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融合”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2022-03-14赵捷周能桃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4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学科融合人际交往

赵捷 周能桃

摘要:针对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存在的“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治未病的预防功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浪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三个问题,本研究将科学课、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和语文课有机融合,通过主题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经过分析、设计与实施,本研究在促使学生更好地接纳他人、重新联结相互之间关系和增进人际关系方面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学科融合 渗透式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教学 人际交往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学科融合”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为基础,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选择有关联的学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旨在培养学生積极的心理状态和品质,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治未病”的预防功能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画上了等号。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开展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各种心理困扰。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误解,进而导致其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治未病”的预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包括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缓解压力,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增强自尊自信,提升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品质,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课程

很多学校现在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体系中,这一做法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证,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的学科化倾向。比如,“情绪晴雨表”一课的分享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有着强烈情绪波动的体验,并请学生交流当时是如何调节情绪的,然后总结方法,并提问:“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如何处理?”有学生回答:“想一想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的知识。”实际上,光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引起情绪波动的事件各种各样,在应激状态下,不同特质的人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以体验式学习为主,以活动为媒介,注重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使其在体验中澄清认知、发生领悟、转变观念和改善行为,能够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三)学科教学中浪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各学科之间不是割裂的,具有关联性。不同学科传授给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素养,综合全面的学习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赫尔巴特的课程联络论认为,整体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还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各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待教师挖掘。比如,在美术学科中蕴藏着色彩心理学内容,不同颜色与人的思想﹑行为﹑情绪都具有一定关联;再如,音乐学科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调节自身的生理活动,改善情绪,放松身心,养成不急不躁的性格。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师往往专注学科知识教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以致资源浪费。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整合各学科的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学校活动等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避免资源浪费。

二、“学科融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结合班级中学生需要提升的心理素养,设计主题;围绕主题从各学科中挖掘教育内容,并对主题进行深化拓展,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执教的学段是小学三年级。小学阶段是学生交往的重要时期,校园人际关系和交往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社会人际关系和交往水平。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思考迈进的过程,特别是进入三、四年级,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不过这一时期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但极不稳固。此外,由于社会阅历少,经验不成熟,小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班级凝聚力薄弱。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意识,成为小学中段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课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三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与同伴相处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类学生与同伴交往时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固执己见,不顾及他人,集体意识薄弱。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这种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为改善这一情况,我们同年级各学科老师在研读课标、熟悉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科学教材中《太阳、地球和月球》为起点,由天体运行关系引申出人际交往关系,在“团结”这个教育主题的指导下,将科学、综合实践、体育和语文这四个学科的教育融为一体。

(一)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

(二)各学科教学实施方法

1.科学课:通过小组合作,认知日、地、月相对运动方式,由天体运行规律延伸至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规律、法则,初步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综合实践课:通过“团结就是力量”主题活动,体验集体活动中的各种情绪,进一步感受团结的力量。

3.体育课:通过完成多人合作体育游戏,理解、掌握人际沟通中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技巧,体验集体活动中的各种情绪,学会调整不良情绪和团体合作。

4.语文课:通过主题习作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梳理和反思,在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激励自我。

5.通过跨学科融合,最终达到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结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目的。

(三)各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了认知的阶梯:由天体运行关系认识人际关系;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道理;接着通过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同学之间的亲密感。前三个课程的安排,增强了学生对“团结”的综合认识和切身体验;语文课的主题习作则让学生在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梳理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心理调节和疏导,明确集体合作的意义,获得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

三、“学科融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学科融合”的核心就是将与主题有关联的多个学科内容组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对主题有整体、全面的理解和领悟。本次实践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实效。

(一)学生多角度看待同伴,更能接纳他人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的体育课交流环节,有学生分享道:“我们组有位成员Z性格比较急,在游戏中他觉得只要跑得快,就能得第一。因为追求速度,所以他手中水杯里的水泼洒得很多,导致最后倒进桶里的水很少。当时有同学生他的气,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他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就去抱怨他。在科学课上我们也在一组,模拟日、地、月相对运动过程时,一开始我们忽略了月球自转的规律,模拟运动过程不准确,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一直没有找到原因。而Z仔细地再次阅读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并找出了问题所在,帮助我们组顺利完成任务。我认为人都是多面的,性格不同对待问题的态度也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活动的失误而去抱怨或者伤害别人,那样就会引起不团结。”这位学生从多个认知视角分析问题,从多维度审视问题,从而接受他人。当对他人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时,该生对集体的认知也会更深刻,班级凝聚力也会随之增强。

