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问题情境创设 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2021-12-27雒兴斌

甘肃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拓展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雒兴斌

【摘要】数学思维就是从数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得到了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数学思维;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3—0176—02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借由多元化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保障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数学思维概述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和能力,是学生从数学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基于数学问题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以及比较的能力。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基本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从数学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具备良好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人,其联想能力、数字敏感度都会相对较强。

思维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猜想、综合、分析等多方面的活动,对所学知识归纳、演绎、类比、推理等,进而能够准确、合乎逻辑地表达与阐述的能力[1]。

数学思维是基于长期学习和积累下形成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坚持和配合。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整合生活素材、寻找趣味故事、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融入趣味性元素、组织实践探究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奠定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

1.结合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领数学思维。问题情境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等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将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数学问题。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要结合学生的固有经验以及生活经历,引领学生數学思维。随着教学情境的推动,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积极探究新知识。

比如,“认识整时、半时”相关知识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时钟的图片,包括6点整、6点30分、5点、5点30分、1点、1点30分等,让学生观看时钟图片。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大家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时钟,那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大家对多媒体课件中的时钟图片进行分类,看看谁分得最好、最准确。”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且在观察时钟图片的过程中,发现了整点和半点的区别,并一一将它们准确归类。此时,教师继续引出课题:“大家做得非常棒,那么谁又能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认识整时、半时。”可见,适时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引领学生思维,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融入趣味性元素,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思维。小学生对有趣、新鲜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促使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要素。那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如何合理地结合趣味性元素,从小学生的思维规律、认知特点入手,引发他们深度思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动画短片、色彩丰富的绘本、儿歌、故事等等,都能够有效提升问题情境的作用和实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融入趣味性元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举措。

以“基数和序数”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结合趣味故事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个动物学校,学校要举办一场运动会。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第二小组的小朋友最喜欢回答问题,并且声音洪亮,所以,他们邀请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去给他们当啦啦队。今天,教师就要选一名啦啦队队长。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先数一数第二小组有几个小朋友?”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开始数人数,并得出第二小组有10名小朋友。此时,教师指定第二小组的第10名学生作为啦啦队队长,并提出问题:“第二小组有10名学生,第10名学生是啦啦队队长,这两个‘10的意思相同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新知识的探究兴趣更加浓厚,在自己的努力以及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基数与序数的内涵有进一步认识,他们的数学思维也会因此得到发展。

3.设置梯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数学思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加之,由于学习能力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学生所具有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并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多元化的视角设计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探究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知识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固有的学习经验、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2]。

比如,在“简单的搭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出示牛奶、豆浆、蛋糕、油条、饼干几种食物,之后提出问题:“大家看看课件中哪些食物是饮料,哪些食物是点心呢?”学生们思考片刻之后回答:“牛奶、豆浆是饮料,蛋糕、油条、饼干是点心。”教师:“非常好,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每天早晨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那么能够有多少种搭配呢?”学生们好奇心此时被引发,纷纷投入到思考之中。最后学生总结出共有6种搭配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次将问题深化:“如果我再加入一种饮料是橙汁,那么又有几种搭配方式呢?”以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4.开展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数学思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将课本中的植树问题搬到现实生活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领到学校操场上,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里两棵树之间的距离。学生测量之后发现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为2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操场长为100米,那么共有多少棵树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探究和计算,得出结果为50棵。为了更好地验证学生的学习探究结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数一数树木的棵数,最终验证结果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和探究,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可持续化发展。

总之,科学运用生活元素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出发,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丽凤.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137-139.

[2]马艳,吴骏,吉欢.演绎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3):105-111.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拓展问题情境数学思维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