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2022-07-10李锐蔡雄春唐宁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李锐 蔡雄春 唐宁

摘  要:近年来,开展劳动教育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农林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明确劳动教育重点,实现知行合一,把劳动教育做实、做到位意义重大。本调研报告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劳动教育开展实况,分析劳动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关键词:农林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提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01-06

劳动教育和实践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环节,能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起源、劳动价值内涵,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本次调研以“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情况”为主题,调研情景和结果如下:本次调研依托问卷星在线开展,共发放问卷1290份,收回有效问卷1290份,有效率100%,问卷设置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重点问题分析两大部分,共25题。

样本分布情况:调研群体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生为主,专业类别以理工科为主,其中,研究生占比25.27%,基本覆盖各年级学生。

总调研人数中男女比为41∶59,学生生源中农村生源占比54.73%,非独生子女比例63.18%,问卷设置和有效问卷信息符合调研基本要求[1]。

一、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在问卷发布时,学校已经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劳动教研室,将劳动理论课纳入新生必修课,学生样本在劳动意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学校也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样本在进行抽样调研时,基本了解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也参与了一定量的劳动实践。

本次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主要调查农林高校学生群体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素质、劳动意义、劳动行为、劳动认知等六个方面的劳动教育现状。

(一)学生群体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因多元价值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劳动素养欠缺。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46.36%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比较淡薄,60.47%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整体劳动素质还较为缺乏。根据学生生源为农村还是城镇、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素质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生群体劳动观念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在问题“您毕业后愿意成为一名劳动者吗?”,结果仍有35.2%学生表现不够积极。认为劳动的目的在于“赚取劳动报酬、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学生比例达到30.54%。可见,农林高校大学生在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上整体表现为劳动观念欠缺,劳动意识淡薄。

(二)学生群体劳动行动力不足,学生劳动性养成消极

在学生劳动观还处于不自觉和无意识状态时,部分大学生的劳动认知与劳动行为出现矛盾。如图1所示,57.98%学生认为当下学生虽然有良好的劳动观念,但缺乏实际行动;21.24%学生认为当下存在一定的劳动观念偏差,劳动能力差。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66.9%学生每周平均劳动时间在100分钟以内,不足两个小时,可见学生群体劳动行动程度较低,“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调研结束后,本研究针对学生样本中的50名学生进行了专题访谈,学生均表现为虽然能够意识到劳动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但談及是否有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时表现消极,可见学生群体中仍存在着轻体力劳动、忽视普通劳动的现象。

(三)未能形成劳动教育体系,仍需营造校园劳动风尚

在发布问卷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针对新生开设了“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但问卷结果显示34.81%的学生认为课程没有必要或者对个人影响无所谓,58.68%学生认为学习劳动课程后,并没有变得更加热爱劳动,可见课程设置还不足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对劳动课程的认同度还有待加强,农林高校的劳动课程设计整体上还需要深入调研,从而不断完善教育体系。

85.51%学生认为大学生参加劳动有必要也很想参加,其中22.33%想参加劳动,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可见在农林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学生整体对劳动的认知处于积极水平,但校园未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为了进一步了解校园劳动形式,本研究设计了题目“您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哪些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了进一步调研。结果如图3所示。

农林高校校园劳动形式主要分为生活劳动、服务型劳动、生产劳动三个部分。其中,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劳动主要包括宿舍卫生整理,校园垃圾分类等文明宿舍、文明实验室、文明教室和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服务型劳动包括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及勤工助学等;生产劳动是农林高校特有的专业劳动,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地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专业认知和学农爱农情怀有一定积极影响。

目前,79.53%的学生的群体劳动主要集中在生活劳动,这部分劳动存在形式丰富却缺乏内涵的问题,农林高校对实习、实践劳动独有的特色资源的挖掘仍然不够充分。26.67%的学生认为应积极参加但缺乏劳动技能,可见校园对于劳动技能的培养不足。学生第二课堂劳动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需要继续完善。结合学生专题访谈,发现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并未真正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参与高校组织的劳动实践主体较为集中,部分大学生劳动过程流于形式,校园劳动氛围的形成仍需继续努力[2]。

二、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出现上述现状,既有学生思想认识、社会发展、网络辐射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教育的缘由。对1290名学生群体开展调查的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在学生劳动动机不纯和劳动技能差,如图4所示。

如今,大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劳动教育整体上受到多元化背景影响。学生普遍认为劳动观念缺失的原因为个人养成的惰性和社会轻视劳动的消极影响,如图5所示,两者分别占比41.94%、40.39%。

