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育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践行的探讨

2022-03-14吴婕王晓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社会教育践行

吴婕 王晓文

摘要: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情境教育有较大贴切性。本文阐述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认为幼儿社会教育应情境化,提出了情境教育应注重幼儿真实体验,深化社会情感,促进社会认知与行为发展;注重自由、宽松的氛围,凸显幼儿主体地位,促进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教育是在生活情境中循环往复的长期过程;幼儿社会教育需要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等观点。

关键词:情境教育 幼儿园 社会教育 践行

当下世界日趋复杂与多元,伴随着全球一体化,我国国力增强,培育文明、友善的高素质公民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社会性教育纳入本国幼儿教育体系。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称《纲要》)首次将“社会”纳入教育内容领域。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史及现状

我国历来有重视幼儿社会教育的优良传统,几千年前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近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过相关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标准,教育先驱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也指出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德育一些要求,但在实践上对于社会教育(德育)并未有深入研究与实施,比如,关于社会教育内容,在常识、语言等课程有部分社会认知,而关于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涉及较少。虽也强调幼儿品德教育,但并未有相应的课程予以保证。因此,长期以来,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真实、有效发展,自然也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体系。直至2001年《纲要》出台,社会领域才首次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明确提出。

由此可见,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起步晚,领域内容边界模糊,内涵外延目前还存有争议,因此与其他领域相比,学科发展不成熟。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认识不足,缺乏有效方法,存在重知识轻应用、重管教轻疏导、重言传轻身教等倾向。社会教育本身也存在整合性、渗透性、效果非显性并滞后等学科特点。因此,立足当下,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情境教育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适切性

情境教育从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自我构建意义的过程,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是学习资源,强调合作与平等对话。可见,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内容,情境教育也成为当下世界课程变革的走向与趋势。情境教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真实环境,在问题中思考与行动。

情境教育提出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学习应在情境中进行,并只有与情境紧密联结,才能成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情境教学法注重学习者的体验和情感,擅长将认知化为个体自觉行为。幼儿社会教育内容从个体指向性角度划分,可分为指向自我、指向他人、指向社会三个方面。《纲要》中社会领域总目标的关键词为自信心、交往、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心、行为规则、责任感等,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抽象的“爱”。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整合性和抽象性,并需要大量隐性内在的深层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难以领会与运用。情境教育能整合各领域与资源,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获得鲜活、真实的体验。幼儿可立足当下思考与实操,无须转换、迁移,因此能理解分享、合作、谦让等社会性品质意义并能较好应用。幼儿-社会-认知-情感-行为得以建构,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容易取得成效。

幼儿处于社会化发展开端,各方面有巨大发展潜能,其社会性发展是生命内在发展的过程,他们能敏感捕捉周围社会性发展元素,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社会教育应抓住这个发展关键期。

三、情境教育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践行探讨

幼儿园情境教育是教师借助真实的或模拟的社会情境,以幼儿在情境中的体验为基础,以增强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性行为自觉性为目的的教育。情境教育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贴切性,或许可成为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改革的突破口。

(一)情境教育注重幼儿真实体验,深化社会情感,促进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发展

教育实践经验启示:内在深刻情感体验能很好地对社会行为进行导向、维持、调节和监控,因此是社会教育的关键。传统社会教育注重教师的教,即关注认知层面,忽视其内在价值意蕴,幼儿限于肤浅的“知”,缺乏情感体验;社会规则常需“他利”,幼儿却难以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抽象规则与换位思考,对只关注当下的幼儿来说,难以理解,更别说转换与迁移。所以遇到问题,幼儿会倾向本能行为。即便遵守,幼儿多出于“做好孩子”的外在目的;无人监督时,幼儿判若两人,所谓“一个宝宝两个样”。因此,幼儿社会教育不能仅关注“认知”層面,更需要关注在主体经验之上的深刻“体验”与“情感表达”,换言之,幼儿社会教育重点不在知识掌握,而是深化体验。比如大班开展活动“关爱残疾人”,让幼儿用眼罩蒙住双眼在活动室行走以感受盲人世界,可幼儿嘻嘻哈哈像玩捉迷藏,觉得挺有趣,这是因为幼儿未能感受失明在生活中的不便与痛苦,没能激发同情心。在安全前提下,可让幼儿在户外环境下模拟,真实感受生活中盲人存在的危险与不便,如此幼儿便能将心比心,感受心灵震动,达成教育目标。真实情感体验是社会教育效果的催化剂,并需要成人“以善至善”地进行真实情感熏染,才能从情感激发到认知内化,最后外显为实际行动。

学前儿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近年研究证实,2~5岁儿童认知不同角色及感知复杂情感的能力越来越强,经过训练,幼儿会对他人感受越来越敏感,且了解自己行为对他人感觉可能造成的影响。关于澳大利亚幼儿跨文化的研究也证实,四五岁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点采择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幼儿园通过情境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通过体验,激发真实情感,促进行为内化,从而最终促成自律。自律比他律更有价值与意义,因为自控力较好的幼儿在今后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总之,情境教育通过真实情境,让幼儿切身体验,深化情感,丰富个体“视界”,不断形成新的理解从而改变行为,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情境教育注重自由、宽松的氛围,凸显幼儿主体地位,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主体在亲历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结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种生长极具个人特征。情境教育改变传统幼儿社会教育中的灌输与行为训练,走向幼儿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构。幼儿社会教育需要个体内化,凸显幼儿主体地位,重视其自身体验感受,唤醒内在生命力,实现幼儿由内而外自主成长。情境教育需要营造平等、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成为真正建构的主体。因此,幼儿园规则不宜过多,要简明便于执行,循序渐进,反复练习使之成为自发习惯。同时教育目标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如交友,小班愿意与同伴玩,中班喜欢和朋友玩,而大班就需要主动交朋友,并能关爱他人。同时,在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违反规则的幼儿,给予信任,让其说明原因,不采取伤害其自尊自信的方法。

