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部编教材导图开发与运用

2021-09-29刘金鹏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史料画作导图

刘金鹏

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每节课都有导入部分,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的导入在导语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导图。就高中历史教学过程而言,“图片本身应该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1]。导语加导图的新设计,使学生能够建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之间的桥梁,更加深刻地体悟这种图文并茂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左图右史”观念的形成成为可能。

《中外历史纲要》的导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导图主要是古迹今貌和画作。大量的文物古迹作为导图出现,从侧面说明了中国作为不曾中断过的文明古国,其历史遗迹的丰富多彩和文化成就的辉煌灿烂。导图中共有四幅画作,分别为《雪夜访普图》、《契丹人饮马图》、《夫妻对座宴饮图》和《耕织图·耙耨》,涉及宋、辽、清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四幅画作为例,浅析核心素养下部编历史教科书导图的开发和运用策略。

一、历史解释视阈下的画作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解释。”[2]此处的“历史叙述”,不仅仅指文字叙述,而且也包括图片,如古地图、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古人有“即书而求难”和“即图而求易”之说。虽然此处之“图”所指的主要是地图,但是与历史有关的图片,相较于直白的文字叙述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也更于理解和掌握。自课程改革以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课堂基本取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图像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当然,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需要考察图像的发生信息、具象信息和意蕴信息,即“图像的创作、组成和隐喻”[3]。此外,仅分析画作的构图、色彩等绘画语言,不免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中,要想真正从画作中提煉出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对画作的历史解读必不可少。

部编教材中,以导图形式出现的画作并非孤立存在,其必定与标题、导语、正文等相契合。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帝位,取后周而代之。《雪夜访普图》描绘了北宋统一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细节:赵匡胤与谋臣赵普围炉划统一的历史情景。提及赵普,最著名的莫过于其“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姑且不论事之真假,赵普在北宋初年的统一进程中确实发挥了谋臣的作用。而北宋统一新局面的开启,是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前提,也是两宋时期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活动的前提。

与北宋相鼎峙的辽朝,是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契丹族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墓中的壁画反映了契丹人游牧的生活方式。尽管《契丹人引马图》的名称是由后世学者代拟[4],但是这一壁画中的马匹、马鞍、衣着、发型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能够说明契丹族在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前,其未被汉化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

尽管两宋并未真正实现统一,但整个中国古代不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化,都以宋朝最为明显。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就是宋人日常生活的具体场景,画中的仆人、酒撰、夫妻服饰等元素都在侧面反映了这一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间接体现了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夫有妇,然后为家”。中国古代有一种名为“开芳宴”的宴饮活动,是独属于夫妻二人的家宴,以此传达夫妻之间的恩爱,此壁画其实就是一次“开芳宴”。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相比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农业出现了多种经营。清代《耕织图》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自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绘制《耕织图》呈献给宋高宗后,后世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均绘制了独具特色的《耕织图》,印发给百姓参考使用,其目的在于劝课农桑。而历代的《耕织图》也因为“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在指导农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所谓“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单个画作所起的更多是管中窥豹的作用。对画作进行阐释和解读,将表层画面内容与深层历史含义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以文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更加多元,这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也符合历史教学本身的发展需求。

二、史料实证素养下的画作教学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图像史料作为建构历史叙述的基本元素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可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分析,从而践行论从史出的原则。此外,在笔者看来,教材导入部分的画作在课堂中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如课堂导入、情境创设、难点突破、价值立意等,这也是历史课堂“百花齐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此,笔者运用几幅画作分别进行了如下设计。

1.课堂导入

材料一:明人画作《雪夜访普图》(图略,见教材第49页)

材料二: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宋史·赵普传》

问题:材料一、二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有哪些?材料二讲了什么故事?思考宋初平定南北割据政权的先后顺序及原因。

设计意图:钱穆先生在《理学与艺术》一书中指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这种“变化”,在宋初的表现之一在于文官政治,如在地方上派遣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而赵普就是宋初文官的标志性人物。其为宋太祖提出的“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成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举措之一,改变了唐后期以来地方势强、中央势弱,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局面。材料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基本上可以知晓故事大概。本节课通过《雪夜访普图》和与之有关的故事导入,不仅能够将宋初的统一和五代十国的历史相关联,而且有助于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得运用史料教学的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和多元。

2.情境创设

材料一: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图略,见教材第54页)

材料二:“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问题:上述文字在《契丹人引马图》中有哪些体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核心观点并分析辽朝基于此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普遍的,正是问题在引领着课堂走向生动和深入,从而避免了灌输式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带着求知的欲望展开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重点问题的掌握上更扎实、更透彻。北宋中期,苏颂出使辽国时作诗《契丹帐》,言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所描绘的就是辽国控制下的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材料二《辽史》中的文字,从时空和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南北分治的原因,而游牧的生活方式与《契丹人引马图》所传达出的信息,多有契合之处。图史的结合,使得学生对辽国的早期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3.难点教学

材料一: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图略,见教材第60页)

材料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汴京街市(图略,见教材第62页)

问题:近代有学者认为两宋时人的生活“闲适”且“自由”,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两幅图,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认识两宋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而这种新变化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部编教材多史论,少史实,而两幅画为我们认识两宋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画作的创作很可能没有历史研究方面的考量,这一点与流传后世的多数田园诗一样,使得研究不再执着于传统研究思路所关注的各种社会科学式的“问题”,对我们“尽可能去复原两宋时期乡村民众的各种生活场景,有一定的可能性”[5]。因此,《夫妻对坐宴饮图》和《清明上河图》在“证史”上,非常具有说服力。

4.价值立意

材料一:(谈)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棄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焉……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为梁为舍,皆畜豕,谓豕凉处,而鱼食豕下,皆易肥也。塍之平阜植果属,其污泽之植菰属,可畦植蔬属,皆以千计……视田之入复三倍。(注:参即谭晓)

——邵圭潔《北虞集》

材料二:

南宋楼璹作《耕织图》(见上图)和清《耕织图·耙耨》(图略,见教材第83页)

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农业领域有哪些新的变化?对比材料二中两幅不同时期的《耕织图》,指出农业领域“不变”的体现。

设计意图: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处于“变”的大势中。相比前代而言,这一时期的农作物、农业经营和农民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明中国由一个比较单一的农业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社会结构转变,并与世界接轨,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6]。因此,可以将明清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作为本课的价值主线。但是这种变化之中又蕴含着不变的因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状没有变,即经济的“新生”力量并未带来社会的转型。材料一中谭晓致富的经历说明了农业的转变,而宋清两代两幅相似的《耕织图》又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惯性和持续性。

论从史出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对历史的阐释、评价等都应该从史料中总结而来。面对部编教材结论性阐释多的事实,更应该贯彻论从史出的原则,使得历史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史证教育”。而且学习历史时一定要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孤证不立”理念,坚持多种类型的史料互证,而图片史料正是多种类型的史料之一。宋代郑樵曾言:“古之学者,左图右史,不可偏废。”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失为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注释】

[1]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1年第9期,第25页。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0页。

[3]陈仲丹:《中学历史教学图像史料信息解读方法浅议》,《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2期,第62页。

[4][6]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38、207页。

[5]包伟民:《 陆游的乡村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页。

猜你喜欢

史料画作导图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第6章 一次函数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