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专题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6-15霍宪起邱新民李永洙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

霍宪起 邱新民 李永洙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一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提出,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由点到面全面推广开来。文章以中外园林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为例,对专题史课程实行课程思政应遵循的原则、建设路径和具体实行措施等内容进行总结。

关键词:专题史;中外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147-04

Abstract: With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ut forward in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populariz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Taking the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Histor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path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 history courses.

Keywords: special history curriculum; Chinese and Foreign Landscape Histo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我国高校实行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从此课程思政在全国各高校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所谓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加强传统的思政课管理,也非另外增设一门课程[2],而是在实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各环节[3]。课程思政是实施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专题史是指对过去某个时间段某个专题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某个专题的发展与演变是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紧密相连的,不可能脱离所处的时空独立产生和存在。因此,讲专题史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所涉及专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讲述这些历史及文化背景时就可以把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嵌入进去,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建设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园林。学习这些历史上的优秀园林知识,对以后从事园林设计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外园林史就是讲述历史园林知识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讲授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相关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笔者近几个学期将课程思政渗透中外园林史专业课内容教学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总结,以期对相关或相似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一、课程思政设置原则

(一)分清主次,避免喧宾夺主

专题史课程有自己成熟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这个体系和结构是与专题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不会也不应该因课程思政而发生改变。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应明确课程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不改变原有的专业内容。在讲述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到思想政治原则、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中外园林史以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园林、园林组成要素及其特点为主,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中西方园林的对比渗透思想政治内容。

(二)有机结合,避免生搬硬套

作为专题史教师,在加强专题史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一定要主动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挖掘专题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把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两张皮,两者不能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设计在专业知识中融入相关思政内容,使专题史知识和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就像盐溶于汤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所讲授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认同并接受所传授的思政内容。例如,在讲授欧洲自然式园林时,让学生查阅代表性自然式园林——查兹沃斯花园,并与中国代表性自然式园林——拙政园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欧洲自然式园林“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而中国自然式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浓郁诗情画意”“具有高雅深远意境”的特点,进而得出中国古典园林比欧洲园林更具有文化内涵、更有意境的结论,让学生在正常的学习讨论过程中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转变教师观念,强化思政意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过去,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自己只要教好专业课就可以了。但古人在1 000多年前就论证过: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通过教育的教化功能使学生发展成一个“整全的人”、一个“大写的人”[4]。作为传道者的教师必须在不断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拓宽专业领域视野的前提下,加强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加强对价值引领的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和育人目标的准确认知,强化课堂教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5-6]。也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课程思政观,才会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与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贯穿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诠释大学之道”的德智相融目标。

临沂大学中外园林史教师利用备课时间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相关文件,深刻认识到在中外园林史教学过程中实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虽然专题史的主题是某个专题,但其毕竟也是历史类课程,其中必然有许多可发掘的思政元素,中外园林史也不例外。因为其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园林及其特点,还包括产生这些园林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些园林或园林组成要素所蕴含的文化,所以园林涉及历史、经济、美术、宗教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复杂的学科构成使得中外园林史具备较多能自然引入的思政元素,通过“园林”一词不同历史时期含义的演变及中西方园林发展轨迹的比较,可强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加强学生对中国一脉相承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强化学生的爱国之心。通过天人合一思想的讲解,可让学生理解和谐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君子比德思想和隐逸思想的讲述,可增加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社会环境的讲述,可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通过唐宋时期大量园林的出现及对后代的影响,可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富裕对人们生活的重要。

(三)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融入思政元素

教学大纲是规范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7]。对于教师,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任课教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讨论制定,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根據授课情况进行总结和修正[8]。对于学生,教学大纲是课程的介绍,是预习的工具。因此,一门专题史课程教学大纲思政元素的含有量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外园林史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课程教学的价值观引领作用,强化育人导向,把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到课程授课内容中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课程思政具体措施

(一)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和思政的深度融合

重构教学内容不是改变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只是对专业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与此同时找准切入点,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的放矢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例如,通过圆明园、颐和园、长春园、万春园、静宜园和静明园等我国清朝代表性园林先后被列强军队毁坏的历史,可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会不受外国的侵扰。通过东方、西方园林体系发展历程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明几千年一脉相承发展的独特性,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园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中外园林史可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主要思政映射点见表1。

(二)按照“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补充─总结─拓展”模式开展教学

首先,用传统园林中的某些描述来营造某种情境或设置某个问题。其次,组织教学期间,择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园林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重点和难点。然后就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内容展开讨论,必要时教师给予启发,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结束前则就本次教学中的学科知识、文化内容、价值取向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例如,在讲授“园林意境”时,首先利用电脑通过大屏幕播放沧浪亭视频,背景为欧阳修的诗《沧浪亭》。视频结束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它取名为沧浪亭?名字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它会令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吟咏赞叹、流连忘返?然后由学生来回答,在学生回答后由老师补充沧浪亭建造过程、布局特点及主人经历等内容中学生未曾提到的内容,特别是主人苏舜钦和屈原在官场遭遇的相似性。学生在一步步的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慢慢理解主人把园子命名为“沧浪亭”的含义。讲解完后总结:园林意境是指通过园林外在形象所反映出来的园林主人或园林设计者的思想情感,使观赏者在游赏过程中触景生怀,进而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艺术境界。最后,再由“沧浪”拓展到我国古代文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与时俱进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发课程思政资源

以学校的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为载体建成了中外园林史课程网站,学生可随时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教师平时所搜集整理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讲义、古典名园、园林及相关人物故事、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当然也包括课程与思政融合的内容,让教学实现课内和课外联动、线上和线下配合的全方位学习格局。课程主持人申请了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相关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性强。

四、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中外园林史课程中诸多课程思政相关要素的发掘、整理及授课方法的改革,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三位一体,达到了1+1+1>3的效果。

一是将园林史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注重启发引导,拓展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了中外园林史的教学效能,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二是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并把它上升为对国家的热爱、责任与担当。三是学生对园林史专业内容而延展出來的课程思政内容较为认可,认为中外园林史课程内容充实,授课生动风趣,课堂气氛活跃,且问卷调查显示,90.5%的学生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方面的教育,89.1%的学生认可教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引领。四是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壮美园林及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实施,学生在思想认识、爱国情愫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在学生平时言谈、作业和做事等方面都有反映。所以,本课程负责人将这一做法不仅贯穿于该课程的教学之中,还推广到本人负责的其他相关课程,都收到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虽然不同的专题史课程所讲授内容各有侧重,但既然是专题史,则均具有相似的课程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借助这些历史文化知识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嵌入进去,可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时比直接的思政政治宣讲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王志生,边胜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9):123-125.

[3]林萍.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83-84+97.

[4]陈金圣,谢凌凌.师者一解——从韩愈的《师说》谈起[J].大学教育科学,2014(5):103-106.

[5]戚静.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6]张大力,孟鑫.试论高校思想品德教师自我修养与教学实效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1(4):40-43.

[7]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等.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6):85-94.

[8]陈悦.高校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现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探讨
高职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