总之,情境教学中教师更多以“参与者”“合作者”“对话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群体共同参与活动,与幼儿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和情境,并动态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在情境中實践,强化技能,并拓展思维空间。

(三)情境-思考-新认识-应用——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在生活情境中循环往复的长期过程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认为幼儿心理需要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幼儿社会性学习应成为有趣并有意义的过程。由于工具理性主义影响,长期以来幼儿社会教育更多为规范、说教、灌输等,而非着眼于内在品质培育,偏离社会教育内在意蕴价值,并脱离幼儿当下真实生活。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提出道德教育的“良知坎陷说”,即道德教育并非高高在上的不可企及,需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因此,幼儿社会教育需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关注幼儿真实生活,包括游戏、教育活动、家庭和社会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呈螺旋式上升,是一个曲折过程,非直线上升,常会有反复。社会教育内容多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比如交往、责任感、自控、爱等。因此学习需要经历从陌生、熟悉到熟练且矛盾统一的动态长期过程。习惯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形成,社会性行为内化至相对稳定也需要时间,并与个体整体发展水平相关。因此,培育需要耐心、深入与坚持不懈。多数社会行为学习需要延续终生,需要个体在生活情境中长期逐步培养,即体现情境-思考-新认识-应用的循环。

比如幼儿通过观察、模仿,通过自身体验引申到他人,换位思考,学会移情,体验遵守或违反规则带来的后果,能逐渐理解规则,认识后果,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在认识与情感上逐渐达成共识,将规则内化为个体认知结构,成为优势的价值观或习惯。针对大龄幼儿教师还可组织其集体交流讨论有分歧的观点,进行初步价值澄清,学会协商,接受他人意见。可以组织辩论赛,通过师幼、幼幼之间的讨论引发幼儿思维的撞击,在交流中幼儿进行内省与初步的价值评价。幼儿通过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在互动中交换彼此观点和认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完成个体自主构建。社会行为习惯养成还需大量练习,包括重复。蒙台梭利认为“重复练习”是儿童偏爱和自发展示自己的方法。好的社会行为和习惯不仅当下受益,还随着个体年龄增长,优势不断叠加、凸显,终身受益匪浅。良好习惯从幼年开始养成,成为终身受益的优良品质。

(四)幼儿社会教育需要良好生态环境

幼儿社会化受多因素及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智商、人格特质、家庭、文化及环境等。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复杂、多样与动态的。西方有谚语“培养儿童需要一个村庄”,我国有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幼儿处在社会性发展开端与关键期,幼儿园作为专业教育机构,应努力在园内外与家庭、社区乃至更广大的社会范围构建良好社会生态环境。

幼儿处于社会态度、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尊重、理解、关爱、支持、友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在良好环境下成长,幼儿易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乐意与他人交往,性格活泼,利于实施亲社会行为。换言之,幼儿社会教育渗透在其一日生活点点滴滴之中。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幼儿社会学习需要与文化背景、个人知识与经验紧密联系,因此在问题情境中学习会更有效。当下体验胜过千万说教,身教的潜移默化远高于言传,情境中幼儿社会教育更多应是因势利导、激发、适时的价值观启蒙。

幼儿教师应保持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高度敏感,发挥教育机智,对一日生活中的情境加以巧妙利用与引导。教师也可创设专门教育情境,立足幼儿的兴趣、视角、发展需求,积累关键经验。教育方式要适合幼儿,特别是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各种丰富形式,充分利用交往、游戏、童话、儿歌、图画书、情景游戏,艺术等,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自由表达,深刻体验共鸣。对于大龄或能力较强幼儿,可开拓交往空间,提供与不同年龄、多种职业的人交往的平台。总之,多样交往情境能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不同态度、情感与观点,学习多角度思考。

理想社会教育生态环境应以幼儿发展为导向,系统内部各因素如家庭、社区、媒体、互联网等密切合作形成多元化网状情境,并汇成正向教育合力。面对当下转型大发展社会中多元、不确定的价值观尤其是功利化、物化大潮的冲击,幼儿园应发挥专业机构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尽力消弭消极因素,争取广泛的支持,建构共同价值观,为幼儿社会教育创设良好生态环境。家园合作是幼儿园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家园密切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社会发展情况,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幼儿社会教育还应紧跟时代发展脉搏,针对当时、当地发生的大的社会事件或全民节日,如上海世博会、劳动节、奥运会、地震、抗洪救灾、国庆节等,提高社会教育的时效性。另外,针对当下全球一体化,还需引导幼儿开阔视野,接受、理解环境中不同的文化,对多元文化持宽容与理解态度等。

四、结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在实践中形成。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等文件中,也多次提出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幼儿自身体验来进行社会领域的学习。幼儿社会教育要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情境教育能很好地整合各领域与资源,让幼儿深入、丰富体验,符合其年龄特点与学习方式,但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落实,以全面提升我国幼儿社会教育质量,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幼儿社会教育体系,还需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晓红.从复杂性视野看幼儿社会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0(1):54-56.

[2]虞永平.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刍议[J].学前教育研究,1997(5):37-41.

[3]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字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51-55.

[4]李吉林.中国情境教育建构及其独特优势[J].江苏教育研究,2009(5):60-64.

[5]刘丽.情境教育在社会性教育中的运用[J].早期教育,2017(7-8):13-15.

[6]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7]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崔允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7):28-32.

[9]江旭琳.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实施幼儿发展评价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7):70-72.

[10]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2]虞永平.社会领域与课程渗透[J].幼儿教育,2005(11):32-33.

责任编辑:赵潇晗

3117500338233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社会教育践行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