(一)思想认知和高等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大学生劳动观的形成与其个体特征和思想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劳动观的形成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的过程,而是大学生自身个体特征与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轻视劳动、劳动观念逐渐淡化、劳动意识缺乏的现象。大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当真正落实于行动中时却因为其他诸多因素影响而退缩,劳动力明显不足。

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林高校的大学生,彼此在相互感染中对于劳动的思想认知相较于其他高校处于优势位置,劳动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更强,学生通过劳动创造生活的主动性也更加强烈。在今后的劳动教育中,对于学生个人劳动素养的提升教育应做:农林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目前也仅仅是将劳动教育列入育人方案,仅仅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或单一的志愿服务开展,教育意义不够深刻,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形成统一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未能体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导致高等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不协调。高校负责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对于劳动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性不强,把劳动观教育当作劳动教育。纵然学校设置了“劳动月、劳动周、劳动日”等主题活动,但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完善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呈现出为劳动而劳动,为完成任务而劳动的局面,劳动内容缺乏实效性。因而整体上高等学校劳动教育显现边缘化、单一化、片面化、非专业化特征[3]。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高校劳动教育对学生吸引力还不够。学校无论从学校学科专业类型、学校地理位置、学校课程设置等,都具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有优势,但在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没有有机结合特色的育人模式,未能形成教育合力,如何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将是今后劳动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缺位

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中国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家庭教育占到70%。作为学生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最初认识,且学生对家庭教育更容易接受。多项研究表明,家庭的結构和角色模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在调研访谈中,以简单家务劳动为例和学生展开讨论,能明显发现部分在校大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包办孩子一切事务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不同学生在基本家务劳动上呈现出不同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洗过一件衣服,甚至没有扫地、拖地经历,可见家庭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

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在初级、中级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应试教育压力等现实问题,大部分家庭将学生的课业成绩放在首位,以升学为目标,不重视家庭和校园劳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国内外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可见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本次调研还采访了30名学生家长,家长对孩子在高校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希望孩子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且绝大多数家长对学生的发展定位是就业时找一份非体力劳动的工作。问卷设置题目“您对自己人生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回收结果显示,仅有14.03%愿意成为一名普通劳动者。可见学生在思想认知的形成阶段已经忽视了劳动的意义。教育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基础教育在大学生劳动观形成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社会环境和网络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冲击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所占比例较大,勤勉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劳动教育基础淳朴、扎实,但社会发展也会带来一定影响,首先是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贫富差距、产业结构的调整、收入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其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社会更加强调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导致重智轻劳的思想越演越烈。

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一种阻碍,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深刻和复杂的。网络上陆续涌现的“网红”“明星”传达了低俗化的错误观念,使得不劳而获和“向钱看”等不良思想在青年群体中蔓延。一些网络信息宣传错误的劳动理念,阻碍了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投机享乐、拜金等不良思潮,轻视劳动的现象较普遍且不断滋长[4]。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可能,用好网络技术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农林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提议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可见,高校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如图6所示,学生认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结合访谈和实地调研,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各地高校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努力将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典范。

(一)让劳动育人浸透在“第一课堂”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对近些年被忽视的劳动教育而言,首先应提高全体教师的认识。通过第一课堂主渠道,把课程思政延伸至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教育的论述为理论指引,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塑造,强化农业劳动技能知识获取[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围绕“園艺农事”设计劳动教育,用好党课、团课、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教育理论课等,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入脑、入耳、入心。其次要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培树劳动精神。开设固定学时的劳动理论课,增设劳动体验环节,探索在劳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编写专业课程案例,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劳动实践的兴趣。

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必定依托于完整、全面、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体验劳动。另一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构建具有农林高校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劳动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劳动教育,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标准,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中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要素,强化劳动导向。在专业必修课中,设置实践操作技能训等课程,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设计、田野调查等结合起来。依托学校丰富的现有教学基地和试验示范站,构建不同层次实践教学劳动模式,探索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统筹推进“五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将其融入思想引领、融入国家战略、融入社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融入文化建设。

(二)让劳动育人实践在 “第二课堂”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日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只有不断发现劳动教育的问题,才能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高校学校可以强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与动态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的劳动教育评价。

