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

2021-09-05赵国锋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问题

[摘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制约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是以“人”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梳理职业教育在服务陕西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调整人才培养面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依据需求供给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推动人才精准培养,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多方协同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 ),男,陕西宝鸡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陕西  西安  71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20Z051,项目主持人:赵国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19-07

纵观世界范围内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繁荣和乡村凋敝伴随而生,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在城乡间流动,乡村衰退和农业萎缩成为普遍现象。乡村现代化转型和蜕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个振兴”,全面推动“三农”工作提质升级,主要着眼点是破解以“乡村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制约。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是以“人”为中心的乡村振兴。面对乡村劳动力“离农、去农、脱农”率不断攀升,资源要素城镇化集聚,土地非农化趋势加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乡村人才为抓手,带动乡村产业壮大、环境改善、文化传承和组织善治,提升农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以来,中央连续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面向乡村振兴发展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乡村人才素质,破解乡村发展关键难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职业教育服务陕西乡村振兴既是破解陕西乡村人才凋敝、农技滞后、文化匮乏和组织涣散等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又是调整陕西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一、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职业教育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相对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效度和水平。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升乡村人才素质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通过乡村人才素质提升,提供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一直以来,陕西城镇化虹吸效应使乡村人才城镇流向加剧,乡村人才日益稀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层次不高,思维意识守旧,耕作方法传统;同时,缺乏专业的基层管理人员,乡村治理日益“内卷化”,阻碍陕西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转型。舒尔茨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职业教育服务陕西乡村振兴战略,通过送文化、科技和卫生等下乡服务提升和优化乡村人力资本存量,更新农民知识结构和释放人力资本潜能,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陕西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改善陕西乡村整体发展质量。

(二)提高农业现代化质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蓄水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设施农业、多功能农业等于一体的农业科学化,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技术链深化和价值链提升,以及产业体系调整、生产体系提升和经营体系转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陕西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以乡村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为主的“内源式”支撑,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渗透和推广,引发陕西农业各个环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促进陕西农业产业形态重塑和经营方式转变,在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陕西农业产业质量和效益。

(三)改善乡村善治水平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是农业社会的载体,乡村“善治”既是农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征,也是农业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的“启智”和“兴业”作用不断激活乡村善治进程,在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文化观念、法治思维和维权意识的基础上拓宽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改变着由于小农经济分散性農民政治诉求持续走低的现状,农民逐渐由政治上的被管理者和被支配者转变为乡村治理的表达者、参与者、知情者和监督者。随着各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立,陕西职业教育拓宽了农民在乡村治理中集体发声的渠道,在改善乡村治理能力和善治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组织振兴。

二、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陕西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和农业技术供给的主渠道,依然存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服务主体,对乡村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存在城市化倾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

据统计,2019年陕西拥有中、高职院校268所,在校生68万余人。然而,仅有8所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并且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人才培养城市化的倾向,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意识不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不高。陕西职业院校涉农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土地收益率、劳动收益率与城市就业收入相差悬殊,城镇化发展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使资本、人力资源聚集城市,城市就业机会、用工需求和教育投资回报率明显优于乡村。由此,进一步加剧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去农化”现象,固化了陕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困境和障碍,不仅削弱了职业院校服务陕西乡村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阻碍了陕西乡村发展内源性驱动力的形成。

(二)涉农专业设置不足,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不够

在陕西,仅有渭南、咸阳、汉中、榆林4个地市级高职院校设有专门农学院或者林学院,每个学校设有4~6个涉农专业,均以畜牧兽医类和园林技术类专业为主。大多数地市级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为零,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几乎绝迹。专业设置难以支撑和满足乡村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必然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经营管理、畜牧养殖、畜牧兽医、乡村规划、文教卫生、康养医疗等诸多领域,急需大量的优质乡村人才,既包括新型职业农民,也包括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多样化人才,这就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要求。对此,陕西职业院校理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體作用,但现实却是由于涉农专业设置不足,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无法找到自身的利益契合点,难以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人才培养供需错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不足

