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学术情境的创设

2021-09-29陈建春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命题学术

陈建春

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情境是实现“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1]。具体到历史学科,试题情境“是学科前沿与社会生活的融合,是科学性和专业特色的高度体现,是教育功能和测量功能的高度统一”[2]。可见,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命题要以新情境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素材分类,历史学科试题情境包括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术情境等多种情境类型。其中,学术情境是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家对某一历史问题有多种看法等”[3]。在此,笔者以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回顾为例,就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学术情境的创设谈几点浅见。

一、源于读书沙龙的学术史邂逅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中山市历史教研员楼卫琴老师组织开展了系列读书研修沙龙活动,其中,笔者有幸参与了《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一书的研修活动。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契合学术情境的内涵。在这场读书沙龙活动中,笔者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学术情境的创设积累了一定的素材。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我国史学工作者着力最多、争议最久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一个问题的争论延续如此之长,论著如此之丰,参加者如此之多,影响面如此之广,在史学研究中实不多见。”[4]面对汗牛充栋的研究论著,何晓明教授以深厚的功力撰述《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一书,分“导论”“上编 ‘五朵金花之一的灿烂开放”“中编 解放思想,回归学术”“下编 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结语”五部分展开,系统梳理了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

在著作中,何教授把资本主义萌芽的学术史回顾概括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是第一阶段。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揭开了资本主义萌芽讨论的序幕,代表人物主要有吕振羽、邓拓、毛泽东等人。这一阶段聚焦于问题的提出及理论定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致力于证明经典结论。这一时期,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段和论证史料的来源都呈现多元化特点。学者发表论文两百余篇,出版论文集4种、专著若干,成果颇丰。受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有诸多遗憾,例如,后期的讨论“是在十分明显的政治导向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的”,脱离学术研究轨道,存在非学术性批判色彩。20世纪8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在解放思想的大背景下,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渐渐回归学术探讨的轨道。这一时期,呈现精细化和总结性的特点,例如时段新说、旧说新议、关注的领域更全面等等。20世纪90年代是第四阶段,在开放语境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这样的系统梳理,既揭示了学术论争的来龙去脉、发展线索、内在逻辑,又着眼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专题研究的未来发展,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二、基于学术情境的命题尝试

经过分析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笔者认为,无论是选择题的概念辨析,还是非选择题的现象概括,都依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等例子来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事实上,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以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5]。依此而论,用套式来判断资本主义萌芽,既属于浅层次的识记能力考查,又忽视了历史事实的丰富性,有肢解历史之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多维度地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有利于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6]意识到高考真题存在的一些不足,笔者进行了原创命题的尝试。

【附:原创试题】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至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历史研究上,不要提研究资本主义萌芽了。与其说资本主义萌芽,不如叫近代化萌芽,即市场经济的萌芽。

——摘编自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

把中世纪城市整体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为一个结构体系来进行中西比较论证,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社会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上不可能孕育出这样的胚芽,因此所谓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一个不存在的伪问题。

——摘编自杨师群《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1)材料一的两种主张是否相同?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10分)

【命题意图】有教材明确指出,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学术界对于“资本主义萌芽”是否存在,却是有争议的。在这里,通过介绍两个人的观点,使学生面临认知冲突的困境,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借助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视野。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参考答案】不相同。(2分)吴承明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存在的,杨师群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不存在的。(2分)

分析:吴承明不是从生产关系诸要素来分析,而是侧重于与市场相关联的诸要素;(2分)主张换一个概念来阐述资本主义萌芽现象,而非否定其存在。(2分)

杨师群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否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2分)

材料二: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現出精细化和总结性两大特点。既有战国、两汉等时段新说,又从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形态的剖析、旧说新议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弥补了前期讨论的缺陷。

——摘编自何晓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在80年代出现高潮的原因。(8分)

【命题意图】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高潮的出现,与80年代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加深对80年代阶段特征的理解。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考查。

【参考答案】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问题的研究;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解放了人民思想;恢复双百方针,调动学者的积极性;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8分,每个要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材料三:回顾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学术史,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去把握:①1930-1940年代:问题的最早提出及理论定调;②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对经典结论的证明;③80年代:解放思想,回归学术;④90年代:开放语境下的深入探索。

——摘编自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开展历史研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命题意图】历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择。因为,历史研究者不仅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事件加以记载和研究,而且选择相关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历史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观无疑会影响历史研究。这一设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学研究方法。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来看,这一问着眼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考查。

【参考答案】时代背景(如政治、学术氛围等);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研究者的立场和价值观等;史籍的整理与利用程度。(6分,每个要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关于学术情境创设的命题反思

1.把握研究动态,克服教材的“滞后性”。

受篇幅所限,教材一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结论,从中,我们难于捕捉史论的依据以及推理的逻辑。此外,教科书的知识体系是一种静态呈现,无法及时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趋向。那么,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在原创命题实践中自觉承担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

历经八十多年的探索,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然而,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对经典结论的证明上。这无疑是与当前精彩纷呈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脱节,容易陷入固化的成见当中,这样,既不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资本主义萌芽的最新动态,以克服教材“滞后性”的弊端。当然,中学教师不是致力于某个专题研究,而是从事通识教育,所以,要求中学教师通读相关专著、论文,既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行的。那么,不妨以学术史回顾的相关论文为跳板,从中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态,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搁置争议,探究争议背后的时代因素。

李伯重先生曾指出,早在现代中国史学创立之初,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就已被提出。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随着讨论的进展,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似乎不是越来越一致,反而是越来越分歧”[7]。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学术争论,大体上可以归结为“萌芽真伪命题说”“萌芽不同时段说”“萌芽不同领域、地域说”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中国史学素有‘资治的传统。在政治的语境中叙述学术的话题,历来是中国史家的强项。”[8]应该说,这些话题都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的烙印。对于学有余力、术有专攻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学术探讨,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太多的观点呈现,反而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妨把学术界争议激烈的观点搁置,引导学生探究争议背后的时代因素。

3.学术情境的创设是为培育核心素养服务的。

“新课程高考命题材料来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学术研究新成果的依赖已经逐渐超过了对传统史料的依赖。”[9]无论是2009年江苏省历史单科第21题以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的新视角切入,还是2008年广东省历史单科第26题从“判断‘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来设问,两者都吸收了学界的新观点,摆脱了“教教材”的窠臼,引领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当然,新情境的创设需要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养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帮助学生养成思考、批判性的学科思维等等,这些就是靶心。从上述命题尝试来看,笔者意图借助学术情境的创设,考查“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以“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10]。要言之,学术新情境这一载体,是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服务的。

通过主题式聚焦阅读,及时跟踪史学研究新成果,有利于改变符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术情境在命题中的运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思辨勇气,也是适应高考评价体系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6页。

[2]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64页。

[3][6][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9页。

[4][7]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读书》1996年第8期,第63页。

[5]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8]何曉明:《世界眼光与本土特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9]黄牧航:《十年新课程历史科高考命题改革的回顾与分析(中)》,《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8期,第56页。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命题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