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2016-11-28李肖岩李枫叶李鑫杨萍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28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临床特点儿童

李肖岩 李枫叶 李鑫 杨萍萍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笔者所在中心确诊的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其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并实施干预措施。结果: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发生因素主要为患儿自身因素、家庭及学校因素有关,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并伴发焦虑情绪等。针对性对其实施药物及心理护理干预,使89.06%的患儿重返学校。结论:儿童学校恐怖症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及焦虑情绪为主,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儿童; 学校恐怖症; 临床特点; 心理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8-0003-03

在当今社会的急速变革中,社会传统观念与新旧观念的冲突,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的信念、道德、人生观以及相关的价值、行为取向也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诸多的变化无疑给人群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紧张因素[1]。随之,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养育观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期望值等也发生变化,对儿童青少年的情绪及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不同的心理卫生问题。近年来,由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情绪障碍之中的学校恐怖症,尤其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国外曾报道学龄期儿童中学校恐怖症的发生率约为5%,我国学者曾对260例儿童情绪障碍进行分析,其中学校恐怖症达13.8%,位于儿童情绪障碍的第三位[2]。学校恐怖症可发生于整个学龄期阶段,是指那些对学校环境产生异常恐怖,强烈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种特殊类型[3]。对笔者所在中心儿童心理门诊确诊为儿童学校恐怖症的64例患儿的自身及家庭情况、临床特点等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使他们消除对学校的恐惧心理,及早康复恢复学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64例患儿均来源于笔者所在中心儿童心理门诊2013年

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患儿,符合《现代儿童精神病学》中有关儿童学校恐怖症的诊断标准[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品行障碍,经相应的有关检查均无器质性疾患。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1)患儿性格、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在校与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发病的原因及表现等。(2)父母情况:父母年龄、学历、健康状况、性格等。(3)家庭情况:父母关系、教育方式、考试前父母的态度、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等。(4)就诊情况:患儿出现的异常情况是否及时干预、曾到何医院就诊、做何检查等情况。对患儿父母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后,由工作人员逐一进行填写。所有的资料调查后进行统一处理。

1.2.2 心理护理干预 (1)采用个别交谈,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心理疏导,对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由家长匿名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不满意的家长,可再次进行咨询,直到满意为止,并与患儿家长互留联系电话及微信,随时进行沟通及指导。(2)根据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对学校产生恐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环境、家庭养育情况、学校情况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心,理解和尊重患儿,患儿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往往表现紧张,焦虑情绪或抗拒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耐心介绍自己,解除患儿的紧张不安情绪,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然后对患儿应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说服、消除疑虑,使患儿能主动倾诉他们的痛苦和困难,要对患儿进行反复的保证和疏导,鼓励他们早日返校。其次,要正确地鼓励及劝导患儿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或体罚,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与不安全感。应教会其自我放松的方法,即学会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上学时的焦虑和恐惧感。

1.2.3 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调查资料较详细的了解患儿父母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水平、教育抚养方法、患儿出现躯体症状及情绪焦虑反应时父母如何应对。要注意对孩子的个性培养,从小培养儿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孩子拥有开朗、乐观、坚强的性格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家长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相反,要劝导这些孩子处事不要过分认真。劝导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活动,减少对孩子的保护,以免让孩子养成依赖、被动的性格,当孩子有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改变过严、过急、训斥、打骂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此外,应改变过于溺爱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感情交流,营造轻松的家庭教育环境。注意家庭变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家庭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尽量使孩子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对于孩子因对学校恐惧而出现的躯体症状和情绪焦虑时,家长不必在孩子面前表现紧张不安,而暗示加重了孩子的症状。对于孩子在学校受到的体罚或训斥,家长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发泄对教师的不满情绪。对于孩子因学校的某些原因出现的对学校的恐惧,应与学校协商给孩子调班或转学。总之应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鼓励孩子早日进入学校。

1.2.4 学校方面 家长要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了解患儿害怕上学的原因,教师应改变教育方式,以鼓励、启发等积极的教育模式代替惩罚。必要时教师应进行家访,耐心与患儿沟通,欢迎其早日回到学校。

1.2.5 药物干预 由从事儿童心理专业的医师,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4例患儿中,年龄6~14岁,其中男22例(34.38%),女42例(65.63%),男女之比为1∶1.91;小学生38例(59.38%),初中生26例(40.63%);独生子女46例(71.88%),非独生子女18例(28.13%);0~4岁被寄养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家中18例(28.13%),居住在城镇患儿39例(60.94%),居住农村患儿25例(39.06%)。

2.2 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发生的因素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对学校产生恐怖的原因主要有患儿自身因素、家庭及学校因素,见表1。

2.3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临床特点

64例儿童恐怖症患儿早期均出现的躯体症状,其中42例患儿(65.63%)症状出现后,家长往往误认为躯体疾患而带孩子到综合医院进行各种检查并进行药物治疗均不见效,最后选择来笔者所在中心就诊。部分患儿如家长劝其上学,则出现情绪焦虑、哭闹等症状,见表2。

2.4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疗效

64例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均给予小剂量的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电话或微信进行沟通及指导。经随访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中,28例(43.75%)1周后重返学校、12例(18.75%)2周后重返学校、17例(26.56%)1个月后重返学校。经3个月随访后,有1例(1.56%)小学生及6例(9.38%)初中生仍未返校。

3 讨论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心理因素所致,尤其是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及亲子关系相关,国内学者曾报道,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性格胆小、易感的儿童,父母关系不和、争吵、暴力、离异的家庭[5]。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学龄期的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中小学生来说,家庭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时期奠定了他一生心理健康基础[6]。本文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学校恐怖症多发生于小学及初中阶段,其主要原因多为患儿的性格内向、在校与同学交往不良、对学校环境不适应、小学高年级后寄宿在学校等。此外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学校恐怖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资料显示,父母过分溺爱、对患儿期望值过高、亲子关系差、父母一方有焦虑情绪等,易使患儿发生对学校的恐怖。患儿在校受到教师的体罚或训斥、受到同学体罚、初中阶段一向学习优秀的患儿因考试成绩排名落后,是发生学校恐怖症的直接原因。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患儿,其临床主要的特点最初表现在上学日清晨诉说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躯体症状,如不去上学症状立即消失,节假日时症状不会出现。劝其上学则出现情绪焦虑、哭闹、扬言自杀等。

目前对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心理治疗[7-8]。本文对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制定了较详细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对患儿进行耐心的疏导、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多次进行电话咨询及指导、配合小剂量的药物,收到满意的效果,使89.06%(57/64)的患儿重返学校。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在当前我国急速的变革和竞争中,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家庭和社会环境必然遭遇的各方面变迁因素的影响,儿童学校恐惧症的发生已经进入多发、高发期,并引起临床医生、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国内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加上很多发达国家针对此问题的干预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改善儿童学校恐惧症这一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干预措施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静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57-259.

[2]钱昀,施慎逊,杜亚松.学校恐惧症的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2):112-114.

[3]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260.

[4]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4.

[5]邹小兵,静进.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0-282.

[6]翟静,郭传琴,刘贤臣,等.学龄期儿童家庭因素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4):220-223.

[7]梅竹,任传波,杜亚松.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260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5.

[8]李玉焕,王立清.儿童少年学校恐惧症相关因素及心理治疗特点[J].四川精神卫生,2015,28(6):557.

(收稿日期:2016-06-02)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临床特点儿童
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诊疗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