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研究

2022-07-10全艳魏东婷罗圣砚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

全艳 魏东婷 罗圣砚

摘  要: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国家以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为切入点,多元化推进教育的层层分类,进一步优化改革结构,多维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文章基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的必要性与内涵原则,采用文献法,进一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分析现阶段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优化策略,助推各大本科高校推进教育结构革新,转变创新办学定位与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持续化的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75-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具有战略性与前瞻性地指出,本科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以需求为发展革新的导向,逐步趋向于应用型转变,多维度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统筹教育资源,优化各项教育体系。课程建设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升级优化的核心革新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效益彰显的关键。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本供给改革

在产业变革的新浪潮下,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产业变革与优化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多维度转型的首要支持力量,新形势下的变革需要优化人力资本供给模式与体系。在教育实践中,“走出象牙塔”已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也多维度考验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我国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于社会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各大本科高校推进教育结构革新,转变创新办学定位与目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1]。

(二)转型发展落脚点

各大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全面兼顾资源,采取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冲破传统教育的思想桎梏,明晰发展定位与目标;也要保障其中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强师资队伍,构建高效课堂。课程是有效教育的落脚点,以人才为核心,发散培养渠道,是有效教育的基本彰显。潘懋元教授认为:“课程是教育开展与落实的起点与中心,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教育实施的有力支撑点。”基于此,民办高校的转型要落实向纵深迈进的基本准则,应用型课程的构建与革新应成为其中的关键保障依据,应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创新型的价值保障。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行业、企业发展耦合度较高,以应用型科学研究反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当地行业贡献度较大。”应用型高校创新链是多元素融合的结果,是不同领域交互、集聚的结果。实践问题的解决涉及面比较宽泛,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支撑才能解决。系统的产学研创新链是应用型高校充分利用人才、知识、技术、管理等资源的优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进产业转型,从生产实际问题和需求,推动应用科学研究的革新,增强社会应用和转化价值,实现应用型民办高校真正走向错位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二、应用型课程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一)应用型课程的内涵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特点:

1. 需求的适应性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应以社会实际发展形势为导向和指标,以产业革新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为辅,因地制宜,依据资源制定多元化方案,具有多元化延展的特点,与社会发展趋势的契合度相对较高,应用型课程具有实用性特点。

2. 知识的复合性

课程体系是独立存在又依存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科学与合理是其决策因素,应用型课程的独立划分与事物的性质交织甚少,极大程度取决于人类的认知程度。应用型课程以其体系中知识的复合性而独树一帜,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实现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结合案例与项目教学优化实践结构[2],有战略性地制定科学的培养体系,为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 学习的建构性

以学生为教育效益与课程规划的主导载体,此教育模式与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的方式,多维度彰显学习效益。在此前提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提高,成为学习的决策者,学习感情得以充沛,更如具有创新意识,从而对知识进行主动学习。高校教学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结合,寓教于乐,实现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是本源发展要素。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1. 能力本位

应用型课程的深化价值体现在于专项应用培养,诸多民办高校将课程体系定位在培养时代阶段性复合应用人才。基于此,相关的应用型课程目标应以社会发展形势、职业综合要求、生涯规划情感为量化指标,有效彰显专业素养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2. 真实场景

应用型课程的内容制定与抉择是各大高校课程体系革新至关重要的导向,相较于传统课程框架体系,应用型课程将教育侧重点放在真实场景问题处理与优化上,落实问题的解决模式与价值,对有关知识点或理论问题加以综合重组而形成的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把大量来自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案例内化成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处理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3]。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涉及范畴较广,囊括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成果,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引领指标。

3. 成果导向

应用型课程对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注重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与复习成效这两个指标。科学合理地开发达成度评估模式、有效开展达成度测试,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支持程度。同时,教学评价也不仅是单纯考核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而应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结果评估系统。学校可利用上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监控-反馈-评价-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落后

基于已有的实证数据分析得出,现阶段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在教育领域并未有一致的实施理念,诸多师生并未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与学习观,忽视其重要性,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停留在表面,其深化价值并未得到挖掘。例如某些处于转型初始阶段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课程体系改革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忽视实践教学的价值,教学中的公共课与理论课仍是教学的中心。除此之外,此类高校在教学考核中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违背教育深化改革的初衷,多层面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手段的单一

