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代中小学心理育人之认识

2021-08-30孙卉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层面育人

孙卉

中小学心理育人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心理,传授心理知识和技能,缓解心理困惑,提升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目标的教育活动。

从“心理”的角度谈育人,有一系列独特的内涵。就育人的目标而言,心理育人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育人的内容而言,心理育人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乐观、坚毅、进取等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积极心理品质;就育人的方法而言,心理育人主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帮扶等手段加以实施;就育人的主体而言,心理育人责任人并不局限于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更涉及中小学各科任课教师、各年级班主任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者,体现全员参与精神;就育人的客体而言,心理育人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亚健康的那些学生,而且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着眼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观之,中小学心理育人是“心理”与“育人”的结合,通过心理层面达成育人目的,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认识新时代中小学心理育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凸显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大战略任务。对于时代新人的培养,既包括爱国主义信念的根植,也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的加强,还包括努力奋斗精神的树立,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的伟大抗疫精神和英烈精神的弘扬。在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人格的培养、积极行为的激励等方面都是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将上述培育过程落实于心理层面,凸显其天然优势。这也使得心理育人与时代新人的培养更为契合。

第二,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新时代中小学心理育人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心理育人实践在做好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需要着眼于学生的积极、全面的发展,以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作为深入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切入点,注重对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能力、人格等全方位的引导与塑造,从心理层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关注对學生价值观的引领。从心理学的角度,价值观是个体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并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因此,中小学心理育人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突出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在坚持尊重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帮助学生应对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与迷茫。

第四,与道德育人有机结合。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而2017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之一。此外,道德发展本身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新时代中小学心理育人实践要从心理层面向道德层面拓展,既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养成,也关注该群体在思想和道德层面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终使“心育”和“德育”相互浸润、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层面育人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