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党建的历史启示

2022-02-13张思维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高校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思维

摘 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建和创办了多所学校。中国共产党通过在高校的建设,不仅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领导了学生运动,推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情绪的高涨,而且为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这些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保障,充分发挥了高校学生和高校党组织的“先锋”与“桥梁”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高校党建;学生运动;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延安时期是指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這期间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指挥部、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抗日战争把学生、政党、国家的命脉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建党策略,使党的组织发展和思想宣传都取得极大的成绩,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的一些做法、措施对新时期高校党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建设的情况

为了争取革命的主动权和制胜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建设围绕吸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入党从而壮大党的基层组织以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化两个方面展开。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

1.扩建学校,广纳人才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爱国示威游行,使中共中央更加深刻认识到青年学生是中国革命中不可小觑的生力军,训练民众和组织民众的历史任务,必然落在知识青年的肩上。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青年涌入延安,为了安置这些青年,同时为了与国民党争取知识青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根据地先后扩建和新办各种新型学校十余所。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培训学校,以培养军政干部为主。例如:抗日军政大学,其前身为1931年建立的中央红军学校,于1939年迁至延安,并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8年抗战期间,为党培养了共计二十余万名军政干部;同类型的还有陕北公学,从1937年8月创办至1939年7月主体并入华北联合大学,共计培养六千多名军政干部。第二种是各种职业学校,根据延安地区建设需要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例如:中央军委无线学校(1935年)、中国女子大学(1937年)、鲁迅师范学院(1937年)、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中国医科大学(1940年)、俄文大学(1942年)等,这类带有专门性质的学校,以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际课程为主,部分学校还承担着短期政治培训的任务。第三种是综合性大学。以延安大学为例,1941年9月,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而成。1943年,又将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和新文字干部学校并入其中,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综合性的人才。

随着学校的新建和扩办,大批知识青年涌入延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高校党组织建设,把发展党员当做重要任务,在“大胆发展,不让一个坏分子混入”的方针指导下,各高校吸纳了大量具备条件的知识青年入党。据统计,抗大第二期共有青年学生609人,毕业时党员427人,占比70.1%;第三期共有青年学生477人,毕业时党员323人,占比67.7%;第四期共有青年学生4,655人,开学时党员人数530人,仅占比11%,经过在校的系统政治训练后,毕业时党员人数达3,304人,占比高达71%。

2.课程建设,思想建党

早在1920年,鲁迅就在北京大学进行“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史学思想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现代政治”等课程的讲授,这是中国最早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知识青年、武装高校,然后再以青年、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运动。

延安时期,为了应对来自国民党和青年党的双重压力以及大批青年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要将其培养为共产主义战士,必须通过思想改造的方式对其进行洗礼,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此,各高校普遍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为主要课程,开设“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运动史”“中国问题”“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党的建设”等课程。其中,有不少中央领导人兼职教员进行过课程讲授,如毛泽东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朱德讲过“党的建设”;董必武讲过“中国现代革命史”;张闻天讲过“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和“中国问题”;博古讲授过“马列主义基础知识”等。同时,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反杜林论》等。此外,开设时事政策相关课程,学习党的会议和文件精神,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决议,如“统一战线”“三三制”政策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使青年学生及时把握革命形势和任务。除了理论课程学习之外,每逢新生开学、毕业典礼和重大集会,学校便会邀请一些中央领导人到学校作报告或演讲,通过其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使报告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中央领导人是党的理论水平最高或较高的代表,由他们作为兼职教员进行权威解答,对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3.集中教育,整党整风

延安时期,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最艰难时期,高校党建面对两大思想难题:一是瓦窑堡会议决定吸收大量革命知识分子入党,出身于各种阶级的青年学生大量涌入延安要求加入党组织,使得非无产阶级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高校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学风,以教条主义最为严重。为了纠正高校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不良学风,以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的整风运动展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次集中教育活动,高校则是宣传的主要阵地。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明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1]并指出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向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联系、发展原理方法论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整风运动中,以整顿“三风”为内容,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宗旨,采取强化教育、集体学习以及小组研讨等方法,通过团结和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改造,初始规定学校的集中教育时间为两个月,后因无法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而加以延长。由中共中央指定学习文件,要求“各同志必须逐件精读,逐件写笔记,然后逐件或几件合并开小组讨论,必要时由中央及本部派人做报告”。[2]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确实了解中央文件的内容与意义,规定了十八个中央文件进行普遍考试。通过这种紧张团结的集体学习,使广大党员同志的思想得到洗礼,对党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使党内的思想信仰达到高度一致。整风运动不仅为知识青年提供了一次教育和改造的机会,而且证实了个人可以超越阶级出身的局限,通过接受党的教育成长为共产主义的战士。同时,整风运动也是毛泽东思想和建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创新。

