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用结合,提升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2021-10-20谢芳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谢芳

【摘要】在信息社会,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显得越发重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搜集和处理資料”这一语文要素,就是帮助学生习得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落实教材的要求,提升学生运用信息的实际能力呢?学用结合是一条有效路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从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引用资料三个维度展开了教学探索。

【关键词】搜集和处理资料 学用结合 教学实践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需要处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因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搜集和处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并通过“综合性学习”“课后链接”“资料袋”“课后习题”等方式,将此语文要素分阶段地安排在三年级及以上学段,成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点与价值点。如何将此语文要素切实转化为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呢?学用结合,或许是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在这种路径下,不仅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向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去。本文基于“搜集和处理资料”的三大步骤(即资料的获取、资料的分析、资料的运用),开展学用结合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这些教学实践为“搜集和处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一些教学范式。

一、在“搜集资料”方法的传授中,指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

搜集资料是分析和运用资料的前提,为此,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了大量的搜集资料方法的练习。“收集”侧重于收拢“现成”的资料,这种“收集”适合于中低年段的学生;而“搜集”侧重于寻找“散落”的资料,这种“搜集”针对有一定基础的中高年段的学生。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资料的归集方法。那么如何提升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根据特定的主题去搜集,提高搜集的指向度

任何一项搜集资料的活动都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需要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多种信息进行筛选、校验、分类与汇总等。这个目的是搜集资料的核心线索。为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搜集资料方法的教学时,事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搜集的主题,分析这一主题的内涵,然后围绕主题及内涵开展搜集活动。

例如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传统节日》所做的搜集资料的活动指导。在进行搜集活动之前,先要让学生明白此次搜集资料的主题是“传统节日”,其次还要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不仅仅是指“节日名称”,还包括跟传统节日相关的“由来”“故事”“习俗”等内容。当学生明白了此项搜集活动的主题与具体内容后,再放手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这样学生就会因有明确的目标而变得有的放矢。

(二)选择合适的渠道去搜集,提高搜集的便捷度

搜集资料是一项具有渠道性的活动,只有寻找合适的渠道,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搜集。统编版教材引导学生尝试三种渠道:一是网络搜索,二是图书搜索,三是请教别人。这三种渠道虽相互补充,但也各有不同的用武之地,为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渠道去搜集。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中有“搜集中国的神话故事”的任务。关于神话故事,无论是网络、图书或者年长的人,都有很多的记载,此时,当学生进行搜集时,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渠道去搜集。如果身边的长辈知晓很多神话故事,我们就可以随时请教他们;如果身边的图书有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可以通过翻阅图书进行搜集;如果身边的网络设备比较便捷,就可以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搜集。总之,学生以最便捷的渠道去搜集资料,就会获得搜集的成功感,养成从现实中搜集资料的习惯。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搜集,提高搜集的持久度

搜集资料是一项繁琐的活动。有时候,想要的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或书籍获取,此时,我们要有永不言弃的心态,最终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要求“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了解这种风俗”。虽然风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小地方”的家乡风俗,常常因其渺小,而被人忽视,进而导致无人关注,无人整理。此时让学生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常常是困难重重。当面临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就可以教育学生要保持永不言弃的执着心态,慢慢地、不断地从身边的老人问起,从现实生活中观察,逐步搜集点滴的信息,终会完成相关的搜集任务。

二、在“分析资料”策略的渗透中,帮助学生在不同文本中获取资料

分析资料是“搜集与处理资料”中间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着对资料的利用程度,为了提升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统编版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结合资料来分析”的练习,旨在通过此项练习,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纵观统编版教材所安排的“结合资料分析”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关注资料的梗概,二是关注资料的重点,三是关注资料的异同。因此,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在不同文本中获取资料的能力。

(一)梳理资料中的梗概,作出正确的取舍

面对纷繁的资料,我们该如何快速地判断信息的可用性呢?关注资料中的梗概无疑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快速识别资料中的大概内容,进而帮助学生作出有效的取舍。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中有“结合资料”的练习——“历史上有不少像田忌赛马这样以弱胜强的故事,找一找,和同学交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很快找出“围魏救赵”“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火烧连营”等故事。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都是“以弱胜强”的呢?有些学生一时难以判断。于是,我要求学生快速梳理故事的梗概:“围魏救赵”是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有了梗概的帮助,学生很快明白这是采用“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的方法实现“以弱胜强”;再如“破釜沉舟”是指项羽用打破锅、凿沉船的方式带领士兵奋勇杀敌,学生很快明白: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将士们就会竭尽全力,这样也实现了“以弱胜强”;而“四面楚歌”是指刘邦围住了项羽的军队,夜里唱起楚地的民歌,让项羽的军队失去斗志……当学生提取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后,就会发现这不是“以弱胜强”。学生有了这些梗概的帮助,就能很快地作出取舍的判断。

