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建设背景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建设探讨与实践

2022-06-15刘燕萍

高教学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金课课程建设

刘燕萍

摘  要:“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测量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教学中更要注重专业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和教学手段的有效实施。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学评价优化四个方面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金课;非测绘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5-0006-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surveying. In the surveying teaching of N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jor,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the reasonable formul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eans. The teaching of Surveying Course for N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jor i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from four aspects: teaching goal orientation,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Keywords: Golden course; N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maj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对大学生要有效“增负”,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擴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真正把“水课”转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随后,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金课”应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是让学生愿意投入、有收获、有成长的课堂,是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丰富内涵的课堂[1]。

测绘技术在国防建设、军事防御、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工程建设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测量学课程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土地管理及环境工程等非测绘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测定和描绘地球及其表面各种形态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测绘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测图、读图、用图、放样等方面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2]。

与测绘工程专业相比,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教学在知识结构、学时数、培养目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培养中应根据非测绘专业的学科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金课”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这里所指的“课程”,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涉及课堂内外、课程始终、师生角色、考核评价[3]。“金课”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4]。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新人。这样才是真正地杜绝“水课”,杜绝出现学生随便听听就过了,过了以后又感觉什么都没学到的状况。

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以及优化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定位

测绘是与新设备、新技术结合密切,伴随科技新热点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技术,基于测绘技术的测量学也是一门既古老又时刻走在科技前沿的课程。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教学应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各行业、用人单位的外部需求着手,基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内部实际情况,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性,拓展第二课堂的便利性,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次、模块化教学。

测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知识储备、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等方面。知识储备上,学生应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工程测量仪器的操作、基本的工程测量成果整理流程和施工测量工作的基本作业方法,了解课程在各自专业中的作用,利用课程知识更好地发挥专业特色。能力培养上,在考虑专业与通识的前提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专业与通识”指的是既要体现测绘专业的学科特点,又要兼顾非测绘专业测量教学的特殊要求,打通测量学专业培训与通识教育的链路[5]。学生毕业后要具备能胜任该专业相关的工程测量、施工监测等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素质拓展方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关注学科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不断地成长进步。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内容整合与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

测量学课程内容丰富、需要课时量大,具体可参见表1。而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面临着学时数少、专业跨度大的现状,教学中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考量专业发展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围绕“金课”背景下制定的教学目标,非测绘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应以经典的测绘理论为牵引,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来满足背景专业的特定需求。由于出口应用方向不一定是测绘相关领域,所以教学内容要聚焦“强基础、重能力、宽应用”,即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拓宽课程应用的范围。总的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备系统性、先进性和科学性[5]。为此,提出基于模块化的内容搭建方式,包括測量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综合模块和拓展模块。具体见表2。

其中,基础模块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基础和前提,该部分知识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培养学生对基本测量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各种常规仪器操作的技能。该模块教学中还应不断引入新型仪器、新技术和新的测量方法,摆脱教材束缚,调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模块的设置,应先调研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需掌握的测量知识和测量能力的要求。教师在掌握信息后通过授课内容的调整、实践活动的设置等让学生认识到专业所需的测量知识的侧重点,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进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

综合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将测量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工程实际具体实施,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模块为兴趣模块,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设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测量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等活动,通过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较为灵活,各专业可根据对测绘知识技能的特殊要求在主模块和子模块之间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既可满足基本测量知识的教学需要,又可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实现分层次教学。

(二)思政元素融入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2018年,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明确指出全力推动新时代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为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测量学作为土建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在授课中应增加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测量知识蕴含的爱国情怀、道德修养、习惯塑造等元素,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结合四个模块的教学,融入“四个自信”,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融入“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融入“测绘法律法规”,提高学生法制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力,树立职业道德;融入“爱国情怀”,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既要融入思政元素,又要强化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借用“喝盐水胜于只吃盐”的理念[8],消除思政课程的“孤岛效应”[9],保证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做到思政教育有支撑、可衡量,从而实现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合理支撑[10]。

