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大概念”建构自读名著读写共生教学

2022-07-08李郁

语文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概念

李郁

【关键词】自读名著,读写共生,“大概念”,《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初中统编教材里的名著阅读内容采用必读与自读的组合形式。自读作品是必读作品的有益补充。然而由于名著教学内容繁杂,教师多抓必读作品,对自读作品往往“视而不见”,导致自读名著阅读效率及品质较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全新理念。[1]实施自读名著阅读教学,教师应分析作品特点,提炼核心“大概念”,引导学生以剖析、理解、运用和思辨的方式实现深度阅读,形成“知识—技能—概念”的立体化阅读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以自读名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体形式展现朱光潜先生的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学生已学过同为书信体的《傅雷家书》,因此笔者将“书信体”作为核心“大概念”,结合《写给抗疫英雄的信》习作活动,以读写共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概念分解:主客关系的明晰

书信体具有特定的言语表达要求和明确的读者对象。教师可从解析作品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体验不同书信作品中主客关系所呈现的不同表达效果。

笔者让学生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傅雷家書》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发现二者的读者对象不同:前者为“朋友”,后者为“孩子”,感受不同称呼背后的情感差别:傅雷的家书是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探讨生活问题,一句“孩子”,包含他对子女的期待;朱光潜将青年视为朋友,用平等对话代替居高说教,有助于达到通过培育理想青年实现对社会改造的写作目的。

随后学生思考习作《写给抗疫英雄的信》,分析主客关系:多数学生通过旁观者与志愿者的对话讴歌志愿者。笔者引导学生转换第二人称,感受视角不同带来的语言描写与情感表达的不同。还有学生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视角、志愿者独白的方式反映抗疫过程的艰辛。主客关系不断变化,体验丰富全面,学生的写作视野得以拓展。

以上学习活动从主客关系解析切入名著阅读,体验不同“立场”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学会以广阔视野找寻最佳写作视角,也对书信文体的独特性有了新认识。

二、概念理解:抽象感受的具化

明确主客关系后,教学活动转向内容研读。书信篇幅短小,要打动人必须有独特的具象表达,因此厘清表达的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尤为重要。这里的“具体”是指,“不仅是要用感官所接受的意象,而且是要把这种意象通过创造的想象,融成一种独到的新鲜的境界或是一个有特殊生命的性格”[2]。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充分展开阅读活动,辅以写作训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书信体“大概念”,发挥名著阅读的实践效能。

笔者这样设计探究活动:“以作品中的《谈作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将‘写作需推敲揣摩’的抽象观点表达清楚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作者列举了莫泊桑、福楼拜、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故事进行佐证,其中对托尔斯泰的故事描写得最生动。随后同伴互读,聚焦深入分析:以动作、语言描写反映托尔斯泰改稿时内心的苦熬,以托尔斯泰的妻子烘托其对文字的一丝不苟,从托尔斯泰的儿子的视角体现其文风的严谨,以时间变换表现其追求的卓越。描写角度不同,叙写方式不同,故事具体形象地印证了“写作需推敲揣摩”的观点。

接着进行模仿训练,让学生修改《写给抗疫英雄的信》习作例文中的环境描写片段,使“风雨中坚守”

体现得更直观生动:“立春过后,城市一片冰冷。几个‘大白’模样的人,站在寒风中,顶着冷雨,为人们进行核酸检测……”

基于先前阅读体验,学生巧妙“嫁接”:立春过后,城市一片冷寂,毫无生气,似乎被无形的“病毒”所支配。远处几顶帐篷,被风雨吹得歪扭,几个“大白”模样的人,戴着面罩,任凭风雨在他们身边穿梭,如同磐石,细致地给人们做着核酸检测。

如此修改,较原文更显生动。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完成了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训练,对书信体“大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养成了读写结合的学习习惯。

三、概念运用:情感语词的交融

朱光潜先生认为,“艺术家如果要描写自己切身的情感,须先把它外射出来”。[3]语词即文本情感的“外射”。在“书信文本的情感与表达”专题阅读课上,为引导学生分析语词与情感的关系,对书信体“大概念”

进行“立体”体验,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结合选文,小组合作,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色。

《谈十字街头》(节选)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究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

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笔者引导学生“浸入”文本深处,挖掘语词背后的情感:生:作者用比拟手法,告诫青年人要走出校园,避免“清水”因静止变得“污浊恶臭”;同时提醒社会危险,“叫嚣、挤眉弄眼”等词语,表现社会的诱惑。

师:语言表达给你什么感觉?

