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研究

2021-08-09滕昱薛凡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滕昱 薛凡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为深入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主题,从协同建设的科学依据、协同建设的内容建构、协同建设的实践教学创新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协同建设的规律性、增强导向性、提高科学性。

关键词: 高校   课程思政   协同建设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落脚点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综合运用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为推进大学课程思政协同提供多方位支撑。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坚持把立德育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资源开放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使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过程实施和课程结果评价与“立德”“求知”相统一,实现教育的本质,达到育人的“终极目的”。

高校課程思政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所有课程与德育目标的协同。高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场所,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应落实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强化课程的德育意识,把传授知识和承担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相统一,把传授知识和发掘课程思政资源的需要相统一,把强化授课技能和增强课程德育功能相统一,坚持树立全员德育的理念,努力实现“三全育人”。二是所有课程与学生所处学段的协同。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心理发展及所处的求学环境不一样,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设置也不一样,要依托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置整体化衔接、分层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内容教育序列,使课程与课程、课程与学生相互匹配、融合、发展。

课程思政从内容体系上说,有着共生共进、优势互补的特点,不同课程和知识点共同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各门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教育、文化自信教育、人格养成教育等方面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政治、经济、劳动、心理、自然科学、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把自身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1]。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的科学依据

推进课程思政协同的承载主体是课程,课程本身的德育价值和教学的道德属性是课程思政协同的内在需求,同时课程思政协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2](68-73)。

1.德育功能是课程的天然价值

课程本身具有德育价值。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许多活动都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智育”既是整个“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德育”的关键基础,课程的“德育”功能必须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上。在人才培养上,课程必须从人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安排相关内容,课程的设置或内容的选择主要应依据学生的需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思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多重面目”,更好地理解社会和自己,做好职业规划,引领未来发展。

2.德育内容在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呈现

在教育实践中,所有课程都具有德育价值,无论是德育功能明显的人文课程,还是德育功能比较隐性的自然科学课程,都具有知识和道德双重属性,必须把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机融合。不同学科蕴含的德育内容各有侧重,以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为例,前者的德育内容主要在于认识自然,后者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认识人自身,但这种区分并不绝对,科学不仅可以给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还可以用来培养价值观,比如尊重事实与证据的理性精神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会科学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内容。

3.教学的道德属性

教学的基础主要包括知识的基础和道德的基础,好的教学必然有伦理学的基础,离开道德的目的,教学就变得不可理解,道德问题是内在于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学作为一项道德的事业,必然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立足教育公平,讲求科学的方法,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仅要体现公平、包容和创新,还要强调对话、互动和合作,突出体验和实践。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内容建构及特点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要根据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特点,科学构建和合理优化各级各类学校课程体系,分学段有序推进德育,使各阶段的课程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3]。

1.低年级阶段课程思政以形成道德认知为重点

政治认同方面: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祖国发展变化成就教育、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典型教育,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生活幸福的坚强核心,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国家意识教育方面:了解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内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认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意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繁荣;了解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军事、资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强化对多元化接纳的意识和态度。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和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行为习惯,遵守社会生活公共规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维护公平正义;理解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懂得与人和谐相处,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树立自身作为国家主人的责任意识;理解合作的内涵,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中年级阶段课程思政以形成责任使命为重点

政治认同教育方面: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及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国家意识教育方面:充分认识国家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看到我国自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繁荣;尊重多元文化,培养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深层次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和技能,学习应对精神创伤的危机功能与技能,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及正规规划人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关心人类生态,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懂得依法履行政治参与权利的重要性,热心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3.高年级阶段课程思政以提高思政素质为重点

政治认同教育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意识教育方面:自觉捍卫国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理解和认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意识及增强沟通能力;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深入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文化自信教育方面:引导学生将弘扬民族精神与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与培育时代精神相结合。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规划人生发展;不断加深道德认知、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理念;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能够做到尊重差异、相互宽容和善于合作。

四、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实践教学创新

对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而言,有好的教学内容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内容落实到各学段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创新,特别需要在课程思政内容转化、实施过程、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4]。

1.高校课程思政内容转化创新

高校课程思政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效果日益显著,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未来高校课程思政各学段、课程间的内容纵向衔接,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容横向贯通,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一方面,应重点围绕如何让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落地生根”,着力从心理学、脑科学、方法论、哲学等相关理论出发,探求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深入研究如何在协同过程中从德育内容的适合性、德育方法的针对性、德育目标的合理性等方面确立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互为补充的重点内容[5]。另一方面,应该按照课程标准为先、教材建设细化落实的原则,努力提高课程标准编制水平,坚持将国际教育要求、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聚焦核心素养,探索协同促进德智体美诸多融合的路径方法,形成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设计创新

“课程育人”与“课程思政”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教育工作者要有机融合知识技能与德育因素。一方面,课程思政因素之于学科知识技能,是内生的,不是外加的,要求对学科自身特性有深刻的認识,同时需要对德育目标有全面理解,并自此基础上把握好符合该学科特性的德育内涵[6]。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功能,每门学科都具有多方面的德育功能,不同学科德育优势功能各不相同,要把握课程思政内涵的呈现特点,无论是较显性的还是较为隐性的德育因素,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都不应单一枯燥、一成不变,也不能只为了“翻花样”,德育的呈现方式应精心思考,相辅相成。

3.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创新

课程思政资源是在一般德育资源的基础上,适合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点的德育资源。课程思政资源是学科教学完整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条件。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开发方法。不同的学校,学生特点和需求各不相同,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和甄别社会教育资源,利用“课程化”方法,对资源进行“赋性”和“赋能”,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二是以专家为主体的开发方法,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专家力量,对于建好“社会大课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善于用好国家重点建设资源,国家重要的教育示范基地是宝贵的课程思政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需要集中不同学科教师深入研究,并根据学科教学要求有效对接,发挥同一资源对各相关学科的教学支撑作用。四是利用好珍贵的“即时性资源”,教师应及时获取,善于提炼,如艺术展览、重大科技活动等,其中包含特殊时期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应及时发现和利用。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重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大发明的教育价值、现代革命精神教育资源、现代影视和网络信息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6-0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整体构架与实践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

[4]钱欣,曾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研究述评[J].理论研究动态,2019(6).

[5]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2019(6).

[6]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

基金: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科技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项目“协同育人机制下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Z07)。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