三、教学方法改进

(一)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1)采用基于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夯实基础模块知识点,突出专业模块的技术应用,加强综合模块能力的培养,兼顾拓展模块学生的素质发展,搭建金字塔式知识点传授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丰富拓展模块的内容和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环节,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理论授课质量。实践证明,“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早已过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探索、改革,工程类课程逐步发展出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灵活多变,考虑各个模块、各个知识点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建筑工程变形监测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实际工程案例的做法,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变形监测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有条件的,可进而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进展中的工程项目引进教学环节,让学生实地进行测量,避免纸上谈兵,巩固测量基本原理、仪器的使用和现场操作,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测绘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库,优化教学环境

测绘技术与时俱进,为避免教学与应用脱节,测量学授课应跟紧发展的步伐,增加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如无人机测绘、三维激光扫描等。但是,由于受公共课、专业课时的挤压和周学时数的限制[11],非测绘专业增加测量学时数是不切实际的。如何在有限学时内,既夯实基础,又加强应用,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网络时代下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可以说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借助于移动终端设备,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课程教学作出补充或调整。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也为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在梳理课程脉络基础上,以模块化教学为抓手,将测量学课程细分为若干知识点。聚焦每个知识点,拍摄微视频,时长在5~10 min左右。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用范围等,选择是课堂集中授课或让学生课后自学。如对于钢尺精密量距内容,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少,可节约课堂时间,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课堂安排较少时间进行归纳、提炼,以缓解非测绘专业学时数少的矛盾。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金课”课程建设应搭建网络课程服务平台,集合知识点微视频、课程习题集、开放性实验、案例展示、模拟测试题等多个应用模块,延展课堂教学、提高第二课堂适用性,深化课程改革,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将微视频、动画、虚拟仿真演示等与传统PPT、板书相结合,解决较抽象的疑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完善实践环节

测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践环节存在着学时数较少、仪器较陈旧、仪器数量不足、实验实习场地环境单一等问题。为此,应从实验室建设、优化设计实验内容、拓展校企合作、丰富实习场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

测量实验室的建设是保证实践环节开展的基础。水准仪、全站仪等传统仪器应保障足够的套数,避免学生分组使用时每组人数过多而练习时长不足。同时,为避免与生产严重脱节,实验室应配备GPS设备、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新兴仪器以及“3S”相关软件,以保证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实习操作和毕业从事相关生产活动有效地接轨。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与理论教学相匹配,从基础到综合,从传统到前沿,进行分层次、分模块、分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传统仪器操作能力为基础,提高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将实验项目分为4个模块,详见表3。

学校测量实验室的建设环境相对较单一,为更好与社会生产衔接,应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建立实训基地,丰富学生的测量环境,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可聘用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内测绘工程师为实践指导老师,接地气地给学生传授测量技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更好地培养出测绘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

表3 实验模块与实验项目

四、优化教学评价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学习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活动包括了课堂理论教学、室外实践教学和连续有针对性的测量实习在内的多种形式,所以传统的以一次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课程考核方式完全不适用于该课程。

基于此,探索实行综合考核模式。

(1)丰富考核形式:本着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出发点,采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的方式,并根据专业差异性调整合适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仪器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加强过程考核,如加强课堂互动考核、课后作业完成度考核、课内实验数据观测效率和精度考核等,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淀。

(3)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形式考核: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扫码点名、随机选人答题、在线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作为过程考核之一。这样不仅引导学生发挥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节奏,提高总体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金课”建设背景下,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根据各专业特色结合现代测绘学科的发展,积极探索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测绘人才。这对测量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展专业知识面,跟紧科技发展的脚步,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测绘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培养学生学习测量知识的兴趣,提高应用测绘技术和测绘成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阎跃观,刘步方,李军,等.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测绘,2018,32(5):626-628.

[3]陸国栋.治理“水课” 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4]孟俊贞,李慧.“金课”导向下的《地籍与房产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21,19(6):124-127+6.

[5]周鹤峰,曾旸,华小强,等.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97-100.

[6]习近平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领导科学,2017(2):4-5.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5):2-5.

[8]彭刚.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N].中国青年报,2020-06-08(005).

[9]光明日报评论员.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J].新教育,2020(20):1.

[10]曹丽琴,张红升,高大威.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金课”思政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4):48-51+130.

[11]裴媛媛,高旭光.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0,43(8):9-11+15.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建设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高校本科教育“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刍议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