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基础立体化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

2021-09-05孙惠芳王林林

计算机时代 2021年8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

孙惠芳 王林林

摘  要: 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困境,通过引进5Y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加强课堂管理和课后追踪;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制作SPOC课程,紧密联系专业;与思科公司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施多元全方位评价,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构建立体化课程及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立体化课程; SPOC;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8-105-03

Constructing the 3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ic courses and reforming th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un Huifang1, Wang Linlin2

(1. College of packaging,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37, China;

2.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ic courses, by introducing the 5Y network platform, expands teaching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after class tracking; makes SPOC courses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post requirements and core competence to keep close contact with majors; cooperates with Cisco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puts the multi-dimensional and all-round evaluation into effect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las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se refor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ic courses; three-dimensional course; SPOC;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0 引言

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应用信息技术高效解决问题能力是各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基础”是我校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兼具人文性和实用性,涉及面广,影响大,对普及、推广数据思维、提升信息技术有重要作用。该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能使用互联网等信息化环境获取、分析、展示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习惯与自信,为今后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1 课程教学困境

1.1 授课内容多,但课时不断压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使得该课程涉及知识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但目前各个学校该课程都面临课时压缩,以我校为例,该课程2004年至2010授课课时数为48课时,2011年被压缩成40课时,2019年为了落实和贯彻《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基础上设置8课时作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模块。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基础从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门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被压缩成32课时,传统授课方式难以适应。

1.2 教学内容滞后,学习效果差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但学生入校时基础参差不齐,根据教学组在开课前的调查发现,仍有16.67%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开设过信息课;有12.82%的学生虽然开设了课程,但被其他课程占用,形同虚设。但根据调研发现也有14.67%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传统的授课在内容和方式上显然都无法适应当前学情。

1.3 授課内容统一,教学模式单一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讲授以及演示操作为主,学生观看操作,并通过模仿进行练习;二是学校引进相应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和练习,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两种模式虽有不同,但由于都采用固定授课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个性,并且机械刷题练习,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佳。

1.4 缺乏实践环节,与专业缺乏联系

该课程为实践课程,虽然主要是学生操作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知识点的实践操作,不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缺乏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部分章节缺乏相应的实验条件。例如,计算机基础模块,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内容,仍然无法组装一台计算机。

1.5 教学管理效率低,考评机制单一

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机房资源有限,师资有限,公共基础课往往是合班上课,授课人数多教师往往难以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只能通过部分作业、期末考试等结果性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

2 产教融合立体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教学组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形成了以“5Y网络平台、思科网院学习平台、超星泛雅SPOC”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多元考核的分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图1)。

2.1 引进5Y网络平台,加强课堂管理课后追踪

随着互联网技术、5G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通过手机轻松获取相应的知识,借助网络学习工具,使传统教学课堂得以延伸[2-3]。网络教学平台集学习、测评、实践,管理于一体,整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微课,进行在线测评,及时反馈成绩,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引进网络学习资源,一方面可以调节课时少的矛盾,一方面可以加强课堂管理课后追踪。

经过课程教学组不断的改革探索,引进广东省教育厅的5Y平台,该平台设有计算机基础、Office高级应用、Access数据库、Photoshop、Python等多门课程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同时该平台可以对部分操作任务进行在线自动评分,帮助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使教师可以有效地跟踪学生学习轨迹。

2.2 紧密结合专业,制作SPOC资源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该和专业相结合,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目标来组织课程内容。为此,课程教学组教师深入我校各学院进行调研,广泛听取各院系的教学要求,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选取专业相关案例作为教学案例。

以我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完成相应的产品调研,能依据产品调研数据,明确产品设计定位,设计完成后能展示自己的创意方案的能力。根据学生入校基础不一样,利用8个课时学习5Y平台中的计算机基础模块,基础差的同学借助平台在线自动评分的功能,用课余时间进行加强;教师再根据该专业岗位需求和核心能力,在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制作SPOC课程,该部分包含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动态展示、美学动画展示、文案设计及文档安全等内容,这些模块还可以使用往届学生设计获奖作品作为综合教学案例素材,教学内容涵盖Office高级应用知识,如Word中的域、PPT多对象选择、Excel动态图表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专业需求,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手段高效解决具体工作问题[4-5]。

2.3 思科协同育人,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各行各业信息的重要工具,涉及软件也涉及硬件,在授课时应注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物动手操作对实验环境、设备要求高,为此深入产教融合,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协同育人,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组于2018年立项思科协同育人项目一项,引进思科网络学院教学资源。利用思科平台,可以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借助“Virtual Activity Desktop”和“Virtual Activity Laptop”仿真软件,可以完成台式机和笔记本组装和拆卸;使用“Packet Tracer”仿真网络平台,可以进行局域网的布线和路由设置模拟实验,弥补了课程缺乏实践操作的缺点[6]。

2.4 多元考核机制,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由于入学基础不同,传统考核机制只能测评学生的掌握情况,无法反应学生上课情况以及提升情况。因此课程采用多元分层考核机制:对于未过一级的同学,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前预习、课中操作以及课后任务组成;对于已过一级的同学,减少5Y平台基础知识模块课前预习任务,注重平时操作以及进阶任务的完成情况。课程考核=平时成绩50%+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50%,此外可以通过拓展任务、作品提交、竞赛获奖等获得额外奖励加分。采用“以证代考”,将考试难度提升至计算机水平考试(二级)水平,更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赛证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广度,培养信息素养。

3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3.1 深度融合岗位技能,无缝培养“双创”人才

课程综合教学案例与专业岗位深度融合,依据岗位核心能力需求,重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式任务驱动,一方面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职业能力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解决工作基本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教学案例,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相互启迪,增强学生职业使命感,为培养“双创”人才打下基础。

3.2 引进多种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经过多轮教学改革,多种资源整合,形成以5Y平台、超星SPOC、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为主,多种资源融合的学习资源。不同的资源,培养不同的能力,5Y平台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超星SPOC课程,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注重实操能力培养,各资源相辅相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3.3 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課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项目重组,实现对从知识点学习—部分项目融合—全部融合(综合项目),充分考虑学生基础不同的学情,视学生的需要为教学目标,融合学生专业岗位需求,分层设置教学任务,与专业联系更加紧密,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通过推荐选拨优秀学生组队参赛,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奖项50余项,并获得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

3.4 多元全方位评价,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线上平台数据和线下课堂记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考证成绩相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得出学生最终成绩。不仅客观的反应了学生学习效果,也提升了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4 结论

课程教学组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困境,主要引入5Y平台、超星SPOC、思科网络技术学院三类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融入专业岗位需求,重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分层重组教学设计,采用“以证代考”、“赛证结合”、“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度。引入思科平台协同育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升。在不断改革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级别升级(由一级升到二级)、难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不减反增。通过改革实施,教师实践能力、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徐卉.思科网络学院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5:86-87

[2] 冯燕芳,陈永平.“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传统教学与MOOC、SPOC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5(40):41-46

[3] 肖丹凤,魏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7.

[4] 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6.36(5):71-75

[5] 孙惠芳,代允.基于“MOOC+SP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0.4:72-74

[6] 战锐.产学协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J].现代信息科技,2019.3(5):80-81

收稿日期:2021-01-28

基金項目:广东省教育厅与思科(中国)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职业教育类)(GDZJJG-CISCO2018010212);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校级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MOOC+SP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2019JY0117)

作者简介:孙惠芳(1989-),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

通讯作者:王林林(1982-),女,山西宁武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开发。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