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匠籍制度嬗变管窥及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2021-09-12朱孟雅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朱孟雅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由此可见新时代工匠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7题体现时代特色,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本文拟从此题说起,梳理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的嬗变,看其对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启示。

关键词:匠籍制度 高考试题 核心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

一、由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思考

例: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27题

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从知识层面看,本题以工匠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手工业;从能力立意看,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基于史料分析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契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热点,引导考生树立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价值取向。材料中官府向匠户征银而非产品,结合所学“明朝中后期部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

由此引发了笔者一系列思考:古代中国匠籍制度由何而来?明代为何改革匠籍制度?清朝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对当时产生哪些影响?对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培育又有怎样的启示?笔者查阅资料对元明清匠籍制度进行了梳理并形成一些认识。

二、元明清时期匠籍制度嬗变略论

匠籍制度,是一种对中国古代手工业者的管理制度。元朝立国,因工艺技能的缺乏,手工业者被统治者重视并被强制征调徭役。统治者把工匠编入专门户籍,称为匠户。匠户与民户等其他人户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专门为官府制造兵器的军匠和进行民用生产的民匠是工匠的两类。匠户在官府的强制和监督下从事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生产。匠户与封建政府之间存在较强的人身隶属关系,值得说明的是他们并不是全年在官局工作,而有一定的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匠户基本世袭,不得随意脱籍,一定数量的工匠被政府控制并成为固定的剥削对象,也满足了统治者对手工业品的需要。

明朝因袭元制。明朝统治者将手工業者分为轮班和住坐两种,服役于官府。轮班匠指的是由外地调到京师的工匠,三年为一班,服役三个月,隶属各省。住坐匠是每月上工十天,籍属京师。明代将人口户籍分为三等,民、军、匠,工匠社会地位低下,除不能脱籍外,世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工匠提供无偿劳动,服役期间没有人身自由。匠籍制度下问题重重,工匠制度僵滞、管理方法落后以及官员徇私舞弊,导致工匠逃亡事件频发。同时,强制征役无法保证手工业者的工艺技能,匠户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后期官营生产日益衰落,民间生产也深受影响。由此可见,传统的匠籍制度弊端严重,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1485年,明朝统治者调整了对轮班工匠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规定凡愿意出银的可以出银代役,不愿意的照旧当班。嘉靖四十一年颁布谕令,全国所有轮班工匠皆以银代役,不再区分征银与上工。

匠班银的征收,有利于减轻轮班匠的负担,放松了政府对匠户的人身控制,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这种调整只是服役形式的变化,工匠隶属关系仍然没有改变。明代的住坐匠仍然一直处在封建国家的严密控制下,需要按时当班。官府依据匠有匠籍的规定,低价或无偿利用工匠为官局进行生产,以各种名目将民间生产作为官营手工业的补充,大大加重了民间手工业者生产的负担。

1645年,清朝统治者规定废除匠籍制度,匠户的户籍被改为民,政府不再向匠户征收匠班银。然而,匠班银此时还没有彻底取消。康熙二十年始江西率先取消匠班银

注:据郭松义和史志宏的方志记载,江西是最先匠班银摊入地亩的省份,学者范金民在其文章《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中指出“江西摊入匠班银的时间不迟于康熙二十年代。以后各省均照江西、浙江事例实行。”故得出此结论。另,班匠摊入田亩的时间存在分歧,萧国亮在其文章《清代匠籍制度废除述略》中指出“江苏嘉定等地,即于康熙十二年把匠班银编入正赋……自计亩均摊,而后之贡赋者,几忘其朔矣,故录之以备考。”,并将匠班银摊入田亩中,随后各省陆续采取此法。至此,工匠最终摆脱束缚,真正告别了被强制并无偿服役的时期。废除匠籍制度,开启了人丁摊入田亩的先河,对清朝赋役制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这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匠户对封建政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自由劳动力,这对民间手工业发展也产生推动作用,顺应了时代潮流。

三、由高考试题看其对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的启示

(一)关注时效热点,凸显时代特色,从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看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匠户世代职袭的规定,子孙执业其素质难以保证。轮班匠制度无法适应生产的随时变化,严重背离了实际需要。匠户地位低下,无偿劳动,不利于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更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从长远看难以推动社会转型。这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养成提供了诸多启示,如健全国家管理体制,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鼓励创新,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

(二)打开视野,深入挖掘,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和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如果把高考比作啃骨头,我们要吃得津津有味就必须敲骨吸髓。在“一核四层四翼”体系框架下,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要求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往往须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察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3).历史浩如烟海,历史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尽管教材对明代匠籍制度涉及较少,但干扰项的设计及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除此以外,如果考生在日常学习中没有接受足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不足,那么这道题是不易做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正确解释,注重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在教学时打开视野,深入挖掘是高考提分的重要路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使命是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倾听追问,生成认识。

(三)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学养以应万变

对于日常教学和高考备考而言,历史教师须在寻常处下功夫,在破题解题上见真章。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些探索,少一些简单粗暴的定论;多一些经典史料的阅读,少一些教师的泛泛而谈;多一些历史思辨能力的训练,少一些僵化定论的灌输。

刘庆亮.看似寻常最奇崛——简评2016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OL].课堂中教师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学生在探究中生成。新的问题生成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思维的延伸与拓展,思维的拓展更能彰显学养,以应对每年不断变化的高考试题对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教师要在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每一个文本的解读中,每一节课中对学生探究意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范金民.清代废除匠籍的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1995(1).

[4]萧国亮.清代匠籍制度废除述略[J].社会科学辑刊,1982(3).

[5]赵建峰,许铁军.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实测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44.

[6]徐奉先.高考历史学科关键能力考察路径研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3).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高考试题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