现阶段,陕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滞后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介入乡村发展,农业智能化趋势加快,食品智能加工技术、粮食储运与质量安全、农村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技术、民宿管理与运营等新兴业态已经在陕西乡村蓄势待发。但陕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错位,难以支撑陕北半干旱农业小杂粮、果蔬和羊养殖,关中半湿润农业果蔬粮棉,陕南绿色茶、米、药、果等农林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陕西现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中,宠物养护与驯导、动物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和园艺技术等专业实质是面向城市服务而设置,陕西职业院校涉农人才供给与陕西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需求错位,尤其是“田秀才”“土专家”欠缺科技支持,而“洋教授”闭门造车,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难以实现精准对接。

(四)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性不强

制度是被制定出来用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有限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造成社会经济生活混乱或者低效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陕西省都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扶持计划和配套方案,但却缺乏具体的地方制度体系支撑,导致乡村振兴战略难以落地落实。例如,陕西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缺乏制度支撑,涉农专业毕业生作为科技人才下乡无法获得社员资格,职业教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参训缺乏积极性,涉农职业技能认证在劳动部门与职业院校之间难以贯通,职业教育与乡村发展在产教融合、农技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欠缺制度支持。由于制度的空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政府、学者和乡村精英热情较高,职业院校和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呈现“学者喊、政府干、村民看”的冷热不均现象,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有效性。

三、陕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对策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担当。陕西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各异,乡村发展差异明显,对职业教育服务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同要求。职业院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质培优、差异发展,服务区域乡村建设,是助推陕西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调整人才培养面向,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主动融入、积极作为

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标志着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陕西职业教育应该顺势而为,调整以城市为中心、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格局,面向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乡村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第一,围绕农民素质提升培养人才。精准服务农民素质提升既是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拓宽服务对象的必然选择。2018年4月,陕西发布《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陕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见表1),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带富、爱农业的乡村人才,是陕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要促使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的职业素质。

第二,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生产要素,从而使农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其实质是农业技术发生变化,以实现生产要素重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结合陕西三大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培养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基于此,职业院校需要设置与陕北小杂粮、果蔬和羊养殖,关中果蔬粮棉,陕南绿色茶、米、药、果等绿色农林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清洗、分级、包装、保鲜、检测、销售、运输和溯源等专业,以专业促产业,以产业带专业,以科技提质量,依靠人才支撑产业链延伸,依靠品牌效应为价值链赋值,实现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陕西农业产业发展。

第三,围绕乡村“善治”赋能培养人才。职业院校通过对陕西农村返乡创业人才、家庭农场经营者、农业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精英实施农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新技能手把手现场教学、农业技术大篷车下乡等专项服务,以及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驻村第一书记和“三支一扶”毕业生提升乡村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种养殖效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培养乡村“领头羊”,增进其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从文化、经济和环境层面营造农村“善治”氛围,进一步创设乡村“善治”环境。

(二)依据需求供给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截至2019年,陕西省11个地级市、30个市辖区、6个县级市、71个县域均有中等或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具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但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欠缺深度分析,服务乡村振兴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急需推动职业院校依据乡村发展需求进行多元供给,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一方面,深度分析乡村振兴需求,强化职院校专业设置、技术供给和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支撑和服务好陕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必须认真分析自身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技术贡献、服务支撑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与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和契合度,结合院校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生源素质,发挥办学优势,选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和介入渠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以及发展等诸多问题。职业院校要因地制宜,在深度分析陕西三大区域乡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陕西乡村以“人”为中心的各种短板,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新调整、人才结构新变化、就业结构新需求,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整合,开发实用、适用新专业,基于乡村人才开发,弥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类人才短缺。同时,结合陕西三大区域农业种养殖、民居保护、乡村地域文化传承、特色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错位发展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深度服务陕北小杂粮种植加工、畜牧养殖,关中果蔬保鲜、储运、深加工,陕南绿色茶、米、药、果等陕西特色产业,设置相关专业,引进专业师资,对口培养技能人才,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市属职业院校与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契合度,加大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三农发展的力度。开设相关专业,把实验室、实训场地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在田间地头,把农机、农技研发做在三秦大地上,实现院校与生产经营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和乡村基层组织有效衔接。在农技培训、乡村规划、非遗传承、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方面,提供农民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基于乡村振兴需求,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系统(如图1所示)。以职业院校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深度服务陕西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校农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平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平台。一是基于校企合作构建人才长效共赢平台。积极探索各类涉农“订单班”,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等人才培养模式,夯实职业院校服务乡村发展的人才长效供应平台。二是基于1+X证书制度构建人才资格认证平台。加快推动涉农1+X证书认证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才和高校毕业生等人才资格认证平台。三是基于人才发展需求建立技能培训服务平台。推动各类农业种养殖技能发展,农技服务,产业指导,农产品分销、电商,农业经营管理,乡村发展规划,文化保护传承和村务管理等急需人才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各类平台建设,基于培养乡村人才的最终目标,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人才需求供需动态平衡的耦合发展系统,实现职业教育布局、层次及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相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功能释放相统筹,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在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二者的共赢。