(二)选择资料中的重点,加强分析的深度

每一份资料都由若干文字组成,而众多文字背后都會指向一个重点,把握重点,也就能掌握了这份资料的核心,进而为学生所用。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有“结合资料”的练习——“结合本单元课文与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鲁迅。如果只关注一篇资料,可能会陷于“盲人摸象”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需用众多资料来分析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面对众多资料,我们该如何取舍?把握资料中的重点内容,不失为一条捷径。以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分析为例,《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四篇课文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少年闰土》中的鲁迅是一个“少爷”,在空墙大院里生活,变得“孤陋寡闻”,向往着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好的故事》中的鲁迅是孤独、怅惘和苦闷的,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并不断追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是幽默风趣、关心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而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中的鲁迅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且被赞颂的人。当我们对这四篇“资料”的重点进行梳理后,就会发现这四篇“资料”不仅对应鲁迅的人生的四个时期——少年、青年、中年及逝世后,还表现出鲁迅在不同时期不一样的人生状况。有了这些资料的帮助,学生就会全面而深刻地感受到鲁迅是一个不断求索、努力为人民付出的人。

(三)关注资料中的异同,拓宽理解的广度

每一种资料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综合各种资料的价值取向,可以拓宽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的广度。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中提出:“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这一练习中的“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的活动是值得推敲的,因为它关系到学生对“思乡”理解的广度,于是我要求学生既搜集一些跟月亮有关的思乡诗文,又要搜集一些跟月亮无关的思乡诗文。很快学生就搜集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继的《枫桥夜泊》等。接着我又要求学生分析这些诗词分别通过什么事物来表达怎样的思乡之情——苏轼通过月亮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王安石通过月亮表达了有家不能回的感慨,王维通过登高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张继通过钟声表达了旅途的孤寂。有了这些资料中所呈现的不同表达方式,学生就能明白:思乡之情可以借助月亮来表达,也可以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思乡之情既可表现为对家乡的某个人的思念,也可以表现为对某件事的感怀。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变得广博了。

三、在“引用资料”思路的点拨中,训练学生在实际表达中运用资料

引用资料是“搜集与处理资料”的目的之一,可以增强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为此,统编版教材也安排了大量的引用资料练习,如引用资料谈一谈传统节日,引用资料介绍一种事物,引用资料撰写有关汉字的研究报告,引用资料聊聊书法,等等。众多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运用资料的实践能力。从“引用资料”的方式来分析,有大致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引用资料中的表达思路,二是引用资料中的事例,三是引用资料中的观点。此时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思路,培养学生引用资料的能力,提升他们引用资料进行表达的能力。

(一)模仿资料中的思路,打磨表达的顺畅度

每一种资料都有自己的呈现思路,借鉴资料中的思路可以帮助低、中年段学生形成顺畅的表达思维。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国宝大熊猫》中有介绍大熊猫的练习。如何让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形成顺畅的表达思路?模仿资料中的思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此时我们可以呈现一些介绍大熊猫的资料,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中介绍了哪些内容,如大熊猫的样子、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大熊猫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大熊猫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让学生有一个写作的思路;再接着引导学生琢磨介绍大熊猫的语言,让学生知晓表达的方式……当我们引导学生学着去模仿资料中的思路时,学生表达的顺畅度就会陡然提升。

(二)引用资料中的事例,提高表达的可信度

很多时候,我们的表达需要一些事例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提升表达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学生的表达也不例外,也常常需要资料中的事例作为素材,为此,帮助学生学会引用资料中的事例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有“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的练习。如何让这个观点有说服力呢?选取的事例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选取事例的要求来看,必须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知名性等特点,但在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中,像这样的事例少之又少。此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引用资料中的一些事例,如王羲之练习书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霍金探索宇宙奥秘……当学生引用这些事例时,他们所表达观点的可信度就会显著提高。

(三)借鉴资料中的观点,提升表达的高度

很多资料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带领学生综合运用这些资料的观点,会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言语表达的高度。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中有“课前搜集资料,和同学交流”的练习。这个口语交际要求聊什么?是不是仅限于书中的“书法家以及他们的故事”“作品展览”“学习书法体验及其好处”?诚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这些内容已经难能可贵。但是作为训练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口语交际内容,况且书法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价值,仅限于书中的提示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资料中的观点,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如资料《书法字体的演变》中字体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资料《兰亭集序》的创作过程及其无法再现的原因、资料《书画同源》中的审美趋向等。学生借鉴这些资料中的观点,不仅拓宽了对书法的认知,还提升了自己表达的能力。

总之,“搜集和处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旨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为此,我们要切实加强这一要素的落实,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长久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