在现阶段教育变革中,社会信息化早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教学工具的更新迭代,在改变教育环境、提升质量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如此,当前中国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教育手段与方式上仍然滞后,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学校多媒体设施匮乏,不但无法适应教材在实物演示、案例教育方面的要求,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4];其次,实习模拟教学场所缺乏,无法给学生创造实际活动的平台,无法充分展现实践教学的价值,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由此加大了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校企合作的缺乏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于为社会各行各业可持续性地输送复合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实施校企合作不但促进了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教学建设改革,进一步有效落实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且有效减轻了现阶段各大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过,随着我国企业改制,经营者往往片面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而校企合作通常在短期会给公司增加额外的费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校企合作环节非常脆弱。再加上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不够,远无法适应企业实际教学的需要,加大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难度。

(四)师资力量的薄弱

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实践性课程教师能力非常单薄,主要表现在实验数量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不少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都在实践性教育课程中进行了大班制教学,由一位教师直接带动几百位学员开展实验活动,教学效果受到制约,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教学质量上,由于诸多任课教师的实际教育水平有限,其在实践教学中仍以理论传授为主,并且有部分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节奏,无法构建高效课堂。

(五)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诸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課程设置上并未遵循教学的可行性与先进性的原则,进而导致其中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尽管我国一以贯之地将课程改革发展贯穿教学改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学科的设置也五花八门,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不足:一是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比例较小,而实践性教学又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不高,无法让学习者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二是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欠缺,没有发挥鼓励实践性教育的功能,反而具有制约倾向,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与迅速发展。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路径

(一)加强通识教育

在现代多元化的教育中,通识教育的贯彻落实可升华教育的本质,培育人才的共同价值观,意在实现精神文明的交流,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教育价值之一。通识教育应在人文关怀、品格操守、社会科学等维度增加部分富含历史、哲学、文学性质的相关课程,从人生价值观、精神文明世界、情操共情等方面全面推进人才的培养。

(二)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积极搭建行业公司的协同发展平台。随着新科技、新业态和新经济形态的高效延伸[5],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与企业搭建良好的沟通与互助桥梁,结合系统性考核评估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与课程创新体系,顺应社会发展动态,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的差异化要求。并且在促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拓展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企业共建双赢与共生共长的师资队伍,以此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

(三)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超市”理论的教育核心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差异培养,多维度实现创新意识浇筑与培养,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6]。学校应在战略性教育课程前提下,构建体系多样而感情充沛的备选教学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有层次、多样化、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超市构建的关键就是要大力发展微型课堂,以确保有面向各个群体学习者的充足总量和品质优秀的可选课堂资源;强调知识内容的交叉渗透与配合、课堂间的联系,尽量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以提高教学的系统化与整体性,实现教学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

办好应用型高校的关键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首先要构建开放的、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建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并由学校教师把实验实践课程的实施经验引向校内外实践学习平台,形成校企一体、产学研合一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并指导学校教师进行基于工程实践的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实践教学[7]。强化实验实践课程建设,还须将吸纳和培训实验师资相结合,以进一步壮大实验实践的师资队伍。

(五)打造优质课程

基于社会发展形势,应有目的性与系统性地优化案例和项目教学的教育结构,全面融合信息教学,科学统筹先进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化课程、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模拟实验、网络知识支持、网络教育监测系统等的应用,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教学。优秀课程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优秀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为落脚点,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养成为目标。教师应采用精心策划的课堂组织形式与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探究式教学,搭组教学小班或专题研讨等方法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性;通过利用优秀的网络教育资源,实行“线上+线下”优势资源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最大化彰显学习效益,贯彻落实高效课堂[8],以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全面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应用型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的彰显,但现阶段我国相关民办本科院校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发展应以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逐一突破传统的教育障碍,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有针对性地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贯彻落实政府颁布的发展策略,持续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对教育资源择优而取,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根据我国特色发展之路而进行资源的整合,优化教育结构,多元化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梓樱,邓宏宝.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探究[J]. 职教论坛,2020(01):56-62.

[2] 曹机良,孟春丽,李珂,等.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轻化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 纺织服装教育,2020,35(01):37-39.

[3] 奚昕. 应用型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03):94-97.

[4] 李玉霞,杨立星. 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索[J]. 黑龙江科学,2020,11(17):80-81.

[5] 吴国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9(11):118-119.

[6] 潘艷民.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A]//.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 北京: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0:1216-1220.

[7] 许竟成,马雪泷.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黄山学院学报,2020,22(03):114-116.

[8] 张琴.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探索[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32(01):76-80.

(荐稿人:杨继宏,安徽理工大学副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错位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GX JK464)。

作者简介:全艳(1985—),女,博士,广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实践教学、教育管理;魏东婷(1989—),女,博士,广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企业管理;罗圣砚(1993—),女,博士,广州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改革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