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有效发展的几点做法

2022-03-14汪洪潮黄薇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汪洪潮 黄薇薇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课堂教学要通过对数学内容的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教师要深刻理解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充分挖掘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方法,追求“高立意、高品位”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理性精神

数学是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分析和解决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如果仅停留在问题表面,那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浅层次的。教学要将书本上的常规问题,通过追问、变式、深究等方法,使之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并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调动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

一、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数学知识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知识间的衍生和发展上,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有老师教学如下:

师:今天我们来一次数学听写,请根据老师报的图形名称,按顺序画出图形:圆圈、三角形、圆圈、三角形、圆圈、三角形……

师:一直写下去,直到老师喊停为止。(过了一分钟)停止。后面我没报了,你们如何写下去的?

生:根据你报的规律是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再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以此类推。

师:你们各自画的图形中,“圆圈”和“三角形”各有几个?

生1:“圆圈”有10个,“三角形”也有10个。

生2:“圆圈”有13个,“三角形”有12个。

师:为什么每個同学的“圆圈” 个数和“三角形”个数不一样呢?

生:有人画得快,有人画得慢。

师:每个人画的“圆圈”和“三角形”个数相同吗,为什么?

生:不一定,因为老师喊停的时候,每个同学最后画的那个图形不同。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说说“间隔排列”有几种类型吗?

生:两种,一种是头尾的图形相同;一种是头尾的图形不同。

师:两种不同的间隔排列在图形的个数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首尾图形相同时,两种图形的数量相差1;首尾图形不同时,两种图形的数量相等。

师:会不会出现“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圈”的个数多1?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是先画“圆圈”,后画“三角形”,而且是按一个“圆圈”、一个“三角形”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师:如果一位同学画有20个“圆圈”,他画的“三角形”有几个呢?

生:当首尾图形相同时有19个,当首尾图形不同时有20个。

师:如果一开始听写是按“圆圈”“三角形”“三角形” “圆圈”“三角形”“三角形”……的顺序进行,当“圆圈”有20个时,“三角形”共有多少个呢?你是如何想的呢?

生:如果最后画的是一个“圆圈”,就把最后一个“圆圈”遮住,那么一个“圆圈”和两个“三角形”就构成一组,共有19组,即38个“三角形”。

师:如果最后一个不是“圆圈”呢?

生:如果最后画的是两个“三角形”,则那么一个“圆圈”和两个“三角形”就构成一组,共有20组,即40个“三角形”。如果最后画的是一个“三角形”,那么共有39个“三角形”。

……

两种间隔排列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紧密联系的,本教学片段教师通过“听写画图”,再“数数”发现差异,进而“观察图形”“思考规律”,最后“变式拓展”。教师紧紧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归纳间隔排列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渗透分类方法,培养发散思维,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有效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抓住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每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能不同,但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维往往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抽象概括、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我们要借助相关内容的学习,挖掘培养思维的素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推理和应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有老师在执教“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时,按如下顺序组织教学:

师: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哪个同学来说一说?

生:(表述“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策略”,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师:请看例1,小兔子每天去采蘑菇,第一天采了2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采3个,求第三天、第五天各采了多少个。

师:请认真读题,说说哪句话你不理解。

生:“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采3个”比较难懂。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来表示。

学生填表、列式解决问题。

……

以上教学片段,由于老师没有挖掘问题的本质,分析和讲解停留在情境的表面,所以学生的“收益”不高、思维“含金量”不足。

第一,“乌鸦喝水”的情境看似有趣,实则与“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不同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不仅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要追求其与学习内容有本质联系,使学生能从情境中发现与学习问题“相同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二,理解题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采3个”的意义。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思考“根据条件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如何从问题和结论中去寻找条件和分析条件”“利用什么方法或形式梳理条件”等,力求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条件、理解题意,通过问题解决,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利用思维的特征,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逻辑思维是数学的重要特征,解题是训练逻辑思维很好的载体。教师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条件和结论进行全面分析,借助解题经验,经历深入思考而得到,这其中就蕴含着逻辑思维。

有位三年级老师处理这样一道习题时是这样做的:

12个同学站成一排,小军的左边有4人,小丽的右边有3人,小军和小丽之间有几人?

○○○○○○○○○○○○

师:你能找出小军的位置吗?

生:左边数起,第5个(教师让学生用红色标记)。

师:你能找出小丽的位置吗?

生:右边数起,第4个(教师让学生用红色标记)。

师:你能求出小军和小丽之间有几人吗?

生:小军和小丽之间有3人。

本题教学,教师就是让学生涂色、数数,最后得到答案。这样处理问题的方法,看似没有问题,其实是把此题退变成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数数题了,浪费了利用此题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良机。虽然此题可以用数数的方法得到答案,但作为三年级学生,教师需要站在较高的层次引领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你能列出算式来求解吗?

(2)如果没有图(或不画图)你能否解答呢?

(3)如果有100个、2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呢?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随着题目中同学数量的增加,用数数的方法就很不方便了,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和列算式等“相对抽象”的方法求解,并将特殊问题上升为一般性问题,将特殊方法上升为通法,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与提升。这样处理,就不是停留在题目的表层,而是立足于通过解题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深度发展。

数学思维往往蕴含在概念、法则和问题之中,我们要挖掘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经历法则的探究和推导过程,经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责任编辑:赵潇晗

3050500338277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数学思维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