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象积累

2021-09-22钱洁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抽象思维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摘 要】表象阶段是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原型、把握关键问题、引领有序探究、激活课堂生成、唤醒思维创新等方法,不断加强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积累,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认知升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表象积累;数学思维;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16-0232-02

人们抽象思维的形成都会经历表象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每一次数学活动,抓住每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激活、正确引导和有序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象积累,让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感知,发展抽象思维,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   概念解读

表象也叫感性形象,是人脑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它既具有直观性,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是形象感知上升到理论思维的中间环节。数学表象就是以数学为主体,通过各种数学活动进行有效感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主观印象或有形信息,即使脱离主体,这种印象或信息仍然会存在于脑海中。数学表象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呈现质的变化,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体系[1]。

2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2.1  在生活原型中获取表象

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为让学生充分体会百分数的作用,笔者创设了选拔篮球运动员的情境,分三个层次推进:第一层次根据3个运动员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选择成绩最好的一位,学生大多用通分的方式来进行比较;第二层次增加两位参选运动员,学生感觉通分有些麻烦;第三层次增加更多的参选运动员,学生感觉通分太麻烦了,公分母太大。于是引导学生寻找方便快捷的方法,学生一致认为求出投中次数与投篮次数的比值进行比较更简便,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百分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富有成效。

这样笔者以选举篮球运动员的生活实例为原型,引导学生了解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自主获取百分数的表象,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在关键问题中生成表象

把握关键问题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研究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把握关键问题。要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要点,并在数学活动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学生理解关键问题,在知识关联、迁移处掌握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生成积累数学表象,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2]。

如苏教版四年级“认识平行”一课中,画平行线是教学难点,学生大多无法快速掌握方法,画出的平行线不够标准。要解决这个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步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靠?即借助教室中窗户的平移,使学生明白要保证平移,窗户两端所在的直线一定要平行,就需要一个平移的轨道。二是用什么靠?引导学生发现,窗户有轨道,我们可以用直尺做依靠的轨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三是怎樣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集体汇报,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①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②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住直尺,沿直尺平移三角尺;③再沿画第一条直线的三角尺的直角边再画一条直线。

这里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原理,以“靠”为核心,通过解决环环相扣的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画平行线的方法,掌握“画—靠—移—再画”的技能,有效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生成画平行线的表象,积累了学习经验。

2.3  在有序探究中形成表象

表象的形成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解决方法缺失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挑战问题,不断推进自主探究,在形成知识表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海上救援的情境,通过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探究,分步确定失事船只的位置:①需要救援的船只不在正北面,怎么办?(导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确定船只所在的“面”。)②知道船只在“北偏东”就能马上进行救援了吗?(引出角度,确定船只所在的“线”,再引出距离,确定船只所在的“点”。)③有了“方向、角度和距离”就一定能找到需要救援的船只吗?(明确救援观测点在确定位置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的主动探索中一一展示位置三要素的特点和重要性,学生在分步确定失事船只位置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操作、分析、讨论逐步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通过海上救援时确定失事船只位置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面—线—点”的思考过程,从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达成知识的建构和更新,有层次地形成知识的表象,并实现由表象思维逐步向概念思维的过渡。

2.4  在课堂生成中完善表象

课堂生成是教学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师生课堂互动的体现,能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多种需求。课堂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是一种自然形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一分精心预设,课堂上就可能多一分动态生成。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碰撞,让学习充满活力。点亮学生的生成信息,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有用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引导,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有深度,为学生表象达成提供新的生长点。

如笔者在教学“用简便方法计算432?98”时,学生大多是将98看成100,432?98=432?100+2=332+2=334,其中的难点在于最后要把握好是“?2”还是“+2”。经过集体的交流辨析,学生明白了算理:多减就加,把98看成100是减去了2,所以结果就要加上2。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方法!”于是在黑板上写下:432?98=332+100?98=332+2=334。笔者发现了他思维中的亮点,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把432分成332加100呢?”学生回答:“100减98等于2,2再加332等于334,就不用去考虑是最后加2还是减2了。”这种思路得到了大家认同,通过推广这一方法,学生掌握了不同的简便算法,感受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生的想法,有时教师不一定都能想到,当课堂上出现与预设不同的声音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耐心倾听。教师要学会有效激活课堂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记忆表象,实现想象表象的多样化,呈现表象达成的更多亮点。

2.5  在思维创新中积累表象

思维创新是指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用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提炼模糊的见解、指导学生改变错误的认识、延伸唤醒思维创新等方法,让学生的表象积累有新突破,思维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以四年级的一道题为例,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原计划每人要做10朵花装饰教室,实际有1人没有参加,其余同学还是完成了原来的计划,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做了几朵花?大多數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0×6÷(6?1)?10。笔者在学生讲出解题思路后追问:“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一位学生有不同的算法:10÷(6?1),大部分学生一时无法理解,于是大家边画图边分析,“如果你是这6个同学中没有参加的那位,那你10朵花的任务怎么安排?”“分给其他同学做。”“怎么分?”“剩下5个同学,每人做2朵。”学生很快都理解了这种方法。于是笔者趁热打铁:“若是有2人没来参加呢?”学生踊跃回答:“10÷(6?2)!”“不对!应该是10×2÷(6?2)!”笔者又问:“如果是3个人没来呢?”“10×3÷(6?3)!”“还有更简单的,10×2?10,因为走了一半人,那么剩下人做的是原来的2倍!”

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在已知条件变化后,能发现新的数量关系,找到更为简便的解决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他们“跳一跳”的机会。思维的创新能使表象积累有了新突破,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切实强化学生的表象积累,推动学生认知升级,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黎金彩.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J].小学数学教育,

2018(23).

【作者简介】

钱洁(1979~),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抽象思维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浅论幼儿计算和幼儿体育教学
由“抽象”变“具体”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