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慕课的《国际社会与文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2-14孙立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对《国际社会与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鉴于此,我们通过建立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研讨+课后互动反思+本科创新项目+成果产出的教学模式,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混合式教学和本课程的特点完美结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鼓励学生通过国创、新苗、本创等创新项目实现成果产出,最终使本校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同时,通过慕课平台对全社会开放,扩大了本课程的受益面,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国际社会与文化》 慕课 混合式教学 成果产出

《国际社会与文化》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每年9月有400名学生学习,是专业分流前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向外语专业的学生介绍英美、日韩等国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社会与文化概况,如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国际文化、历史渊源、思維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难看出,本课程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结构层次较为复杂,而且内容比较抽象,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通过文字也不易理解。

一.课程教学改革着重解决的问题

根据对本校学生近两年的调查,我们发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1)教师授课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虽然本课程由英、日、韩语老师合作授课,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式教学法还是占据主流。虽然大多数教师使用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了。(2)教材有缺陷。市场上公开发行的相关教材虽然有几种,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没有能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直观地反映出来的图画、声音、影像等与教材相关的配套材料。(3)学生对本课程不太感兴趣,而且有错误认识。一些学生往往片面追求外语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考级分数,对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分数和能力的本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慕课建设,丰富课程资源,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解决了上述3个问题。本课程2019年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020年8月建好慕课《国际社会与文化》,目前在浙江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上运行第3轮,累计选课人数已超过1000人。依托这门慕课,本课程正在面向本校学生进行第2轮混合式教学改革。

二.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成效

1.理念与思路

改革理念:将看似生硬的知识性《国际社会与文化》课程转变成弹性的、可发展性的综合性课程,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让教师打破传统的文本教学方式,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地不断开发和拓展新的教学方案,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多样化,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改革思路:通过建立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研讨+课后互动反思+本科创新项目+成果产出的教学模式,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混合式教学和本课程的特点完美结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鼓励学生通过国创、新苗、本创等创新项目实现成果产出。

2.课程内容重构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英美、日韩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艺等,分为14章,每章设4-7个专题(共63个专题),实现了知识的模块化,并适当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线上学习资源包括专业公司制作的554分钟教学视频(共18G)、63个课件、200道题库、5套测验、2套试卷等。慕课教学平台在涵盖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超越书本,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和碎片化,随时随地、反复多次地学习知识点,便于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了解学习状态。

本慕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全、有趣、有效。首先,本慕课介绍的英美、日韩社会文化知识是最新最全的,点线面相结合,重点突出,而且符合当代年轻人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其次,本慕课内容有趣,画面精美,能够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最后,本慕课不仅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知识,也涵盖文化艺术、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体育休闲等,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异文化理解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

利用线上慕课+线下课堂进行有效的、多层次的混合式教学,同时也要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线上部分主要指“自主在线学习”,在慕课教学平台上,学生在课前通过明确单元任务目标、观看模块视频、在线讨论、提交在线作业和练习等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初次学习。线下部分主要由“面授交流互动”和“课后巩固评价”两个阶段组成;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可以梳理知识点和答疑解惑,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研讨;课后,学生对课前和课上的学习进行总结,向教师反馈问题,通过单元测验来检验学习效果,并联系浙江的实际情况,申报各级创新项目,发表学术论文。

4.考核评价改革

传统的《国际社会与文化》课程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阶段的表现,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学生没有参与成绩评定,就可能出现消极不配合状态。因此需要将线上考核与线下评价相结合,增加线上考核和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在评定中将个人表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将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浙江省的实际相比较,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创新项目,发表相关论文,为之后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

本课程每年秋季学期面向本校学生,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线下成绩占60%,由期末卷面考试成绩构成。线上学习成绩占40%,具体比例是观看视频占10%,交流互动占10%,单元测验占10%,线上期末考试占10%。本课程每年春季学期以纯线上的方式向全社会开放,具体比例是观看视频占30%,交流互动占10%,单元测验占20%,线上期末考试占40%。通过以上的课程考核评价改革,打破了以往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两次考核为主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参与过程、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给出了相应的评价。

5.成效与反思

学生和教学督导等的评价:校内外学生均认为本课程内容丰富而有趣,形式多样,教学模式有效,有助于加深对英美、日韩等国的了解。教学督导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版块设计、教学效果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近两年的生评教成绩超过95分,学生的平均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教育教学成果:授课团队获得的教学奖励有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本科日法德俄组优秀奖(2项)、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2项)、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二等奖(1项)、浙江省外语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2项)以及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均与本课程有关。代表性奖项如下:

