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高阶思维培养

2021-09-17王少平

关键词:数学能力高阶思维问题解决

王少平

摘   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指向反思、应用、创新、数学化等较高层级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旨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创新、数学化的意识和能力,亦是指向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探讨数学问题解决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高阶思维;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9/22-0048-03

众所周知,以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安德森等对这一理论进行修订,将人的认知思维过程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指出“分析、评价和创造”是发生在较高认知层级的高阶思维。我国的钟志贤教授认为:要在教学目标中落实“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层次认知水平的思维目标,主要包括“分析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就包含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化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多方面的内涵。可见,“问题解决”的目标指向的不是下位的策略和方法,而是相对上位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要在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分析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具象思维。

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以期与同行商榷。

一、情境中直观感知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分析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学习材料多是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其中的直观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官刺激,从而发现其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而分析“条件信息之间”“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确定解题步骤,以保证问题的顺利解决。

以上图为例,这一情境图中,信息是以“图”和“文字”两种形式呈现。学生通过读图后明确了条件信息是“共200本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问题信息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此问题中,“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有什么样的运算关系”,则是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发现这一运算关系,确定怎样的解题顺序则需要教师的引导。结合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来呈现信息(见下图):

图中,题目的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之间的运算关系和逻辑顺序一目了然,并且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这时,学生借助直观图从条件信息出发去寻找目标信息,或者从目标信息出发去寻找条件信息,都易于学生确定正确的解题步骤。学生再将意会到的逻辑运算关系表达出来,也就是将内隐的思维以图和语言的形式外化,整个过程既培养了逻辑分析思维,又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可见,借助画直观图,可以帮助学生很清晰地感悟到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和运算顺序,从而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高阶思维得以培养。

二、求解中借助“说理”探究问题本源,培养演绎思维

问题的求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将问题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联系起来”的充分必要条件,这需要调动已有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联系,学生明确这一联系并能借助语言表达进行交流,从而明晰知识的形成过程,知晓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即是在探究“待解决问题”的本源。“说理”就是“说道理”,是思维外显的重要方式。演绎作为一种基本的推理形式,在问题求解阶段,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说理,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就是“待解决的问题”。以20×6、200×6为例,学生脱口而出报出结果,问其想法,学生答:2×6=12,在12的后面分别添上一个0、两个0,就得到了结果,分别是“120”和“1200”。追问:“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呢?”学生却说不出其中道理。此时,教师耐心引导使学生明确:2×6得到12个一,是12;20×6得到12个十,即120;200×6得到12个百,即1200。紧接着,教师出示一组练习让学生算出结果,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感悟。之后,教师又出示了下面一道练习:

请根据16×3=48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16×30=                160×3=

160×30=              16×300=

显然,“为什么这样算”就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本源性问题。教师融合了“乘法的意义”“数的组成”“位值制”等相关知识在数学上的联系,让学生体悟到算法的合理性,并领悟到其中的运算规律,本源性问题得以解决。当学生运用规律进行新的运算时,实际上就是以运算规律为依据进行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运算能力,也发展了数学能力。所以,搭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进行“说理”,不仅利于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发展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能力。

三、多元的解题方法中反思优化,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思维的高阶形式,是对先前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的再认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才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反思,继而完善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

以“周期规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借助情境图引领学生发现彩色气球的排列规律:是按照“红、黄、蓝”的顺序三个一组不断重复排列的,并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照这样排列下去,第9个、第16个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积极思考,有的数、有的画、有的用文字记录、还有的算……方法多样,都得到了正确结果。可当教师再要求解答“照这样排列下去,第100个、第125个分别是什么颜色”时,学生独立解答,却都不约而同采用了“算”的方法。

学生选择用“算”的方法,其实是对先前的认知进行再认识,通过反思体悟到其他几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做出新的选择与判断。这里的“优化”不仅仅体现在解题方法的优化,更是思维的优化、解题理念的优化。因为,这里不僅有对已有认知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也有对新情境、新问题的重组和再思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否定和重组中得到培养。可见,多样的解题方法为反思优化提供了可能,也为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四、从问题类化中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创新思维

“类化”,是将数学问题按其结构、解题思路的相同特点归为一类,同一类的数学问题成为一种模型。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识别,对该问题的结构、解法等作出判断,将当前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或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模型解决当前的问题,或者建构新的模型,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植树问题中包含“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两端都不种”“环形封闭”几种情况,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加1”“减1”“一样多”的变式规律。在学生掌握理解了这一变式规律后,教师变换问题情境呈现“上楼梯问题”,学生分析题目结构和信息后会发现:楼梯的底层和顶层就相当于植树问题中“路的两端”,每两层楼之间的楼梯就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间隔”。这样,学生以“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基础,将经验方法迁移到解决“上楼梯问题”,既可以构建新的模型,又实现了思维的创新。由此衍生出来的“锯木头问题”“敲钟问题”,虽然问题情境不同,但都可以转化为同类问题,学生通过模式识别,都可以借助已有模型经验进行解决,同时建构出新的问题模型。

这样,通过问题类化将已有模型运用于新问题,并在解决新问题中构建出新模型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但需要指出的是,对问题进行模式识别不是机械地套用已有的解法,而是需要将待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利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

高阶思维是现代化社会中人必须达到的思维层次。高阶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问题解决”。数学学科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科,也是进行思维培养的学科。所以,数学教学应扎根于“问题解决”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高阶思维问题解决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