(三)推动人才精准培养,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强化人才支撑

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契合点就是“人”,职业院校精准供给乡村发展所需人才和技术,以农民职业化支撑农业产业高级化和结构合理化,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高度契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展高度匹配。

第一,精準对接乡村产业链升级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专业链。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而派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产业链是指在产业集聚作用下形成的企业集群与资源、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一关系而衍生出的价值关系、企业关系、供需关系等。乡村产业链始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链建设的核心。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就是指,依据陕西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需求,结合要素、技能、人力资源等需求,引导陕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通过专业链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为农业产业链高级化、合理化提供匹配人才,以专业人才支撑乡村产业发展,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门类,加快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形成聚集效应并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间利益联结机制,让陕西农民在现代化转型中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第二,精准对接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推动农民职业化发展。乡村人才的关键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陕西三大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选择差异较大,农副产业现代化、高级化程度不同,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各异,产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种养模式、农民素质、村庄规划、乡村文化、治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倒逼职业院校及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职业院校要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积极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顶岗实习实践、长短期结合、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线上线下和育训结合等新型涉农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农民职业化,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职业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学校—乡村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设一批乡村产业学院,通过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培养多规格多层次“三农”人才。选拔优秀的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农技特派员和年轻职业农民进行重点培养,真正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乡村发展生力军和骨干人才。同时,瞄准陕西农业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紧跟农副产业市场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学科专业结构,把农学、食品和畜牧科学等涉农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开设新农科专业,培养掌握农作物生产、旅游、园林、管理、法律、经济等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复合型职业技能型人才。

(四)多方协同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的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互动稳定的结构来减少大众行为的不稳定性。制度既是陕西职业院校加快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保障,也是规制政府、院校、行业和企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错位博弈的有效手段。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意见和行动规划。例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明确强调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2020年,陕西省印发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从省级层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整体规划。国家、省级层面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下一步的重点是从国家到地方到职业院校多层面,政府、企业、学校多方主体,推动制度健全细化、落地落实,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多元协同推动制度完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制度建设,推动陕西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多部门协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人才和返乡人才落户,宅基地申领和建房,返乡人群资格权认定与开放等实施细则进行完善,与当前陕西农村各项政策制度进行衔接;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引导陕西城市富余人才向乡村流动,打通政府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乡村需求四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共同助力陕西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探索专业联办制度。由于技术发展导致市场人才需求变化速度不断加快,陕西单纯依托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满足乡村发展需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因此,陕西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联办制度,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实施,企业和行业支持,乡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践指导,联合设立联合产业学院,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开设既满足乡村和行业发展需求、兼具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又能发挥职业院校优势的农林牧副渔相关专业,同时,针对急需专业人才开展短期培训。

第三,完善技能认定制度。加快制定和落实涉农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主动适应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副产业变革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面向陕西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证制度,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对农民素质提升的要求,为农民职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完善技能认定制度,实现农民职业资格在省域内的相互认可和有效流通,推动农业技术与职业农民流动,推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1):159-169.

[2]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构[J].职教论坛,2019(6):30-37.

[3]崔志莉.基于乡村振兴需求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8):1-2.

[4]赵国锋.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19):73-7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6]陕西省教育厅.2019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OL].(2020-09-08)[2020-09-10].http://jyt.shaanxi.gov.cn/news/tongjinianjian/202009/08/17505.html.

[7]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OL].(2018-04-12)[2018-05-25].http://tjj.shaanxi.gov.cn/tjsj/ndsj/tjgb/qs_444/201804/t20180416_1616648.html.

[8]陜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20年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9]卢文凤,徐小蓉,赵福奎.困境与突破: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偏差与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21-27.

[10]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76-81.

[11]柯玲.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7):5-11.

[12]幸荔芸,袁德梽,林克松.跨界融合与精准扶助: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1+N”农民培训模式的行动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31-36.

[13](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贾湛,施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4](美)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职业教育问题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