校园通过第二课堂,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基地和试验示范站等资源,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劳动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出力流汗,并将参加情况记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平台建设方面,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增强劳动体验。建设以农事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劳动实践基地,设置农作物全生长周期劳动实践项目,制定劳动流程和规范标准;在“三夏生产劳动”“生物学大实习”等涉农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中组织多专业学生联合开展劳动体验;依托劳动实践品牌活动,开展农事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充分调动专任教师积极性,在课堂主阵地教学渗入的基础上,以大学生科创项目为依托,从在研项目和已有科技成果中挖掘有潜力的项目进行预研和培育,拓展双创教育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创造性劳动,推进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在丰富校园文明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文明教室、宿舍创建,将劳动教育融入优良学风建设中;结合学校“五个文明工程”中文明校园创建,组建校园环境维护志愿服务小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活动;发挥家庭的教育引导,通过基础家务劳动提升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劳动教育贯穿入学到毕业全过程。

在生产实践方面,可以在学科竞赛中融入劳动精神与专业思想教育、美育、心理健康,提升专业自信,塑造阳光心态,涵养美育情怀;充分发挥生产实践基地功能,组织志愿者定期前往基地开展生产实习实践,将理论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让学生在体验劳动中感悟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方面,鼓励学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田园使者”活动、“村主任助理”活动、“政府机关见习”活动等,走向生产一线、走向基层开展劳动锻炼;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植树节”活动等主题活动,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在增长才干中锻炼自己,收获真知。

(三)让劳动育人传扬在 “网络课堂”

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网络课堂,采用网络信息化手段,加强网络正向引领,做好劳动教育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用网络技术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通过学生喜爱且乐于接受的网络技术营造热爱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美好、追寻真理,强化正向引领。学校可以精心制作并培育一批专业劳动实践微课、慕课等精品优课,依托学院网站、微信、微博、易班等平台,挖掘传统劳动精神,制作农科特色的影集、图鉴等网络教育素材,在网络中营造校园劳动氛围。通过“互联网+劳动”,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展劳动教育的元素有机集成、融合,构建农科类大学生劳动与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四)建设劳动育人工作室

高校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农林人才目标,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以第二课堂育人阵地为抓手,建设劳动教育工作室,统筹调配优势资源,协同联动多方力量,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精心策划组织实施适宜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并全面开展考核评价。

在工作体系方面,组建由专业课教师、劳动教研室教师、思政工作者为指导,学工干部等专业素养高的学生为核心成员的工作团队,依托基层党团支部,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劳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室建设目标,夯实工作室建设任务,编制工作室建设规划,确定工作室运行机制,协同推进建设。

在建设规划方面,从建设目标和任务着手,由工作室成员结合自身优势和实际分别实施推进,有交叉、协同的部分通过工作室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在统筹调配优势资源方面,充分挖掘学校劳动育人优势资源,如试验示范站、劳动实践基地等场地优势,劳动教研室、专业体验课等理论指导,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等实践经验。在协同联动多方力量方面,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劳动教研室教师、专业课教师、学工干部以及优秀学生的作用,多方发力,协同推进。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方面,以劳模报告、微党团课、专题政治理论学习为载体,将红色基因融入劳动教育,筑牢劳动观念,培树劳动精神。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孕育劳动技能,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劳动和社会实践产业调研劳动,将科技创新融入劳动教育,提升劳动创造能力。在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方面,按照“定目标、分任务、促进度、追反馈、抓检查,灵变通、善总结”的“七步走”工作方法推进实施;在全面开展考核评价方面,从劳动参与时长评价、劳动技能提升评价、劳动创造能力评价三个维度开展劳动教育第二课堂考核评价,将其与劳动教育理论课考核评价、学生素质能力测评、第二课堂成绩单有机融合,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刻不容缓,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总体来说,大学生勞动观相对积极乐观,社会思想理念和高校劳动教育模式也已基本形成,在积极的大环境影响下,高校劳动教育对于优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幸福感的重要意义。高校应完善教育活动,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充分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努力引导教育大学生认识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 王紫霏. 理工类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有效路径研究——以宁波工程学院理学院为例[J]. 中国培训,2021(06):80-81.

[2] 李雪莲,眭国荣.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探究[J]. 大学,2022(06):69-72.

[3] 周君佐,李镓,咸春龙.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粤港澳大湾区6所高校的调查[J]. 高教探索,2022(01):122-128.

[4] 陈伟霞. 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茂名市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4):141-143.

[5] 姚蓓蓓,杜娟,黄雄英,等. 新时期工科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合肥学院相关调研为依据[J]. 吉林教育,2021(26):71-72+76.

[6] 张威.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J]. 科教文汇,2022(06):44-47.

(荐稿人:符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专项“信息化背景下农科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45202012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探索‘劳心共育’双向互促育人模式”(项目编号:2021JP06)。

作者简介:李锐 (1992—),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蔡雄春(1998—),男,学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唐宁(1994—),男,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