生:非常生动,新鲜有趣。

生:“叫嚣”“尘粪”“挤眉弄眼”等词语是常用词,便于青年人理解。

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能用原句回答吗?

生:“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师: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请试一下。

(生读)生:感觉沉重,两个“时时”表达内心的忧虑,应该慢一点;“戒备”“回首瞻顾”要重读,是对青年人的告诫。

师:这句话体现作者内心的担忧,告诫青年人既要走向社会,也要拒绝诱惑,保持“初心”。作者情感与语词贴合得非常紧密。

此活动改变了“贴标签”式的比拟鉴赏与朗读训练,从语词与情感角度品析,提升学生形象感知、情感体悟等方面的能力。这时顺势转入写作训练,让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刻。

【屏显】天气冰冷,风呼呼地刮着,人们排队做核酸检测。一阵狂风过去,指示牌被吹倒在地。

师:大家觉得这一段写得怎么样?

生:很普通,不带任何感情。

师:“指示牌被吹倒”是怎样的感觉呢?

生:发出声响。

师:能否从听觉角度描述感受呢?

生:一阵狂风过去,“砰”,人心一震。扭头一看,原来指示牌倒了。哎!多事的风,这时还来添乱。

师:改得很有意思,能说一说吗?

生:用“砰”来表现指示牌倒地时给人心带来震动和不适。

师:这种感官的代入,情感自然流露,與语词关联得更紧密。

语词表征配合情感态度倾向,情感态度影响语词表征编排。“读写结合”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写作能力“双向发展”,实现“象由心生、情由言达”的教学旨归。

四、概念思辨:结尾立意的适恰

书信体同其他文体一样,结尾追求立意深刻。学生阅历有限,往往会生搬硬套、肆意拔高,使文章结构失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名著,对比思辨,学习不同书信的结尾表达,达到对书信体“大概念”理解的升华。

以“书信结尾的形式与立意”课堂教学设计为例,笔者以十二封信的结尾作为对比文本,让学生理解不同书信结尾的不同立意。实录如下:师:读完作品,说说书信结尾有何特点?

生:《谈读书》的结尾,体现作者以读者角度思考问题。

生:《谈动》的结尾,作者会将个人建议作为结尾。

生:《谈升学与选课》的结尾是开放的,给读者留出了思考空间。

生:从每封书信的结尾来看,非常简洁,语言委婉谦逊。

师:那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呢?

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理念在文中都说清了,结尾就没必要重复了。

师:那再来看一下我们的习作。

【屏显】“大白”的背影,犹如屏障,为我们阻挡风雨。他们是时代的“逆行者”。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具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崇高品格。

回到家中,我心中波澜起伏,“大白”的身影依旧在眼前浮现,他们是风雨中最美的风景!

师:三处都是心理活动描写,为什么不与十二封信的结尾一样更简洁一点呢?

生:因为文章内容不同。这篇写的是抗疫志愿者,从外在特点到内在精神,最后升华体验,是一个情感加深的过程。而朱光潜先生所要表达的观点在信中已经写清楚了,所以结尾可以简洁。

师:结尾表达要根据写作意图而定。无论怎样结尾,都是情感提质的过程,须体现主题。

思辨式教学使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学生通过比较、感受、体验,读懂结尾背后作者的巧思设计,对书信体“大概念”有了完整认识,实现了自读名著教学的应然取向。

自读名著作品内容丰富,教学过程灵活,教师可从“概念性视角”[4]连通阅读与写作,不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活力,实现从知识教授向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转变。

猜你喜欢

大概念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教学
用大概念教育促进高中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探微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研究
聚焦于大概念的教学
围绕“大概念”设计STEM课程
以“大概念”主题开展科学教师参与式培训
基于“大概念”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