(1)孫立春,源氏物语,第三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本科日法德俄组优秀奖

(2)孙立春,源氏物语,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

(3)周瑛,遣唐使,浙江省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

(4)孙立春等、基于慕课的《日本概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杭州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的成果产出:授课团队2019年以来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新苗项目2项,校级创新项目十余项,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篇(累计被下载1000余次,被引用3次),均与本课程有关,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代表性项目和论文如下:

(1)程王菲等,日本水污染治理经验对浙江“五水共治”的启示,2019年省级新苗项目(日本水污染治理经验对浙江“五水共治”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20年第18期)

(2)王恩露等,大型体育赛事社会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研究——以杭州亚运会为例,2019年省级新苗项目(大型体育赛事中社会志愿者管理研究——以2022年亚运会为例,科技经济导刊,2020年第19期)

(3)陈嘉鑫等,日本智慧养老经验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2019年校级项目(日本智慧杭州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养老经验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3期)

(4)董清昕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2019年校级项目(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对浙江省养老事业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4期)

(5)何音等,日本商务礼仪文化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2019年校级项目

(6)钱盼等,杭州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2019年校级项目

(7)徐静等,日本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对杭州的指导,2019年校级项目(日本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对杭州的指导,现代商业,2020年第11期)

(8)王琦等,杭州英语公示语翻译问题实例与改进规划,2019年校级项目

(9)竺鸿毓等,日本与杭州在垃圾分类宣传方面的对比研究,2019年校级项目

(10)金茗茗等,中国小语种慕课建设情况调查——以韩语和日语为例,2020年校级项目

(11)余冰洁等,中韩现代文学作品互译状况研究,2020年校级项目

(12)钱佳蓥等,日本职场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启示,2020年校级项目

(13)朱依琳等,百变的西湖——基于中韩两国古代诗歌的比较研究,2020年校级项目

(14)彭伊涵等,良渚文化遗产数字媒介“云”传播研究,2020年校级项目

总之,学生们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以及课后的调研,对本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产出了相关的学术成果。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以外,更是将目光投放到学习海外经验以振兴中华的层次上,这是令教育者尤为欣慰的结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与推广

1.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情况

本课程依托的慕课《国际社会与文化》正在省平台上运行第3轮,除了本校学生,每学期都有省内外高校的多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学习本课程,例如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计量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安徽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2020年9月至今,累计选课人数已超过1000人。目前为止,线上慕课教学和本地化混合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一年多来,本校学生都对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教会了他们查询资料、自主获取信息、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输出语言等能力,扩大了国际视野等。

2.课程改革的辐射推广效应

本课程依托的慕课《国际社会与文化》将继续在浙江省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共享平台上开放,保证每年开设2轮。对于本省及外省合作高校,将逐步开始跨校合作机制,授予相应学分;有条件的情况下推广SPOC授课方式,提供资源支持和指导,帮助开展本地化、小班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外省高校,将采取在线慕课方式展开教学,建立2-3人的助教团队,为在线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我们将编写新形态教材《国际社会与文化》,把课程视频、单元测验等以二维码的形式印在教材上,由国内著名出版社出版,让社会学习者可以获得同样的教学资源。

3.课程建设计划

一是继续完善教学资源。争取增加30个知识点(约200分钟视频)、30个课件、300道测验题、100个讨论话题。二是加强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教师会定期布置最新讨论题,经常组织在线讨论和答疑。三是扩大本课程的开放程度。一方面利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吸引更多的本省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同时争取登陆爱课程等大型平台,面向全社会和全国的大学生开放,争取使选课人数在5年内突破10000人次。四是继续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争取早日成功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建立线上自主学习+课堂案例研讨+课后互动反思+本科创新项目+成果产出的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和本课程的特点完美结合,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鼓励学生通过新苗、本创等创新项目实现成果产出,最终使本校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谭永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2]冯智文.中国外语金课的内涵及其建设方略[J].外语教学,2020(2).

[3]骆蓉.外语类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设计与构建——以“英美文化”为例[J].外国语文,2021(3).

[4]骆蓉.基于智慧教室的外语慕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慕课的《国际社会与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慕课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