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惰性知识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

2021-11-20王晨

红豆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

王晨

【摘要】新课标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地理實践力,而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惰性知识普遍存在,学生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与新课标要求大相径庭。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剖析了惰性知识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课堂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惰性知识向活性知识转化。

【关键词】惰性知识;情境教学;知识强化

惰性知识,与活性知识相对,是指孤立的存在于人的知识结构中,但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举例来说,学生学习过时差知识,能熟练进行时差计算,却无法利用时差解释夏季北京已日落,而乌鲁木齐依旧艳阳高照的现象。惰性知识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背景,随着高中阶段地理教学任务和难度逐渐加大,加之“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将“讲”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的“学”摆在被动位置,“填鸭式”教学迫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二者矛盾逐渐凸显。因此,研究惰性知识产生的原因,立足于课堂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促进地理惰性知识向活性知识转化,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惰性知识形成原因

惰性知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材知识抽象晦涩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量庞大,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有些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如必修一第一章,涉及到时差、区时等抽象性概念,因学生往往只生活在一个城市,缺少生活体验,无法将这样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必修一第四章,涉及到地壳运动等知识,地质年代的形成是漫长而缓慢的,学生无法通过实际观察去感知,只能在教师的讲授下,通过想象去试图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而想象力较缺乏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等方法来应付考试,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惰性知识。

(二)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妙趣横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反之,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刻板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时间紧、任务重,课外实践、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会占用较多课堂时间,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也仅是依据教学成绩。因此,为保证教学进度、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常采用满堂灌配合刷题的的方式填鸭式教学,虽然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然而,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教师往往仅是通过多媒体手段把课本知识展现出来,合作探究、小组学习等教学形式较少在课堂使用,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于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和混淆,无法灵活运用,成为惰性知识。

(三)学生知识零散孤立

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新旧知识的结合构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统一。受到多年来养成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忙碌于把知识从课本中摘录到笔记本,或在课堂上把老师口述的内容转记到书本上,课后再把知识强制的“塞”进大脑之中,缺乏主动思考,没有将知识交织成网,丢失掉了学习的主体位置,那么,这些知识也将孤立的存在于学生脑海中,无法调用,长此以往成为惰性知识。

二、惰性知识转化对策

(一)开发教材资源,创设真实情境

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的。高中教材的编写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是最经典、最科学的教学指导书,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发掘教材资源,切忌照本宣科,要创设贴合于课堂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如果在教学过程脱离实践,缺乏真实情境,学生无法感知,便不能很好记忆和理解。例如,地理必修二课本中《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这一节内容介绍了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原因、过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昆山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为案例,创设真实的情景,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思考,厘清昆山产业转移发展过程,那么这堂课必定是精彩纷呈,学生也能将产业转移相关知识应用于其他情景当中解决相似的问题,便成为活性知识。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满堂灌”式教学是产生惰性知识的主要原因,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容易走神,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水文、土壤、地形、气候、植被等,这些地理要素与生活息息相关,校园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把课堂“搬到”教室外。对于陈述性知识,可让学生自主观察、描述,如讲到土壤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土壤的类型、特点;对于程序性知识,通过制定有层次、有目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探究。如讲到太阳高度角的时候,让学生制定出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案,并实地测量太阳高度角,只需要一根木棍,一把卷尺,简简单单的工具,就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晦涩难懂的知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课堂,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否熟练地应用知识。

(三)重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强化

知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构建知识网络,然而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网络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建立知识结构网,如引导学生在每一章节学习后画出相应的知识图谱,通过构建框架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在教学中,也要发挥强化的作用,强化并不是反复刷题,这是对知识习得的僵硬强化,是“拉倒车”行为,要正确的发挥强化的作用,强化在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合理的强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减少学生脑海中的惰性知识,让知识活化。

参考文献:

[1]刘会超,杨锋英.惰性知识的特性及克服[J].天中学刊,2008(02):107-108.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