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材文本的数学阅读策略指导

2022-06-08袁晓静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学生

袁晓静

摘要:阅读——就是以理解为本质的读书,它做为一项智力活动已经成为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决定自学能力的高低【1】。因此,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必须重视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笔者在文中首先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交流分享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数学文本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学生  数学文本   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很多人认为“阅读”主要体现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孰不知,“阅读”在数学学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才能实现这个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语言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什么是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学生对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表语言等进行正确转译的一种能力。但是,现今许多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教学中,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在大量的“训练性学习”的压力下,身心俱疲,却效果甚微,依然旧错重犯,新错不断。纵观其因,这与学生不良的数学阅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阅读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常是一目十行浏览题目,难以寻找到文中的关键信息,更不会分析题意,达到阅读理解的本质。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出现错误和解题障碍自然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实施阅读培养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数学概念、例题情境图、课后练习题等,搜集、提取当中的关键信息,将信息进行处理且理解,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基于教材文本,深度引读概念

数学课本中的数学概念通常是用严谨精炼的文字形式来揭露事物的本质,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达到由感性阅读过渡到理性阅读,提升学生对数学文本阅读的兴趣。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中“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为例,教材针对本节课的处理是,通过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的导入认识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说出三角形的特征,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含义,接着与课本中三角形定义的比较,理解“围成”的意思。然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一节课时间既要完成教材所要求的教学活动,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理解概念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基于此,笔者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初读概念

上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前导学提纲独立预习:

1.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三角形;

2.通过观察,针对自己对三角形的初步认知,画一个三角形;

3.图文结合,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划出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词——“围成”,并且尝试把自己对“围成”这个词的理解写出来。

(二)课堂交流,理解概念

上课伊始,教师从学生完成的导学案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三角形作品。学生通过课前充分的阅读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很快从对这五幅作品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只有最后一幅是符合文本中三角形的定义。课前预习这一教学策略,给了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学生能利用教师的导学提纲进行文本的阅读,基本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关键内容,为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辨一辩,由生活到数学,由具体到抽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内化。

二、基于教材文本,深度析读“情境图”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材改变了以纯数学例题呈现的形式,应用“情境+ 问题”的特定情境来承载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这一变化增加了例题的趣味性和现实情境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也对学生读懂教材提出了挑战, 因为蕴藏在情境中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开放性,因此阅读教材正文时首先要读懂情境图。如何解读情境图?笔者认为,对文本情境图的解读,首先应是观察与解析情境图,从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进而分析数学信息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将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分析清楚,结合知识结构化来分析信息,梳理出有用的信息,才能使数学学习走向深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加法的意义”这一课的情境图,采用的是“画中画”的形式。在解读这幅情境图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一)观察情境图,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直观读图,学生们看到的显性信息是万里碧空下,一列疾驰的火车呼啸而过,草地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感受到祖国西部的变化。

(二)情境图与文字交相展示,获取关键信息

“火车是从哪里出发,开往哪里”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中隐藏的小地图,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从地图上读懂从西宁至拉萨包含着由西宁到格尔木,及由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然后通过化曲为直引导他们用线段图的方式将地图上的两段路表示出来,明白了要求铁路长多少千米,就是要将这两段路合并成一个数。从而理解了加法的意义。

这样,通过观察情境图,分析情境图,理解情境图,三步骤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型,为今后深入思考与解决更复杂的四则运算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教材文本,深度练读“巩固练习”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需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和解释应用三个阶段。数学课本中的“巩固练习”即第三阶段中所说的“解释应用”它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深度阅读教材中的练习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指导学生整体上理清练习题的大致层次,读明白每道题分别是巩固哪个知识点的,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基礎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读懂并尝试做一做,以巩固相应例题的新知;对大多数学生可以提出进一步试做变式题的要求;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继续向拓展题发起挑战。

以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这一课中的课后练习题为例。

这两题都是要求根据对称轴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但是两道题的难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第4题的图形简单且是正着放,意在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用找关键点、定对应点、顺次连线这三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因为这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整格子的方式顺利找到对应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而第6题则是要求学生画出斜置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关键知识点是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一定是与对称轴垂直且距离相等的,只要熟练掌握这一难点,不论轴对称图形是正的放还是斜着放,学生都能够准确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当然,这对于空间感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降低要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操作,丰富这些学生补全轴对称图形的经验,加深理解轴对称图形。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数学教材文本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全过程,不断研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大胆质疑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曾祥芹.阅读学新论【J】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培养策略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