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

2021-08-26王晓亚

课外语文·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提问时空教学设计

【摘要】教学活动设计一般遵循一致性原则、交互性原则以及层递性原则。教师注重过程设计的灵活性,直问和曲问交替使用。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难易程度,结合具体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最后教师从时空的维度把握知识,将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学生不断地重组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最后学生达到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关键词】教学设计; 过程;提问;时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1-089-02

【本文著录格式】王晓亚.浅谈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J].课外语文,2021,20(21):89-90.

本文着力讨论一下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问题。

一、过程设计灵活:直问和曲问的运用

精心的教学设计的呈现可以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直问和曲问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直问,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提问,问题的表达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曲问与直问相反,即旁敲侧击,通过较为委婉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设置也有目的性,但是表现方式比较隐晦,不明显。比如在《泊秦淮》的教学中,问题一:《泊秦淮》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生平有多少了解?问题二: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这种直接提问,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能够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限制内,完成更多教学任务。问题三:首句的两个“笼”字用得好,好在哪里?问题四:细品“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无奇,其实内在逻辑很强,怎么分析?問题五:本诗诗人想要鞭挞的是商女吗?你怎么理解?曲问的提问,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言语或者非语言的引导下,进行有效思考,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在思维方面得到发展。

灵活运用直问和曲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而定。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的发现与形成阶段中,是学生知识积累的时期,应该多运用曲问,少用直问。在学习的迁移和运用阶段,教学的速度、提问方式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变化,从慢到快,从直到曲,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有序的,有过程的。在整理和建构的阶段中,重在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先有知识的积累,用新知识不断将旧知识进行重构,在建构中不断更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视直接提问。

二、设置问题难度:坚持适度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容易形成套路,遇到类似的课本,教师相应地套入“模板”——先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朗读;教师讲解翻译,教师朗读;最后体会情感,归纳总结。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易提起兴趣,也不能发挥真正的教与学的作用。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理解

传统学习中,学生扮演的是被动的学习者,学习到的知识是死板的、生硬的,学习到的知识,记忆过程是短暂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比如学生角色的扮演、朗诵比赛、知识竞答、舞台剧的表演形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通过学生的再创造,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记忆过程比较长久,容量较大。

(二)注入教学难度,锻炼思维能力

在没有难度的问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低,热情不高,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因为设置的问题对于学生较为容易,在回答中学生没有得到学习的体验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会滞缓,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基于对学生正确的学情分析基础上,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符合班级的整体情况。有难有易,在有难度的问题中,学生一层一层解析问题,最后理解问题,在较易回答的问题中,调节学生高度紧绷的神经,进行适当的放松。比如在上《采薇》的时候,通过提问《采薇》选自……这种较为容易回答的,可以从书本上通过学生学习可以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自行解决。重点理解《采薇》最后一段,体会生命意识,这种就要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引导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回答难度较难的问题。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坚持难易结合,通过有效的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三)运用多元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引导,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课堂活动中。在问题的提问上,有时候教师通过言语的提问,学生主要运用听觉去获取问题,这时就可以将问题呈现在PPT上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要,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听觉或者视觉获取到信息,更加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活动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教师有必要在活动中进行活动的重组,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走,心静下来和课堂内容发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画、演一演,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在课堂中,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种快乐的事情。让学生的心沉浸在课堂活动中,读文读人,学内学外。

三、把握时空维度:从点串联到面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二者的联系。用时间为线索,将知识进行前后的线性的梳理,用时间点将知识分成了各个小部分。完成了某一小部分即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也应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点,能力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升。教学活动将这些分割开的知识点,通过用活动的形式将知识串联起来,看似每个环节都是满满当当的,但是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充分消化吸收思考的时间的,学生还是呈现出填鸭式、满堂灌的被动学习姿态,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积累,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上,要把握量,既不能太满——学生没有时间内化,也不能太少——课堂活动会显得不紧凑,有断层。教师利用教学板块进行活动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将学习分为不同的板块,板块之间对应不同的能力层次,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实质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板块对应的学习重点,着重发展学生的哪些能力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就可以根据规定进行内容的填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发展对应的能力。

(一)整合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会有各种分化的小目标,小目标都为围绕着中心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在利用板块进行活动开展时,可以利用将总目标分化成小的活动目标,在各个板块的开展中围绕目标进行,各个板块的作用又是围绕着总目标进行,这样在板块教学活动中看似是散乱的,其实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在教授《泊秦淮》的时候,教学点可以是诗句内在逻辑的分析、商女背后代表的人、诗人内心的情感……如果按照教学既定的步骤进行教学活动,看起来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的,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知识。与其在各个教学点都平均用力,不如在一个问题上进行点拨深挖,继而进行知识间的串联。

(二)层级递增

层级递增就像人在爬山的时候,走一个阶梯可以看到一個阶梯不同的风景,不断攀登一步一步的阶梯,都意味着离终点更近了一步。对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的启发也是不变的道理。教学的环节之间要像爬山一样,层层递进,最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就像在上寓言故事《揠苗助长》的时候,学生的思考从寓言故事本身到联系生活实际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蜕变,也是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从经历过的事情本身中去挖掘意义,这样会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似乱实序

看似慌乱无序的板块活动中,其实每项活动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及达到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每一项板块活动其实都是紧紧地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展开的,学生的小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是各种思维在课堂上的碰撞,学生联系自身对课文的体会,是个体独特阅读体验的积累……这些看似无序杂乱的活动,其实都展现的是板块学习的开放性。它尊重每位学生自身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基于这种感受进而指导学习生活,做一个生活学习的“有心人”。但是这样的开放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活动之前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教学机制,同时也要准备具有点拨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在板块活动的开展中,做好从容不迫的应对。

四、结语

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要着重把握提问的方式,灵活运用直接提问和曲折提问,将二者发挥出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置身于具体的情景中,运用多元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以至于解决问题。最后,教师从时空的维度,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体会,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其中教师要预测到问题的发生,在有准备中进行教学活动。

作者简介:王晓亚,女,1979年生,贵州遵义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提问时空教学设计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