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5-27吕倩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14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心血管病临床效果

吕倩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绪状态。结果:在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32.16±2.54)分、抑郁情绪评分(34.46±2.24)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1.34±3.66)分、(42.36±3.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能够使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心血管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4.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4--01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具有慢性、长期性的特点,病情反复、迁延难愈,需要长时间坚持治疗,因而在心理情绪上很容易发生不良改变,出现比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有着不利的影响,也可能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治疗都有不良影响[1]。所以,在对心血管病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的同时,除了关注疾病和症状之外,也要提高对患者心理情绪的重视,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调节和保持良好心态,进而促进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研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中性别男47例、性别女33例,年龄最小52岁、年龄最大83岁,平均(64.28±3.45)岁,病程最短1年、病程最长12年,平均(5.44±1.23)年;观察组中性别男45例、性别女35例、年龄最小51岁、年龄最大82岁,平均(62.23±3.47)岁,病程最短2年、病程最长13年,平均(5.48±1.21)年。在上述各项指标中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均有明确的症状表现,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有认知沟通障碍的患者,有原发性心理疾病或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开展口头性健康教育,监测患者病情和体征,为患者提供各种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活行为指导等,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消除对疾病的陌生和恐惧,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针对患者不良情绪采取相关的心理干预措施,了解患者不良情緒原因,有目的性的进行疏导,使患者心情变好,保持良好心态。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日常行为,并向患者讲解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患者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支持与信任,让患者更愿意听从医护人员的指挥。采取多种放松疗法,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身心状态。联合患者家属、朋友,共同为患者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关心爱护,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绪状态。心理情绪分别包括指标为焦虑、抑郁,分别用SAS量表、SDS量表评价,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情绪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表示。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在心理情绪方面两组护理前后的对比

在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情绪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情绪评分(32.16±2.54)分、抑郁情绪评分(34.46±2.24)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1.34±3.66)分、(42.36±3.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当中,一般都有较长的病程。而且很多患者对于该病认识较少,加上年龄增大,身体基础疾病较多,健康状况下降,因此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的存在可能引起心理应激,导致身体调节功能下降,并且还会影响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2]。所以,在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中,要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对患者心理情绪的调节,使患者达到和保持更好的身心状态,进而促进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对患者心理性格特点加以了解,保证心理干预的针对性[3]。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帮助患者通过多种方式排解和舒缓不良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应激反应,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能够使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身体康复,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参考文献:

[1]董艳丽,马静,刘雅彤,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8,18(2):352-355.

[2]朱敏,唐思,易雪娇,等.心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12(1):138-139.

[3]陶立群.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231-232.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心血管病临床效果
你知道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吗?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
心血管病危机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