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度的思辨性阅读

2021-08-11王真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反思语文教学

摘要:构建初中语文教学高度的思辨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兴趣为己任,大力倡导、积极推动思辨性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理性分析,学会正确处理问题。只有将思辨性阅读理念植入课堂教学,才能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应有的高度。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反思;语文教学;讨论研究

思辨性阅读是众多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其有别于消遣娱乐、满足于个人趣味的阅读,最显著的特点是“思辨”。通过认真思辨、不断思辨、反复思辨来获取真知,真正解决疑难问题。基于这一认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倡导、积极推动思辨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在与作者交流、与作品对话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辩证表达,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非常注重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却是在新课改以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理解力不强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减弱。例如,学生在归纳文章段落大意和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时常常出现思路不清、判断不准确等问题。据调查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教师教学上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心理浮躁、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导致其对学过的文章仍然一知半解。

(二)思辨味不浓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缺少对文章的思考、思辨,其思考和思辨大多是建立在课后导读或辅助教材帮助的基础上。例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一文开头“不经意”进入桃花源中,与结尾“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之间有巨大的落差。但是,很多辅助教材和教案对此很少有详细的阐释和说明。其实,这里是用“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来衬托“现实”中的黑暗残酷。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思辨性阅读。

(三)逻辑思路不清

在思辨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思辨时条理不清、逻辑不顺,以致于思辨教学很难正常推进。例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开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與“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单从这两句话的内容来分析,它反映了闻一多先生为人处事低调。如果从全文来看,闻一多先生并非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因为,文章后面写到:“他‘说了,跟着是‘做了。”这似乎前后矛盾,但结合当年的时政,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去理解,就会发现作者这样处理真正的用意是告知人们:尽管闻一多先生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但在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等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上,闻一多先生从不低调,而且是满腔热血地付诸行动,这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其决心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

二、构筑去伪存真的思辨之路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展开思辨的翅膀,使思辨飞得更高更远,既要充分尊重文本的原意,又要植入学生的思辨元素;既要懂得欣赏文本的精妙之处,又要具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以文本的“偏见”为思辨的切入点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触很深的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文章在经历了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解读思路,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新的解读、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这使得人们对经典文章形成了一种思考上的“偏见”。事实上,“温故而知新”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根据这条原则,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对文本内容做出新的解读、新的思考,甚至大胆质疑、反驳。例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中“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片段,“监狱”是指在德国统治下社会暗无天日,而“钥匙”是指获得自由的路径。如果从现实的角度去理解,人民怎么可能拿到监狱的钥匙呢?所以,对此可以延伸理解为人们对“自由”、对前途、对未来的希望十分渺茫。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理解问题时有意识地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这就好比上文中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很难解读出文本中所隐含的深层意义,但如果从监狱的围墙牢不可破到还是有人百计千方想逃却至死也逃不出去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当时人们的处境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放开思考,不要担心理解错误。只有在不断思考、不断修正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真正的提升。

(二)以文本的“本值”为思辨着重点

所谓文本的“本值”,是指文本的价值定位与社会组织及其他客观存在的价值定位之比。以文本的“本值”为视角开展思辨性阅读有一个重要的前置条件,即所提供的文本中必须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而且经过思辨必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含量,有助于在语文教育中弘扬庄严、深刻而又充满活力的人类理性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情怀,要在蕴含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兼具广阔的思辨空间和一定程度的回旋余地。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本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念,有意识地通过对文本价值的反复思考,为学生设计值得思考、值得辨析、值得探究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训练,促进学生养成用思辨的方式阅读文本的习惯。例如,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散文作品中最具思想性、艺术性、独创性的经典佳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色,不仅含蓄地表达了其因改革失败被贬居山林的凄苦处境和愤懑心情,而且抒发了作者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无限感叹和辛酸无奈。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作者为什么要通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详细描述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为什么对潭中景像只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寥寥几笔一带而过?为什么这寥寥几笔极其准确地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特别是“空游无所依”这五个字的意境之深邃实在令人叫绝!因为,上述文字虽说是写鱼儿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依靠,但却暗含作者自己被贬后对人性的思考。经过点拨,学生的思辨思路犹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在思辨过程中茅塞顿开,有助于其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以文本的“细节”为思辨的关键点

俗话说:“细节造就完美。”想要开展高质量的思辨性阅读、构筑语文教学高度,就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细品。只有仔细品读,才能深入文本进行理解和判断,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对文本进行辨析和质疑,才能从更宽的视野上发现文本的弦外之音。否则,凭空思辨只能是空发议论,没有任何说服力。因此,要高质量开展思辨性阅读,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细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即思辨性阅读需要紧紧抓住文本的几处细节进行深度研读和阐释,需要对文本的细节进行认真揣摩和理解。例如,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质皆美的上乘之作。全文突出一个“醉”字,通过“林壑幽美、临溪而渔、觥筹交错、泉香酒洌”等描述“太守宴”和谐热闹的场景,进而抒发太守既陶醉于山水之乐,又沉醉于与客同乐。但是,如果抽丝剥茧读下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以发现太守与同行人不一样的境界与情怀,太守之乐是在与民同乐,同行人之乐是单为自己乐。因为,当时没有人知道作者由于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贬入滁州的孤独寂寥,其之乐是将一腔情愫寄予在清风明月间。所以,太守的“乐”不是一个简单的乐,更不是一个普通的乐,而是一个充满五味杂陈的“乐”。在对此文进行思辨性阅读时,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细品、对其中细节进行深研深究,拓宽学生的思辨之路。

三、小结

在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思辨性阅读是广受关注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塑造理性人格和激发学生发展核心思维”有着非凡的意义。基于“开展思辨性的閱读教学有其重要的价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思辨性阅读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积极反思,找准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向。在日常阅读思辨训练中,鼓励学生仔细“阅读”、大胆“思考”、勇敢“质疑”、踊跃“思辩”,让学生读出新味儿、思出新高度、疑出新发现、辩出新境界,使思辨性阅读教学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高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达红.思辨性阅读,还语文教育应有的高度[J].新教师,2017(9).

[2]吴格明.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思辨性阅读[J].语文学习,2015(1).

[3]吴屏慧.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梁新然.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5]范静.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6]梁玉环.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5).

[7]刘荣舫.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前沿),2020(3).

[8]曹文涛.理性思辨视角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3).

作者简介:王真丽(1979— ),女,福建省晋江市慎中实验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教学反思语文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