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实施途径探析

2022-02-13张帆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张帆

摘 要:结合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与课程建设规律,详细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思政意识、思政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估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建设思路,阐述将思政目标与课程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有机融合的课程建设路径,为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建设;课程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各类课程都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建设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校人才培养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笔者认为,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实现的载体,其建设需要符合课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要结合学习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将思政和知识能力双重目标分解落实,明确实施途径和方式,才能切实达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思政意识、思政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估四个关键要素,才能将“课程思政”核心要求与原本教授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效果。

树立门门课程有思政的意识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必须首先树立“思政意识”,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师要将价值观念的“道”和知识能力的“术”有机结合,在尊重课程自身专业性的前提下,在传授理论及实践知识的过程中,充分贯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要求,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塑造。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既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课程,也不是在课程中增加部分思政理论教学内容,更不是以点代面地建设几门示范课,要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它是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的职责所在。

要让课程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师必须在课程原有知识能力体系下,以独特的思政视角,向学生传授普遍的、客观的知识,在提高学生理性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理解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矛盾,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得到深入、稳定、持久的理解和认同。

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的目标涵盖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法治精神、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等众多核心素质范畴[2]。教师要在一门课程中承载所有的课程思政目标内涵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纲要》要求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一门课程来说,要有重点地选择有限的几个核心素质深入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加深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塑造价值为目的,合理设定所授课程的思政目标。

核心素质的选择,须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选取,如山东大学财政学类课程从学科属性、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特点,聚焦国情教育、法制意识、公共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个核心素质作为课程思政的重点,明确在本课程中要让学生“思”什么,为确立课程的思政目标明确导向[3]。此外,核心素质的选择还应与课程知识能力内容息息相关,使思政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有机融合,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药理学”课程选取医药文化、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作为思政核心素质,将思政目标确定为“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医药文化、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明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科学家精神对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促进作用”。在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更易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

思政与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融合的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方法

课程的思政目标需要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来实现,其教学设计必须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特点,统筹设计,逐步分解实施,从而最大程度保证目标与成效的一致性。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OBE进行反向设计,将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规律逐步分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并确定课程各环节的学习策略、讲授方法,以使学生到达最佳学习效果。

课程目标由思政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组成,按照OBE设计理念进行分解。思政目标分解的思政元素与知识能力目标分解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等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讲授、案例、实践、考核等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效果层层迭加,共同实现课程思政和知识能力双重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思政目标以思政元素的方式与知识点结合,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润物无声”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2.思政元素运用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于思政元素的合理运用。在思政元素的发掘上,不能盲目生搬硬造,应根据课程功能定位,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进行挖掘,不仅要根据一定的逻辑,还应按照课程学科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挖掘[5-6],这个过程离不开课程团队的群策群力,如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以中国文化、中國道路和中国外交三个思政核心素质为模块,涵盖政策、文献和视频资料等各种思政元素,既有思政深度又紧跟时代脉搏,为各类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资源[7]。

思政要素的运用要与课程设计的实施紧密结合,与课程知识点、教学环节建立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既要保证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更好融合,也要保证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对实现思政目标有明确的贡献,建立立体的、全方位的高度融合关系,形成“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价值聚焦。此外,思政元素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根据国情、社会现实、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产生共鸣,使思政元素融入合情合理。

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程设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也是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的纽带。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网络和混合式教学模式扩大了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空间,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8]。例如:教师可将平铺直叙的教学方法转换为历史场景再现的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模拟现场、虚拟实验等方式,将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下,模拟先贤的学术突破场景,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9]。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机制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仅在于课堂的45分钟,课程的设计还应与社会实践、学生活动等其他课外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综合设计,营造全方位育人的大环境。

构建持续改进的“课程思政”评估机制

“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培养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其效果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协同迭加效果,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多元性的综合评价,这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衡量不能仅用数字成绩来简单地反映学生复杂多样的思想状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思政”的评估必定是多元的、定性而非定量的。对“课程思政”的评估应侧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课程思政”课程评估应把握以下维度:一是思政目标的合理性。课程的思政目标是否合理,是否与课程知识能力目标相匹配,是否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体现。二是思政元素的融合性。思政元素的选择是否体现价值引领,是否与原有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相融合,不生硬、不刻板,是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可靠性。教学的设计是否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思政目标,教学方法是否为教学效果服务。四是教学效果的达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目标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否达到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学生的现场反应和反馈是否达到设计预期。五是课程设计的持续改进性。思政元素是否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现场反应以及评估结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确保课程的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课程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衡量课程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使教师能够迅速找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促进课程设计不断优化,逐渐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因此,课程的评估不用拘泥于某种形式,既可以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专家评估等课程总体评估方式,也可以针对课程某个环节单独进行评估,如在课堂中随时了解学生对本教学环节的反馈信息,通过说课和研讨的方式就思政元素选择或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的方式进行评估等。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课程评估的结果,在思政元素的选择、思政元素与知识点融合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不断优化,持续改进,使教学和思政的效果逐渐与课程目标相符合,就起到了课程评估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道”的传播,是价值观的引导。“课程思政”思政意识、思政目标、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估等关键要素,都是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而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作为“道”的传播者,其本身的价值取向及其对待教学、对待课堂、对待学生的态度本身,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也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要想做好课程思政这个课题,教师需要自觉践行,只有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1-04-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教育部關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4-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樊丽明.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20(9):4-8.

[4]沈齐英,居瑞军,张志红,等.“课程思政”背景下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8):114-116,119.

[5]刘在洲,唐春燕.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契合性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64-66.

[6]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7]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138-140.

[8]邵明英,付宇杰.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师生互动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实践与探索,2020(4):155-159.

[9]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9):56-60.

(作者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