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2022-03-18刘冬梅张丛军魏欣

关键词:成效实践教学改革

刘冬梅 张丛军 魏欣

摘    要:新文科及一流专业建设对我国高等院校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前沿和农林特色、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校地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五个方面阐述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并总结实施成效。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学;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3-0062-03

高等院校是我國法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加强高校法学学科建设、提升法学专业育人水平和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应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探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课程、能力、素质、方法、教材、平台等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之路,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需求[1-2]。

“刑事诉讼法学”是教育部高等院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10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文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凝练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效,以期为其他农林高校同类课程以及法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始建于1994年,创办至今人才培养成效较显著,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刑事诉讼法学”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课程理论内涵丰富,实践应用性较强。本课程在介绍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我国刑事诉讼的各项程序、法律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刑事诉讼法的理论知识及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程序法治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专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在刑事程序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和基础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完善司法责任制、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司法民主与人权保障等刑事诉讼法立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3-6]。2018年《刑事诉讼法》进行第三次修改,2019年《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颁布,2020年《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修改,2021年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发布。“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为依托的,这些新修改内容、新司法解释以及刑事司法改革的成果和研究热点必然要及时反映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举措,发挥思想价值引领是“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全覆盖。“刑事诉讼法学”课程需要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实践,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效。此外,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课程教学也应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面对新形势,“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只有秉持新理念、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满足法学专业对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制定课程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过程

根据“新文科”以及学校法学一流专业建设需求,团队教师制定了“刑事诉讼法学”课程质量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新时期“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总体要求和教学要求,在充分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配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体现司法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优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章节课时分配,明确了每章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考核方式、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价及改进措施均提出了具体要求。

课程质量标准规范了“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强化了课程教学的目标管理,确保团队教师有效、连贯且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评价得到有效监控和管理,确保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以培养德法兼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为根本目标,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团队教师积极参加校、院各类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以及学院每周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德育能力和师德水平,围绕“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价值引领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开展深入讨论,形成共识,确保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实施。

课程优先使用《刑事诉讼法学》马工程重点教材,建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明确每一个思政案例的育人目标、所属章节、教学方法、思政元素切入和价值引领导向,注重将显性的刑事诉讼法理论与蕴含的隐性育人功能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以及“三农”情怀等思想价值的引领。例如在讲解刑事诉讼的目的、任务、职能和程序等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立法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树立司法公正的责任意识和职业伦理意识;反腐败追逃追赃等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感受犯罪分子受到应有惩罚的同时,深刻理解和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人崇德向善、遵法守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职业道德;通过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防范身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在讲解涉农刑事犯罪案例时,及时将新时期党在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文件精神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农村进行法律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知农、惜农、爱农的农业情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前沿和农林特色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和前沿性。团队教师在确保学生熟悉和掌握刑事诉讼的原则、制度、程序等内容的同时,精准把握刑事诉讼法的新形势,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讲授内容始终处于“新”的状态。

教学团队除了根据新法、新司法解释更新课程内容和刑事司法实践案例外,还及时将党中央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等方面的最新内容以及学科前沿问题补充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解检察机关管辖案件时补充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容;在讲授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融入其中;在讲解审判程序时融入“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改革内容;在讲解自诉程序时引入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的“郎某、何某诽谤谷某某案”,通过该案引发学生对自诉转公诉程序如何衔接的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思考[7]。

作为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还体现出了“农林”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将涉及乡村综合治理、农村集体或个人合法权益、破坏森林资源等典型涉农、涉林刑事犯罪案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促进知农爱农的新型法律人才培养。

(四)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根据“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特点,团队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自主学习,加强师生互动,改进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关系,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PPT讲述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启发及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典型刑事案例引出问题,根据问题讲授相关教学内容,基于启发和学生参与互动为一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分析和讨论案例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课堂讲授内容。例如在讲解认罪认罚制度时引入“余金平交通肇事”一案,该案承载了两个关键问题点,一是一审法院在被告人认罪认罚的情况下改变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是否属于程序违法;二是二审法院在检察机关求轻抗重的情况下加重上诉人的刑罚是否违反上诉不加刑原则[8]。通过对该案的讲解和问题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司法改革背景下公诉权与审判权的相互关系以及上诉不加刑原则确立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互动讨论的教学方式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仅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方面知识输出的弊端,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资源。团队教师利用慕课堂、学校网上教学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建立丰富的网上辅助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针对自主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任课教师充分利用QQ交流群、课程网上教学平台及时将刑事诉讼前沿理论、最新司法案例以及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知识点传送给学生,耐心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倾心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延伸课堂教学和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除了对学生掌握刑事诉讼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外,还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行修养、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思政价值理念等纳入考核体系,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强化学生刑事诉讼实践能力培养,团队教师加强与学校周边法院、检察机关等实务工作部门的联系,充分发挥司法实务工作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将其优质实践资源引入课程实践教学,实现校地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邀请经验丰富的实务部门专家来校为学生作报告,讲解司法实践中的优质案例,传承优良法治经验、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组织学生旁听当地法院刑事案件的庭审过程,让学生親身感受刑庭法官的审判活动以及当事人、律师、证人、刑事案件公诉人等的诉讼行为,加深对刑事诉讼制度和庭审程序的理解;邀请实务部门专家参与学生举办的模拟法庭,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练刑事审判庭审程序,对庭审过程进行点评,结合审判实务和实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与司法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促进了审判实务与刑事诉讼法理论教育的互融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刑事诉讼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改革成效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形成了既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又突出学生刑事司法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特色,建立了一套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库。课程在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师生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深度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司法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运用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法律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真正实现了课程的理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提升了课程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学生承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使命油然而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近三年来选课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分分别为97.40分、97.81分和98.72分(满分100分)。本课程也被学校纳入一流课程建设序列。此外,课程的改革实践也促进了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2020年度课程主讲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被评为优秀,学生评教得分在学院排名第一。

五、结语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专业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信念执着、德法兼修、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实现了课程改革的初衷。今后,课程团队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持续改进,推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不断取得新成就。

参考文献:

[1]黄进.发挥法学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    作用[EB/OL].(2018-09-10)[2021-01-25].http://www.     legaldaily.com.cn/zt/content/2018-09/10/content_7641     663.htm?node=93464.

[2]马莉.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价值与改进意    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2).

[3]齐艳敏.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教育教学    论坛,2020(32).

[4]单邦来.审判中心背景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析[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

[5]陈光中,曾新华.中国刑事诉讼法立法四十年[J].法学,2018(7).

[6]郭烁.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修正案模式检讨[J].环球法律评    论,2021(2).

[7]丁灵敏,孔凡宇,周兴文.网络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法    理评析——以杭州诽谤案为视角[J].中国检察官,2021(10).

[8]曾辉.认罪认罚从宽中量刑主导权的规制——以余金平    交通肇事案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1).

2812500520277

猜你喜欢

成效实践教学改革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