接和传球活动,以此加强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初步建立团体关系,强化彼此记忆,为后续更深入团体舞动打好基础。热身第二部分是在民族音乐中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围成一圈跳简单的民族舞,主要是为了带动气氛和建立进一步的团体关系。

课程第三阶段正式开始情绪部分的舞动环节。第一部分的情绪主题为“高兴”,所用音乐为《春节序曲》,所用道具为丝巾。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使用丝巾自由抒发自身快乐、高兴的情绪。音乐后半段进入团体舞动分享阶段,教师让每位学生使用舞动和周围的人打招呼,共同分享喜悦的心情。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简短分享身体兴奋的感觉、自己用什么样的舞蹈动作表达喜悦、身边同学表达喜悦的舞蹈方式和自己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师用引导的方式展示如何用舞动更充分、更自由、更尽情地表达喜悦的情绪。第二部分的情绪主题为“悲伤”,背景音乐为《天空之城》,步骤同上。“悲伤”主题结束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拍手”的节奏舞动,给予学生情绪支撑和赋能,在悲伤情绪中感知身体和内心力量,进而引出下一情绪主题——“愤怒”。“愤怒”主题环节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然后依次向对方用动作演示自己常用表达愤怒的方式,反复3次,结束之后由对方提供反馈和感受,并接着模仿其愤怒动作,表达看见并镜映对方的愤怒情绪,然后互相分享感受。最后进入大组分享,学生和教师在一起互相分享观察和感受,彼此进行答疑解惑。

第四阶段是结束阶段,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围成一圈,在轻音乐中,慢慢进入圆圈仪式化动作——“大树”,目的是从愤怒情绪慢慢过渡到积极平和的情绪。

最后一个阶段,助教组织学生根据当下真实感受再次对自身情绪感受性打分,并给同学们布置了500字的舞动团辅感想的课后作业,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上课体验以及对课程改进的建议。

(三)教学评价

1. 舞动团辅干预结果

对16名参与此次舞动团体辅导实践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自身感受性的前后测,使用SPSS 21.0软件对学生的前后测数据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数据结果显示,相比课前,学生情绪感受性平均增加了2分左右,表明学生课后对自身情绪的感受性显著增强(P<0.001)。

2. 学生反馈

根据学生对于舞动团辅的课后感想作业,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此次团辅的效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达了感谢。具体来说,学生主要给出了三点反馈:

第一,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对自身情绪的感受性和表达性更强、更开放了。和前测结果一致,大部分同学表示在此之前,他们对自身的情绪不太敏感甚至比较忽视,但随着舞动团辅的逐渐深入,他们越来越能放松身心,越来越能够自由地用舞动抒发各种情感、越来越能自然地和同学互动。

第二,学生更加接纳自身消极情绪(悲伤和愤怒),并更能理解其意义和价值。部分学生谈到平时倾向于把消极情绪藏起来,觉得这样的情绪不好,不应该表现出来。经过这次舞动团体辅导,他们更能接纳、消化这些看似不太美好的情绪,并学会了在消极情绪中尝试找到其意义和价值,与情绪和解,达到更高的情绪自由。

第三,分享环节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他们开始融入团体并感受到关系的滋养,彼此之间的防备和界限在慢慢消解。学生也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有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这些都需要和可以被看见和理解。学生也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彼此都可以成为互相帮助的资源。

四、教学实践反思与讨论

(一)效果与优势

经过舞动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课程前后情绪感受性的变化以及课后的实际反馈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舞动治疗+团体辅导”这种课程模式的兴趣与偏好。从具体效果和优势来看,首先,以舞动团体辅导为基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知识宣讲课变成了纯体验式课堂,学生在体验式互动的教学中能激发内在情感的触动,发现和反思自身行为、情感和身体与心理的关系,最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促进积极人格素养的改善。因此,体验式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7]。

舞动团体辅导课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传输者、课程管理者、权威者的角色变成了合作者、引导者甚至与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活动、共同分享、真正和学生在一起产生内心深处的联结。教师也跟学生一樣会主动进行“自我暴露”,真诚地分享自身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学生也能更愿意、更安全地表达内在感受和想法,师生能共同营造一种真诚、不评判、彼此接纳的人际氛围。这样的氛围中,教师能向学生示范尊重、关怀和接纳的过程,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看到自己的心理和人际互动特点,并彼此学习,勇敢进行新的尝试,从而获得成长。

(二)不足与展望

以舞动团体辅导为形式的课程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实际应用和推广的难度大,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成为必修课,学生基数庞大,一般开设的都是大班课。而舞动团体辅导需要保证学生自由舞动的教学空间,这需要限制教学班的容量。但小班教学又要面临师资、场地及其他相应资源不足的问题,未来的课程需要考虑如何把握舞动团辅的教学形式、教学资源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平衡。

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具体而言,未来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质量,这既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师生关系的反映[8]。此外,未来的课程需要更强调积极心理学取向,大学生本身有无限的潜能与创造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发掘,让其在接纳鼓励的课堂环境中表达,舞动和团体辅导都是很好的媒介。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更具叙事的逻辑,“创设情境—心理激活—自由表达—小组分享—归纳总结”是教学程序设计的有效模式。

五、总结

实践证明,舞动团体辅导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是有效的,教师能够通过体验性过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情绪,加强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学习情绪自我调适的方法。学生也能增强对自身人际关系的觉察,并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需要注意将更多的教学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呈现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惠惠.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6):160-161.

[2] 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145-149.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4):46-51.

[4] 鲁丹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为例[J]. 大学,2021(43):158-160.

[5] 严瑾. 浅析舞动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大众文艺,2021(11):212-213.

[6] 潘柏权.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大学,2021(37):155-157.

[7] 李静.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效性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9):139-141.

[8] 杨丰宇,邓若锋. 试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体参与[J]. 人民教育,1999(11):45-46.

(荐稿人:王强,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教授)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本科教改重点项目“‘爱情心理学+脑科学’多学科交叉、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jjg201 9112)。

作者简介:张又文(1993—),男,硕士,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格障碍、心理测量;张涛(1986—),男,博士,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脑科学、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策略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