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2016-12-26赵海莹骆雁南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赵海莹 骆雁南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实践育人的视角,阐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实践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性,提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发掘专业课实践育人功能、完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推进创新创业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育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0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018-03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在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价值取向扭曲、知行脱节、社会责任感欠缺、民族和国家传统价值观弱化等负面影响。身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年大学生虽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鉴别力尚待提高,思想观念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有效地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维护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不可否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频频遭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巨大冲击,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子也受到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高校要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感性认知一理性认同一实践内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更好地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本质,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在于人们对国家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程度。在世界深刻变革中提升国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纳,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握住这一群体的价值走向就把握住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和践行,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

二、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性分析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发展潜能,最终实现发展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人的实践活动极其丰富,包括道德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等。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包括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两个方面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自身潜能的充分、全面的发展。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实践育人的理念即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教育是师生问的平等交往、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坚持知行统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育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实践育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内在一致性。一是教育目标一致。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内涵、贴近生活的各类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社会现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这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教育过程一致。作为实践育人过程的关键——“实践”环节,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通过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锻炼自己的品性。实践更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深化知识、创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教育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更是完善人性的实践过程。认知、认同和践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三个环节,任何—个环节都离不开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效果。

1.深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并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契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实践性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计入思政必修课实践学时,从而提高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读书报告会、调研报告、红色历史剧表演等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教学方式上,将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和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教育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实行“教辅结合”的模式,由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共同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发掘专业课的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各专业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的融合。一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学术道德操守和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道路上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二是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立足社会现实,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服务社会大众、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到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立足社会之本,进而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完善专业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增加实践能力评价在综合评定大学生专业素质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专业教学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成长成才。

(二)完善社会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组织过程来看,效果不容乐观。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2%的受访者(2320人参与)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实践,高校要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搭建各类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这个载体,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设计贴近学生需求、贴近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采取项目化、模块化、团队化的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品德、创新能力、责任意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2.加强教师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指导。在指导教师层面,要求指导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和专业素养,对指导的实践活动有深入的研究。教师需要深入到社会现实和学生群体中,了解大学生的困惑,并及时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回答学生的问题。指导教师用合适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团学干部层面,积极培育一批有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团学干部担任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

3.强化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促进实践活动向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将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相衔接。学校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对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考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全年的教学过程中有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高校要积极整合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完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高校可以研究制定多维度、可操作的社会实践活动考评办法。科学的评级体系可以有效增强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考虑将考评结果与大学生入党,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评奖评优体系挂钩。

(三)推进创新创业实践

科技创新实践对大学生人格完善、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实践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从新生入学开始提高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通过主题班会、科技活动经验介绍会、学长论坛、教授讲坛等形式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新生中进行普及。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通过参与各类课题立项、学科竞赛和科技社团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去。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实践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引导大学生向着科学前沿不断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在教师层面,将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的业绩纳入平时的考核业绩,并在评优评先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倾斜。在学生层面,实行学分置换制度,将科技创新成绩转换成相应的学分,从制度上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三是加强实践平台建设。通过“校政企”多方合作共建的方式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实践训练环境,形成多元化、立体式创新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