(二)学生之间关系得到重新联结

在主题习作课的交流环节,一位同学这样描述道:“我们队的A在平时的集体活动中,时常游离在集体之外,心不在焉,感觉无所事事。但这次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他很积极。”随后老师跟A进行了交流,A说:“之前很多时候,我的想法跟其他同学不一样,而他们根本不听我的意见,也不听我解释甚至嘲笑我,我觉得没有意思。而这一次游戏中,我发表意见时,有几个同学认真听了并且表示支持,最后我的意见被大家采纳了,所以我就很有干劲。”

在习作课结束后,笔者收集了学生的作品,其中一位学生B在习作中回忆了本次融合学习的一些过程,并写道:“非常感谢你(指同学),在我孤独的时候陪我一起游戏,一起打闹。”

分析上述两个案例能发现,A、B两位学生都曾发生过“联结断裂”,产生被抛弃、孤独的感受。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一书中提出人际关系的“联结—断裂—重新联结”模式,书中写道:“联结是一种状态,无论是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断裂、重新联结。即使正常、健康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联结断裂的时候。当孩子觉得寂寞、害怕,感觉无法承受压力时,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心中发生了断裂。”当联结发生断裂时,孩子的内心经历着恐惧、遗弃、失败、孤独等痛苦的感受。

案例中的A、B两位学生在联结发生断裂时,一开始可能会通过各种形式试图重新联结,但是因为没有得到成人或者同伴的重视,重新联结受挫,痛苦体验加深,导致他们渐渐失去信心,于是游离于组织之外或者宁愿选择孤独,也不愿意重新联结,以免直接面对痛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摆脱困境,悦纳自己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对世界的积极看法。在本次学科融合主题活动中,不同学科围绕同一主题不断开展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沉浸其中,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突破了单一学科教学中活动时间不足、联结层次浅的局限,让学生之间发生深层次联结。体会来自同伴的信任、支持以及关爱,是重新联结的基础。处在集体中的学生,联结得越多,层次越深,感情越亲厚,也就会越团结,班级凝聚力则会越强。

当然,联结的建立不是一次性的,上述案例中A、B两位学生通过此次活动,重新联结开始发生,但并不代表联结完全恢复。在后续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及同学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和关爱,不断强化这种联结关系。

(三)“双向欣赏”增进人际关系

在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了两份“心有灵犀”的信件。L同学写信的对象是K同学,K同学写信的对象恰好是L同学,两人在信中不约而同地对对方表示赞赏。

在L同学的信中,她写道:“在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你因为参加体育比赛把腿摔伤了,你不仅没有流泪和退出,反而在六一儿童节当天为了不连累我们组,主动参加游戏活动。你的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让我很佩服,我要给你点赞!”在K同学的信中,她写道:“L,在游戏环节你作为组长不急不躁,带我们通关,让我们组获得了好成绩,你是最棒的!当初我转学过来的时候,第一眼就觉得你很优秀。”

两位学生分别看到了对方身上坚强勇敢、热爱集体、处事冷静等优秀品质,并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儿童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认识和改造自己。儿童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彼此体验到温暖和关怀,这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互相欣赏也有利于激励孩子施展才干、发挥才智,增强同伴之间的信任感、凝聚力。

总而言之,本次实践研究的成效是多方面的:在科学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反思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埋怨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游戏结束后,学生开始尝试从多角度解释某一问题,他们不再拘泥于某个人的某个行为,而是将多个事件关联起来做出合理解释;在习作课上,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梳理和反思,更加关注同学身上的优秀品質,通过文字表达可以看到,他们在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进,有效实现了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孔令博.走出课堂的界限,整合课程的资源:初中各学科的资源整合的探索与尝试[J].新课程,2017(4):81.

[2]范艳荣.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J].新智慧,2021(24):107.

[3]韦学飞.学科融合的价值、目标与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7):7-10.

[4]劳伦斯·科恩.游戏力[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学科融合人际交往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