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研究

2021-10-18刘学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课程改革初中历史

刘学峰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刻意识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并以新课改核心思想为指导,积极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确保课程教学能够满足新时期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求。本文将简要阐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具体转变策略,以期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78-02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见解与历史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都紧密围绕“知识传授”进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这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及新时期的教学需求,因此,以新课改核心思想为指导,探索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策略,对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发挥教师课堂引导性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的课堂角色。在“生本教育”“让学引思”等新课改核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由课堂教学主导者逐渐转变为知识教学的引导者,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关注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局限性教育思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培养,切实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性作用。

(二)有利于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学生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师深刻意识到“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和方法,切实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与优化,从而有效凸显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历史学习体验。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实践能力

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板书+讲解”的教学形式进行授课。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会将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教材内容解读、历史知识讲解以及指导学生记忆等教学活动上,导致学生缺少知识内化与实践的机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新课改核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历史转化能力以及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1]。

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下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策略

(一)营造融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传统历史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板书+讲解”的形式进行授课,用这种单调的教学形式讲解枯燥的历史教材内容,使得整体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深刻意识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从学生兴趣和性格特点入手,通过采用生活化教学语言、提出互动性教学问题、引入趣味教学元素等方法,营造出轻松、融洽的历史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历史学习。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秦统一中国》教学为例。在导课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电影《英雄》中“无名刺秦王”的视频片段,通过视频中精彩的打斗及对话,从视听层面快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初步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剧情提出“从这段视频中,你能感受到秦王怎样的人物特点?”“如果你是无名,最后这一剑会如何处理?”“无名最后被箭射死了吗?”等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甚至辩论。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课堂上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氛围,不仅有效拉近了师生间的教学关系,还有效营造出轻松、和谐、自由的历史课程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心理。短暂的讨论和交流之后,教师继续进行问题引导:“现实历史中的秦王与秦朝是否与电影中一样呢?”“除了政治和军事,你还了解秦朝的哪些知识?”“秦朝到底是如何兴起与灭亡的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秦朝相关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利用学生喜爱看电影的兴趣特点,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营造出富有情趣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抵触心理;然后利用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出活跃、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通过引导性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为后续历史知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

(二)丰富课堂学习模式,启迪学生历史学习潜能

在傳统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记忆的地位。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历史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其历史学习能力及思维意识的成长。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以及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达到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启迪历史学习潜能的教学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学习”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

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盛唐气象》教学为例。本课主要从“农业”“商业”“手工业”等层面展示“盛唐时期”的社会景象。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情况,教师可以将本课教学分为“小组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学习”两个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对应的主要是基础性、记忆性以及概括性的教学内容。具体实施过程:首先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提出“总结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概况我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农业工具的发展”“概况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任务。在任务的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会主动进行教材内容阅读以及探究任务讨论与交流;最后,让各小组推选一名组员进行本组探究学习成果总结,教师将各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成果汇总在黑板上,从而完成本节课基础历史知识的教学。

“师生共同学习”对应的主要是深入性、分析性、理解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目的是进行重难点知识突破以及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实施过程: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本节课基础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更加深入的教学问题,如“分析‘盛唐气象的产生原因”“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武则天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盛唐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等,并与学生一同学习和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让学生以小组探究学习的形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初步的猜想和观点;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文展示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唐三彩”“花鸟文锦”“曲辕犁”等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在学生小组探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学术知识进行探究结果的补充与完善,并对有争议的探究结果进行观点交流与相互学习,直至形成统一的探究学习成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广阔的自主学习和探索空间,在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师生共同学习”,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在实现重难点知识突破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从而切实实现启迪学生历史学习潜能的教学目标[3]。

(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历史情感体验

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历史情感、历史观念的培养。基于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的技术特点,将其融入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能够使教学内容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在图文展示、视听情境营造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支持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显著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导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记录“蒸汽火车”首次运行成功以及发展历程的科教视频资源,同时,通过引入真实、客观、科学的数据信息,对比展示蒸汽火车与传统交通在运输时间、运输能力层面的差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机械”对于人类生产的重要作用,进而意识到工业革命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在授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蒸汽机、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帮助学生了解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科技促进人类发展”的情感认知。在讲述“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PPT和数据分析动画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工业革命中,生产力、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世界体系的变化,进一步强化学生“科技促进人类发展”的情感认知。当学生对工业革命产生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展示中国发展现状的教学课件。结合教学课件中“鸦片战争”“镇压叛乱”“修改《四库全书》”“戊戌变法失败”“内战”“抗日战争”等历史事实,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清政府后期昏庸统治对中国发展造成的阻礙”并对中国错过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强烈的惋惜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是强国之本”等思想理念,使其自主产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家国情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枯燥的历史文字信息与形象、生动的影音图像有效结合,使历史课程教学更具情趣性和感染性。通过多元化的视听刺激,使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本教育”“让学引思”“核心素养培养”等新课改核心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营造融洽课堂氛围、丰富课堂学习模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潜力,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堂.新课程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人文天下,2020(12):106-107.

[2]张立晶.历史课程改革体现的新理念[J].传播力研究,2020,4(10):150-151.

[3]陈世华.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 新时代教育,2019,1(3).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课程改革初中历史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