4.劳动锻炼,联系群众

延安根据地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土地贫瘠,生产落后,各方面的物资都很匮乏,再加上军队和大量青年学生的涌入,更加重了根据地的负担,为了坚持抗战,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穿问题,就必须开展生产运动,年轻力壮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成为生产运动的一分子。参加劳动生产活动不仅有解决物质问题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团结工农商学兵的政治意义,此外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实践。生产运动中“有学生、军人、老百姓等,今年都要种田、种菜、喂猪,这是农;要办工厂,织袜做鞋等,这是工;要办合作社,这是商;全体都要学习,老百姓要開展识字运动,这是学;最后是军,八路军自然是军,学生要受军训,老百姓要组织自卫军。这样,工农商学兵都有了,聚集在每一个人身上,叫做工农商学兵团结起来,也叫做知识与劳动团结起来,消灭了过去劳心和劳力分裂的现象。”[3]

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生产运动的号召,各高校也展开了生产运动动员会。以抗大为例,成立全校总生产委员会,全校师生积极投入生产运动,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和工作。他们办起了一个抗大农庄,共开荒一万七千余亩,年终收获一百多万斤粮食,实现菜肉产量自足。毛泽东看到这种景象后,为《生产战线上的抗大》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用,足以战胜任何敌人。”[4]在秋收动员大会上,毛泽东指出,这次生产运动证明了:第一,思想是可以变成物质的;第二,看不起劳动是不对的;第三,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学校师生参加劳动生产实践活动是对延安时期高校服务于根据地方针的贯彻,也是对高校师生身心的一场洗礼。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建设的作用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建党活动,不仅从政治、思想、组织上领导了学生运动,而且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输送了大批人才,从而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人才支持。此外,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建设大大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1.高校党建与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接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桥梁。高校学生作为新兴的社会群体,他们是最早接触新思想、最具有革命精神且有爱国热情的群体,他们在中共的领导下掀起了一次次爱国救亡运动,是民族解放和抗日救亡的先锋。

土地革命时期,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一部分人认为,中国能革命的只有劳动阶级。但是,在工业发展落后,产业工人数量少、力量弱且政治觉悟低的旧中国,不切实际地排斥知识分子、轻视学生运动的做法,显然是不利于党组织的发展和革命斗争的进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解决了吸收知识分子作为革命力量与实现党的无产阶级化这一矛盾,认识到知识分子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有力同盟。高校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领导了学生运动,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城市工作部来指导学生运动的路线、方针及政策。1935年,华北事变,中华民族陷入危亡之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高校学生再次燃起抗日救国的热火。《八一宣言》的发表,为学生运动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各高校于1935年11月成立了北平大中学生联合会,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作为民族解放的先锋,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喊出了抗日救亡的时代最强音。在共青团的号召下,各地学生组成宣传团,深入工农群众中宣传抗战,在宣传教育群众的同时,高校学生自身也受到了深刻教育。

2.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

进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目标,由于国情、党情和世情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针和机制有所不同。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在国家存亡的危难之际,高校肩负起了为抗日救亡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历史巨任。

第一,培养了领导干部,充实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队伍。毛泽东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5]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知识青年涌入延安,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后成为军政领导干部,实现了由知识精英向政党精英的转变。第二,输送大批革命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中共中央在延安地区扩建和创办多所学校,学校专业涉及工农医等多个领域,这些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促进边区经济发展、根据地建设和支援前线有着重要意义。第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储备了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深受该时期高校党建的影响,他们大多有高校的学习经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所在地区、行业和部门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培养军政干部的抗大、陕北公学等,还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鲁艺、医科大学等,亦或延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皆是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事业而生,反映了延安时期党领导的高等教育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的方针与培养优秀革命人才相结合,将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与进行思想宣传作为关键环节凝聚最广泛的革命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3.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余年历史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否则便是犯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

党领导的高校党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高校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邀请领导人作演讲或报告、成立研究会、创办刊物等方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二,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6]高校党建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在高校设理论课程,培养了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二是鼓励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联系工农群众,深入中国具体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第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一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成果,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延安高校作的报告为例,这些是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最鲜活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在当时对党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环境和任务发生变化的后来其价值和内涵也没有过时。另一种是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成果,如何干之的《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这些都为解读马克思主义以及探索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高校党的建设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一九四一—一九四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64.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08—109.

[4]毛泽东为抗大题词的故事[EB/OL].(2016-05-23)[2021-03-22].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6/0523/c85037-28370156-5.html.

[5][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1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高校党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