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思维成长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06-09胡建娜

民族文汇 2022年2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胡建娜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自我体验。通过落实儿童立场、创设思维“在场”、建构整体视角,以含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驱动学习,深化认识,丰富经验,为学生的思维成长提供平台,提升思维的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儿童生活经验   思维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将德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和编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这无疑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深入思考,让思维获得成长。然而在很多课堂上,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含金量不高、将生活简单化、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思考。在此,以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为例,简析其思维误区,并予以厘清和匡正,力求让思维获得真正的成长。

[教学片段一:体验网络新世界]

教師揭示课题网络世界后,开展做小调查。出示了三项调查内容,包括上网时间、经常上网做什么、最喜欢借助网络做什么等。教师展开第一问:

师:想好了吗?那我们怎么来统计一下呢?

生:借助IPAD来完成统计。

师:真聪明,其实我们传统的做法还会有——

生:一个个地清点,划正字。

师:是呀,这个办法人少可以,要是更多人呢?几百几千人呢?大家不用愁,老师手有秘密武器。(出示IPAID)

上述片段中,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偏离自己的预想,因为现场有IPAD的摆放,学生很聪明地直接揭示了答案。教师意识到没有人工和网络两者之间的比较会无法突出网络神奇的特点,于是试图进行矫正。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无法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路径:过早的出现工具IPAD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方向,再强行绕回原始的统计方法“划正字”更是打乱了学生的思维,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

[改进策略]落实儿童立场,激活学生的自我体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以儿童生活经验的范例唤醒其生活经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些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去展开思维,从而感悟生活。

“网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习、游戏、购物等都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网络的神奇之处,学生的感悟并不是特别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唤醒、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为其整理、反思“网络”提供思维的支架。所以,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做出以下调整: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初步感受网络的神奇,激发学习的兴趣。借助上述问题,唤醒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通过实际活动操作让学生体悟到网络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有生活经验进行归类、整理、反思,引发了情感共鸣。

[教学片段二:网络世界真精彩]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出示,如疫情期间“智慧云课”制作的网络课程达2530余节,服务全市近13万学生;又如互联网统计出来的口罩销售榜单;如数量众多的购物平台LOGO等。教师试图借助数据、图片等素材让学生感受网络世界的精彩,但殊不知,缺乏思维引领的素材运用,会让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的思考过程,而是跟着教师的预设毫无活力地前进。同时,这些数据的思考都处于同一层面,并不能真正引发深层的思维。

[改进策略]创设思维“在场”,多维搭建思维平台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教材读懂、读透,把握好教材的真正意图。教材旨在让学生体验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其核心思路是以典型的生活情境拓展情境素材及其内涵。教师要基于教材提示的生活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其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探究。基于此,问题可设为:像刚才的小程序统计一样,各种各样的软件,通过网络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小助手。你还知道哪些?借助这个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联系。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深入追问等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

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以下预设:导航、微信聊天、网购、网课、医疗等方面。在学生谈到其中一个时,搭建对话支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对话,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网络的神奇。如:

师:老师也经常用微信联系在外地的妈妈。前几天,我还收到了她的一条留言,她遇到麻烦了!(语音播放:女儿啊,妈妈的胃不舒服,想去医院做个检查,我连续三天凌晨5点钟去排队挂号,可是都没有挂上。你说怎么办啊?你们能帮忙出出主意吗?

生:可以手机上挂号。

师:你见过家人用过是吗?能来说说吗?

生:我爸爸用过。手机关注那个医院,然后选择界面点击挂号就可以了。

师:网络给就医提供的不仅仅是挂号,还有更加先进的远程手术。(视频)一个医生在电脑前操作,远在3000公里外的另一端机器设备就完成了手术。它给病患带去方便,让医疗更惠民。

[教学片段三:遵守网络规则]

教师在让孩子体验网络世界的新奇后,通过学生自学书本内容网络规则,然后以测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围绕“避免泄露隐私”“慎重网上交友”“远离不良信息”“不扰乱社会秩序”等要点进行一问一答。学生虽然回答“正确”,但课堂没有主动的发现和平等的交流,更没有反思和批判,自然无法促进其形成与体认正确的价值观念。

[改进策略]建构整体视角,提升儿童法治思维

统编教材以导语、相关链接等形式直接呈现文本核心内容,并以绘图呈现生活情境。但我们通常会重视文字的表达,忽略配图。中低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随着配图情节的推动而发生,用简单的一连串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积极思考。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中,我们可以用 “陈博晓上网记”来串联成一个故事(配图并配音出示),并提出要求:当你觉得存在网络安全危害时,请你大声喊停。如(画面1)陈博晓坐在电脑前。画外音:“做完作业了,又到我每天20分钟上网时间了。”开电脑后,弹窗出现:恭喜您中了我公司特等奖!快来领苹果手机吧!这时学生会纷纷喊停,教师相机问其原因,将网络规则意识渗透其中。又如陈博晓想到一个恶作剧,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同学失踪了”的假信息,并附有该同学照片。学生又会喊停,但学生很难说清楚危害。教师相机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这样以整体视角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激发他们思辨的积极性,丰富与提升他们的法治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真正将学生自身的生活认知、情感和行为引入课堂,让思考有深度、有层次,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的成长——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M〕.课程·教材·教法,2018.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