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治理背景下管理育人实践探索

2021-09-10曾丹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部治理高校

曾丹

摘  要:高等院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师生“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地将其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

关键词:高校;内部治理;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66-03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出台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是教育界积极关注的重点课题。高校应不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全方位提升。

一、管理育人的内涵

(一)管理与育人的关系

“管理”一词的根本在于“管人”。管理犹如治水,应顺应规律,即合理地疏与堵的思维与行为。而“育人”犹如育苗,因材施教,应了解花木特点,按需给予施肥、浇水,方能使之生长茂盛。无论是“管理”,还是“育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人”。育人离不开管理,但管理不能取代育人[2]。首先,管理和育人是一体的。管理的作用是短期性的,它指向的是人的外部行为,通过管理活动让被管理者达到组织需要达成的目标。育人的作用是长效性的,即教育和培养人,育人是终身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培养一种正确、向善的价值观,努力使人成为“最优秀的自己”,使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3]。因此,只有当教育者、管理者树立起“管理即育人”的观点,把教书、管理融入育人之中,才能实现教育的發展。其次,育人的作用巨大,高校要成为育人的沃土,为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与育人有关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具有教育性。

(二)管理育人工作的不足之处

1. 管理与育人观念分离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部分高校对管理育人理念、管理工作虽然逐步重视,但工作中还存在“育人意识”淡薄,全员性不足的问题。高校组织架构主要由教学、管理、服务三大部分组成,涉及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等人员。因部门与岗位分工不同,不同类别的人员的育人意识不同。如后勤队伍认为其没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知识传授而发挥不了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也就达成了教师的工作任务;辅导员、班主任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管理队伍,认为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安全事故,能顺利毕业就完成了本职工作,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这几种观点,都有一个共同误区,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管理与育人分离[4]。

2. 缺乏科学有效的育人管理制度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的要求[5],高校虽逐步推动和健全大学章程,建立和完善了以“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校院管理体制,推动权责重心下移,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出台了各种有关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制度,但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还是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竞赛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未很好地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在制度中完全体现出来。行政管理制度中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能科学体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激励机制。

3. 缺乏让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学生同教师一样,应是高校的主体之一。高校要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除了体现民主管理精神,更需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拥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目前,部分学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制度中还较为形式化,如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违反校纪校规、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学籍管理等重要文件的出台, 学生应享有的知情权和评议权都相对缺失。多数高校还是把学生视为被管理和要求的对象,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只作为学校决策的参考之一,学生在高校管理中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

二、管理育人在高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有着优秀管理育人理念的高校,就会有一流的质量标准来规范学校制度体系,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来依法治校,以一流意识和担当精神,来全面推进高校的治理能力建设,让师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管理育人的实施可以保障“三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制订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育人职责、内容、方式和程序,建立健全依法治校、依法治学制度体系,可以对高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实施起到支持、促进和监督作用,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内容可实践,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形成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管理育人的实施可以促进治校能力的提升

高校治理的实效性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关。要实现一流内部治理,重在以文化人、不治自理,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制度来加强管理育人功能,促进管理者深入了解管理对象,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态度、方法和作风,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育人的实现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使内部治理上革故鼎新,开放办学上焕然一新,协同育人上推陈出新,在变中求新、改中求进。

(三)管理育人的实施可以提升学校良好的办学品质

办学品质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用外部环境来衡量,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内部治理上。管理育人的实施,可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教学方式、育人能力,可以推进高校全面发展教育文化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与启迪学生,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形象。

三、高校管理育人的现实举措

管理育人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应该具有渗透性、全方位性的特征,即要把功夫放在管理上,目标落实在育人上,要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立德树人确立管理育人方向

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校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新时代的一流人才。高校应将思政工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专业课为辅助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模式,以抓“全员育人”为着力点,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各方力量,构建双元导师育人机制,不断增强育人合力。

(二)制度建设延伸管理育人链条

实现管理育人,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制度支撑。高校要通过制度建设,把机制完善起来,把职责明确起来,把标准提升起来,把责任落实下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强学校管理育人的学术研究对育人实践的理论支撑,建立健全学校基本管理制度,如《黨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生管理规定》《教育教学评价办法》《师生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等,坚决改进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加强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吸收师生对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合理建议,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助推师德师风机制常态化、长效化。要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指标,既要教师悉心研究教育之法,教之以方、育之以心,也要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深学问,教好学生,从而推动达成不教自学大课堂的美好愿景。

(三)创新探索引领管理育人品质

高校应构建管理育人的协同机制,以“督管、督教、督学”为主旨,推进全过程育人。督管方面可统筹党内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督查三项工作职能,开展同级监督、效能诊断、政治体检三大督导活动,引导领导干部办事规矩、求真务实。督教方面可统筹师德师风、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学管理规范三大建设环节,开展师德监督、课堂诊断、教学体检三项督导活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督学方面可统筹思想政治、学习风气、学习效果三大提升能力,开展学风监督、学情诊断、思政体检三项督导活动,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德才并重,以推进教师育人水平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的全面提高,高校应整合学校党务、行政、教学、后勤各部门,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学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03):2.

[2] 王文杰.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制度体系与现实情境[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04):69-77.

[3] 刘宇雷.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内部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 江苏高教,2019(11):47-50.

[4] 刘湘玉. 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内部治理能力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19(20):41-4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J]. 山西教育(管理),2020(11):5-8.

(荐稿人:周啸,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内部治理高校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