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思政”背景下,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2021-10-25高慧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三下乡大思政实践育人

摘要:社会实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为减少社会实践存在的普遍问题,增强实践育人成效,以“聆听红色故事践行社区服务”薪火青春实践团为例,着力探索开展社会实践的新思路,通过合理细致分工组建社会实践团队,辅以思政教师专业化指导等做法,为其他社会实践团队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实践育人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成效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大学课程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展,对于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思政大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色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各地高校努力搭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开展各具特色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重点围绕理论宣讲、国情调研、普法宣传、科技支农、教育关爱、文艺普及、医疗服务、生态治理、敬老助残、社区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组织实施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将课堂所学切实运用到实践中,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家国情怀,激发志愿服务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技能。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支持,各高校积极筹划,活动形式和宣传力度不断扩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理念以及相关政策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尤其是在项目开展、实践基地的建立、考评体系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筹划、成果教育实效、活动感召力等方面,而实践教育对人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我们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围绕这四种基本内容进行学习并有序筹划,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体验上述“四个学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投入和重视程度双重压力,首先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安排和组织过于随意[1],缺乏系统谋划,导致大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对于已经组队的团队缺少专业指导和专业化分类,致使部分团队有始无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社会实践立项和考评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少详细和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导致社会实践评选主观性占比过高,社会实践活动意义不明显[2]。再者社会实践存在活动多但成效不明显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少参与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也很少自觉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3]。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途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建党百年之际,聆听红色故事,传递薪火精神,大学生自觉践行并传播红色精神,用实际行动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聆听红色故事践行社区服务”薪火青春实践团为例,通过实践内容选定、指导教师作用和社会热点问题调研等方面对实践成果进行分析说明。

(一)结合学生所长,合理规划社会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是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规划上,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互动沟通,碰撞出新思路、新定位和新形式,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年级梯度,学历分层,确定实践内容,使实践内容切合主题,形式多项,同时发挥出大学生青春底色,激发团队成员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集体商讨的方式,增加团队核心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主动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在“社会实践”课题的商榷中,团队将有关的社会实践主题分为理论宣讲、普法宣传、教育关爱、医疗服务、生态治理、敬老助残、社区服务等方面,最终实践团队采用“1+n”的思路,以“献身身边志愿”为初衷,选择社会服务为主要方向,同时辅以其他方面志愿服务,做到有主有次,相辅相成,以切实行动回馈社会,助力社区发展,开展“模拟法庭”、“党建大课堂”、“安全知識送上门”活动,切实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同时结合实践团队学科背景,开展“普法安全无偿助”、“环保节约新文明“、”扶弱助困落实处”、“大学生活近距离”、“生涯就业全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还将通过个别走访、抽样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了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社区化在实施现状的调研分析。

(二)创新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项目申报立项和开展过程科学和专业的指导是必要的,思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不仅有助于社会实践选题方面贴近主流方向,同时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准确定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一步帮助团队明确自己的实践目标,进而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目标明确,社会实践成效显著。项目申报立项后,思政教师全程指导,根据该项目的实施目标,细化分工,各司其职,有序开展实践活动,同时着眼于实践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及时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社会实践结项后,思政教师可将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生动案例和成果及时融入到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以“大思政课”为出发点,辐射更多学生群体,进一步传播实践成果。

(三)结合社会热点需求,开展专项调研内容

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社会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挑战也蕴含机遇。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十四五”时期“银发经济”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老年群体消费持续迸发。因此,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十分重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市考察期间,来到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养老服务开展实地调研,也为发展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指明方向。基于此,实践团队结合社会热点内容,精心策划调研方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养老机构、与老人座谈等方式,对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具体调研数据,撰写了《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社区化问题探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助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做好养老社区化工程,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帮助社区老人在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下安享晚年。调研过程中,大学生们发挥专业所学,团队成员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成效。

社会实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专注于课本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实际。但对于广大青年而言,大学阶段不仅仅是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形成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社会实践对于他们真实地了解社会和自我认知,规划未来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合理细致分工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同时根据实践团队专业背景和学科体系,辅以思政教师指导,才能更为有效得开展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牛成亮,张莉.增强大学生专业化实践团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效果分析——以“果立成”实践队赴宁阳县助力乡村振兴为例[J].科教导刊, 2021,(11):181-183,186.

[2]余嘉斌,鲍清,裴润博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成果研究——以苏州大学“赤色蜗牛”实践团为例[J].公关世界,2020(2):56-57.

[3]李海娟.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08-111.

作者简介:

高慧(1988-),女,汉,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招生与就业工作。

猜你喜欢

三下乡大思政实践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